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虐待经历的关系:感统失调训练最佳年龄

[摘要]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

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测试。

结果受虐待小学生SIFS各因子分均低于无虐待组,9~10岁组在学习能力发展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34.20±6.02)分vs(31.85±7.92)分,t=2.26,P<0.05];男女生之间SIFS各因子分没有明显差异。

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SIFS各因子分呈负相关(r=—0.154~—O.513,P<0.05或P<0.01)。

忽视对大肌肉及平衡、触觉防御及情绪、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309,t=—2.126~—4.722,P<0.05或P<0.01);性虐待对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293,t=—2.778~—3.967,P<0.01);情感虐待对触觉防御及情绪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8~—0.201,t=—2.375~—2.771,P<0.05或P<0.01);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

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儿童虐待;横断面调查;受虐待儿童   感觉统合是由Sherrington C.S.,Lashley K.S.提出的,已广泛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1]。

Ayres A.J.认为,感觉统合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作出反应。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这一理论涉及了脑功能及发展学习学习障碍和治疗这三部分[1]。

有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发脾气或责骂儿童,会造成儿童在听觉上形成一层自我保护膜,养成拒绝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表现为听力不佳,不知如何与人沟通,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等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障碍[1]。

但目前国内仍没有研究探明其它形式的儿童虐待感觉统合功能各个维度的关系,因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对徐州市某小学四年级4个班186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8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96%,其中男生85人,女生94人,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5±0.7岁,均为城市人口。

1.2研究方法   1.2.1测查前培训作为《受虐待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特征及其干预方案的研究》的一部分,调查前由2名主任医师对参与研究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指导语,以提高调查的一致性。

1.2.2调查工具(1)儿童虐待史自评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根据WHO的儿童虐待定义编制[2]。

①分为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4个分量表,共有19个条目,其中情感虐待7个条目,其余分量表各4个。

②每个条目均进行频度评定,采用Likert“1~5”分5级评分法。

③每个条目均进行伤害程度的评估,要求被试根据虐待行为造成的后果和当时内心感受来评分,采用Likert“1~5”分5级评分法。

④分量表内部各条目之和作为分量表分,把各分量表分之和作为总量表分。

⑤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研究编号、施虐者身份、受虐待时间、首次发生虐待时间、城乡来源等。

该量表各因子和总分的第4周重测信度为0.46~0.70,Cronbach’s a系数为0.73~0.99,具有良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效度也较好[3]。

(2)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ensory IntegrativeFunction Scale,SIFS):经王玉凤、任桂英等人翻译修订,共有58个条目,分为5个因子,由儿童父母填写,信度和效度均良好,由于本研究中大部分儿童在10岁及以下,第五因子不适用,故未评定[1]。

1.2.3现场调查 向各班班主任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由班主任招集学生父母,以考试形式发放问卷,按指导语填写,不明白的问题由专业人员现场解释,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可靠性,均不填写姓名,根据学生的学号进行问卷编号。

1.2.4统计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不同组别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比较见表1。

对男女两组小学生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之间感觉统合能力的各个维度均没有明显差异。

对9~10岁组与11~12岁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除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外,两组之间的感觉统合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按有虐待与无虐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感觉统合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有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各个维度均低于无虐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儿童虐待感觉统合能力的相关分析见表2。

儿童虐待因子分和总分与感觉统合能力因子作相关分析,发现除大肌肉及平衡与躯体虐待无相关性外,儿童虐待因子感觉统合能力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154~—0.513)。

2.3儿童虐待感觉统合能力的回归分析见表3。

感觉统合能力量表各因子作为因变量,以儿童虐待量表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忽视对大肌肉及平衡、触觉防御及情绪、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情感虐待对触觉防御及情绪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

3 讨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儿童心理发展不良影响,与成人期精神障碍有密切关系[4,5]。

本研究发现,有虐待经历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各个维度分均低于无虐待者,说明受虐待经历对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各个维度均有不良影响,有虐待经历者感觉统合能力水平较低。

男女生之间感觉统合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前期研究表明,9~10岁和11~12岁两个年龄段学生受虐待始发年龄均在10岁之前,两组受虐待发生率无差异,11~12岁组受虐待次数和程度均大于9~10岁组[3],而在本研究中发现,11~12岁组学生在学习能力发展不良维度的得分低于9~10岁组,这提示儿童虐待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影响可能存在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虐待持续的时间越长学习能力水平越低,受虐待程度越重学习能力水平越低。

儿童虐待维度感觉统合能力量表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儿童虐待因子分及总分与感觉统合能力量表各因子分呈负相关,表明各种形式的儿童虐待均可造成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良,且受虐待程度越重,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越低。

感觉统合能力量表各因子作为因变量,以儿童虐待量表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分别有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进入了回归方程式,并且,忽视对大肌肉及平衡、触觉防御及情绪、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情感虐待对触觉防御及情绪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

这表明忽视、性虐待和情感虐待对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均可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中,忽视对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各个维度均可出现偏异。

在本研究中,躯体虐待感觉统合能力维度未显示出预测作用,可能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关,在中国,传统的养育观认为:“子不教,父之过”、“棒子下面出孝子”等,长辈对未成年人的躯体伤害行为常常被当作一种能被容许或接受的教育方式[6],容易使儿童从心理上认同对他(她)实施的虐待行为[7],从而减轻产生伤害感的频率和程度,在调查过程中就发现一部分有受虐待经历的儿童,虽然承认父母经常对他(她)进行身体伤害,但否认有内心受伤害感。

由此可见,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儿童虐待不利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健康发展

(致谢在此感谢马莉、马红梅老师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