油田井控安全管理探究

摘 要:本文对井控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油田井控安全管理   油田井控安全管理与一般的安全管理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油田生产战线长,受地质、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油气多出于地下1000—5000m深度,开采过程中会面临高温高压的特性,尤其本身属于易燃易爆产品,增加了油田生产的危险性;施工多为地下作业,不可预知性较强,管理难度大,加强对油田井控安全管理力度,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1 油田井控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井控安全管理常见问题   井控装备包含的元件较多,如井口防喷器、控制装置、内防喷工具、钻井液配套装置、监测仪器等,一般井深较浅的低压油田只配备主要设备,而较深的高压气井配备的井控装备较为齐全,井控设备配备完善程度与安全管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井控设备性能不均衡,设备设计原理、材质选择、加工制造水平、安装是否规范、使用和维护是否科学等都会影响井控设备性能的发挥。

1.1.1 井控工艺不合理   井控工艺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有:对油田地质地层状况掌握不全面,影响地质设计或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同时还缺乏有针对性的井控措施。

作业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操作,增加了后期修井作业的难度;钻井液或修井液设计不合理,如为加快机械钻速或者降低成本,使用低密度的钻井液。

1.1.2 人员操作或者指挥失误   油田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但仍需要使用大量的现场操作人员,若工作人员操作中或指挥中发生失误,违章作业,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油田人员操作或指挥失误事件进行分析发现,通常发生的不规范操作有:起钻时,管柱在井内体积逐渐减小,井内液面下降,减小了液体压力,容易引发溢流,操作人员未及时向内灌注井液;此外,还有井漏问题、井喷问题、洗井问题等多数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1.2 井控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1.2.1 设备管理安全体系不健全   井控装备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最主要原因是设备管理安全体系不健全,首先,井控意识不强,对井控设备管理要求低;其次,井控设备安全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成为形式上的活动,而缺乏有效性,导致基层操作人员井控技能低于实际需求水平。

再次,井控设备管理权责不明。

井控设备较多,管理面广,需要不同部门的人员积极配合,管理难度较大。

现有的管理体系虽然制定了管理责任,但没有将责任、权力和利益落实到岗位人员上,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最后,设备管理体系本身存在问题。

目前,井控设备检测主要由施工方完成,在施工进度、施工成本与质量发生冲突时,会牺牲质量保全进度和成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缺乏专业化标准,更加大了管理难度。

1.2.2 缺乏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   井下作业人员工作流动性大,虽然经过了岗前培训,但缺乏实践经验,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事故认识较少。

而且人才培训缺乏针对性,没有建立分层次培训机制。

任何部门、任何岗位接收的培训内容一样,缺乏实效性,这都导致了人员操作失误或指挥失误的状况发生。

2 加强油田井控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井控安全管理组织的建立   井控管理组织网络是实现井控管理目标,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载体,主要职责是执行井控安全管理原则,保障安全管理制度得到落实以及监督体系得到应用等,由此可见,井控安全管理网络是一个集管理操作、监督于一体的管理体系。

按照上述职责,井控管理组织网络应该按照“四位一体,五层管理”的模式进行构建,“四位一体”(是指井控管理操作、监督和巡视一体化,而“五层”则包括小队、大队、处级、局级和领导小组。

其中,领导小组下设井控管理办公室、监督机构和巡视机构。

2.2 完善井控设备管理安全体系   井控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管理思路形成“管理—维护—使用—应急”一体化的管理网络。

系统指石油企业要将设备采购资金、检测维护、使用经费等整合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从源头上保证施工方具有足够的资金和积极性,保障设备配套、安装、使用的标准性;专业化指装备管理、维护和使用要分离,相互监督,消除标准不一、职责不清的情况。

管理上,各级井控管理办公室负主要责任,制定井控装备的配置标准;制定检测、维护和报废标准;制定现场使用标准,规范岗位职责;制定检查标准以及设备采购标准,把好设备性能关。

维护上,可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工作内容有对设备进行编号管理,检测井控设备是否需要维修保养以及现场的安全和调试,从专业上保证设备性能的优良。

使用主要由基层施工队负责,主要是对设备的日常检查,确保装备完好;熟练装备操作技能,保障施工安全

应急就是应急抢险装备管理,应急库房和应急物资要专用,确保物资能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防止事故的扩大化。

2.3 健全人员培训体系与机制   为提高井控设备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应实行“分级培训、积极培训”的培训管理体系。

分级管理主要是根据人员岗位的不同,将培训内容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操作类,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培训方式上也要多样化,可引进“6+3+1”的培训模式。

管理岗位人员可将培训内容中的60%定为专业理论学习,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30%的内容定为标准、规章制度以及事故案例的学习,可由员工自行讨论、总结;10%的内容定位操作练习,以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

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职位不同,培训内容也应有所调整,尽量做好“学有所用”;同时将培训岗位、薪酬和福利等相联系,可有效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束语   油田井控安全管理油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更是员工和企业获取利益的前提。

井控安全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给油田生产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为解决隐患,应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安全体系、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积极采取对策,提升井控安全管理效率,为油田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四祥.油田井下作业井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化工管理,014(35):94.   [2]刘世斌.井下作业井控本质安全管理探究[J].化工中间体,2015(04):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