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赋作的文学性审美阐释】 审美递增递减的阐释,提到的例子

关键词:捃摭经史 辞采追求 审美自觉   摘 要:蔡邕赋作作为汉末纯文学的代表,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文学价值。

本文即以《述行赋》《协初赋》《青衣赋》为例,从“捃摭经史”和辞采追求两个角度对蔡邕赋作的文学性作出具体审美阐释,并窥探蔡邕抒情小赋对东汉晚叶文学创作审美自觉的重大意义。

蔡邕赋作作为汉末纯文学的代表,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文学价值。

本文拟从“捃摭经史”和辞采追求两个角度对蔡邕赋作的文学性作出具体审美阐释

一、捃摭经史,华实布      蔡邕是东汉经史大家,经学深奥,曾经校书东观,正定六经文字,刻熹平石经,“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

”(《后汉书・蔡邕列传》)故蔡邕赋作多“捃摭经史”(《文心雕龙・事类》),隶事用典。

刘勰多有评论,《文心雕龙・事类》:“至于崔班张蔡,遂捃摭经史,华实布 ;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

”《文心雕龙・时序》总结东汉文学:“自和安以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

”《文心雕龙・才略》把张蔡并称:“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

”刘勰对蔡邕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其铭、碑成就,但是同样适用于他的赋。

刘勰说蔡邕“捃摭经史”,主要表现在蔡邕对《诗经》的引用。

诗经》在汉代被经学化,形成“发乎情,止乎礼仪”(《毛诗序》)的诗教传统。

东汉末年经学地位渐落,儒家诗教里面已经注入更多的自然和人性内容。

蔡邕援引《诗经》不是为了阐发诗教,而纯粹是文学创作艺术手法的运用,他或引用原诗句,或化用原诗意蕴,抒发自己的情感。

《述行赋》:“我马虺 以玄黄”和“感忧心之殷殷”两句,分别出自《周南・卷耳》:“陟彼崔巍,我马虺。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与《邶风・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化用原来的诗句表达自己对自身命运对家国的忧愁。

《述行赋》:“甘衡门以宁神兮,咏都人而思归。

”“衡门”为《陈风・衡门》的篇名,“都人”为《小雅・都人士》的篇名

蔡邕化用原诗的整体意蕴,贤人志士在乱世被排斥在政治之外,没有用武之地,无处栖居,只能安居陋室,归隐山林,蔡邕在这里叹古悲今,寄托自己的悲愤之情。

再看看《协初赋》:“葛覃恐其失时, 梅求其庶士。

”“葛覃”为《周南・葛覃》篇名,“ 梅”为《召南・ 有梅》篇名

《周南・葛覃》赞美已婚女子勤劳孝敬的美好品质,《召南・ 有梅》写年轻女子对爱情婚姻的热切追求和期待,与《协初赋》写新婚场景特别是极力赞美新娘在格调和整体意境上是一致的。

青衣赋》也大量引用或化用《诗经》,《青衣赋》:“盼倩淑丽,皓齿蛾眉。

玄发光润,领如螬蛴。

纵横接发,叶如低葵。

修长冉冉,硕人其颀。

……和畅善笑,动扬朱唇。

”在这段刻画青衣美丽容貌姿态的语句中,除“硕人其颀”和“领如螬蛴”直接引用《卫风・硕人》外,其他都化用《卫风・硕人》的诗意,青衣形象栩栩如生。

青衣赋》:“关雎之洁,不蹈邪非。

察其所履,世之鲜希”,“关雎”是《周南・关雎》的篇名,并且是《诗经》的第一篇,颂扬“后妃”之德,结合《青衣赋》全篇可见,蔡邕以“后妃”作比,说青衣具备“后妃”之德,“宜作夫人,为众女师”(《青衣赋》)。

青衣赋》:“河上逍摇,徙倚庭阶……思尔念尔, 焉且饥”,这段话化用《诗经》两首诗中的句子:“河上逍摇”(《郑风・清人》)和“未见君子, 如调饥”(《周南・汝坟》)。

另外,蔡邕还喜欢引用《左传》《尚书》等,如《述行赋》:“勤诸侯之远戍兮,侈申子之美城。

稔涛涂之愎恶兮,陷夫人以大名”,这几句的史事分别载于《左传》僖公四年、五年和七年,写齐桓公伐楚国后借道陈、郑两国的故事。

蔡邕引此事意在怀古讽今,激愤之情在字句篇章中游走。

蔡邕经学深奥,“捃摭经史”,对《诗经》的引用和化用自然而无刻意追求的痕迹,赋中诗意浓郁,行文流畅,极具典雅特色。

刘勰论其文为“华实布 ”,并把他和张衡并称,说其“精雅”、“文史彬彬”,评论甚为精当。

基博蔡邕的用典有更深入具体的评论:“邕之文,泽古者深;其辞坦迤如不经意,而暗与之合。

大抵以《书》之端凝植其骨,以《诗》之安和植其节,以《左氏》之整暇调其机。

其文以意度胜人,不以骨力见高;舒详安雅,而气如莹; 乎三代之遗音也。

”{1}钱基博指出蔡邕之文“泽古者深”,并说他分别运用《尚书》《诗经》《左传》,看似不经意,却“暗与之合”,钱基博蔡邕的评价的确是把握到了蔡邕文(特别是赋作)的精神气质。

二、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汉大赋发展到东汉末年已经逐渐被抒情小赋取代,主题内容上由歌功颂德、润色鸿业发展到个人抒情言志,艺术上由典雅弘丽之美渐而清丽婉约精雅。

伴随赋作内容上的言志抒情,艺术形式上的追求逐渐成为创作主体的审美自觉,发展到东汉晚叶的蔡邕时代,已完全成为赋家的自觉行为。

刘勰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总结论述:“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行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文心雕龙・丽辞》)   蔡邕赋作辞采追求是他的艺术自觉,并取得相当大的成就。

具体而言,蔡邕赋作多骈偶句式。

协初赋》:“其在近也,若神龙采鳞翼将举。

其既远也,若披云缘汉见织女。

立若碧山亭亭竖,动若翡翠奋其羽。

”两个对偶句式,虽然不是很工整,却也整饬流畅,特别是“立若碧山亭亭竖,动若翡翠奋其羽”,极得深致精巧。

《述行赋》:“哀晋鄙之无辜兮,忽朱亥之篡军。

历中牟之旧城兮,憎佛 之不臣。

问宁越之裔胄兮,藐 而无闻。

”句子铺排,句式整齐,气势连贯。

大量的用典让本篇赋“泽古者深”,意蕴犹然。

蔡邕赋的骈偶化倾向,体现出整饬流畅之美,“偶意共逸韵俱发”。

蔡邕赋作辞采还表现在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丽词的选择上。

协初赋》:“丽女盛饰,晔如春华。

其在近也,若神龙采鳞翼将举。

其既远也,若披云缘汉见织女。

立若碧山亭亭竖,动若翡翠奋其羽。

众色燎照,视之无主,面若明月,辉似朝日,色若莲葩,肌如凝蜜。

蔡邕写新娘静静站立像“碧山亭亭竖”,行动起来如“翡翠奋其羽”,写容貌连用四个比喻:“明月”、“朝日”、“莲葩”、“凝脂”,一个活生生的娇艳动人的美丽新娘如立眼前,在蔡邕热烈的赞美和对爱情的歌颂中,我们也看到蔡邕对爱情对人性对美对幸福的热烈追求

再看《青衣赋》:“盼倩淑丽,皓齿蛾眉。

玄发光润,领如螬蛴。

纵横接发,叶如低葵。

修长冉冉,硕人其颀。

绮袖丹裳,蹑蹈丝扉。

盘跚蹴蹀,坐起低昂。

和畅善笑,动扬朱唇。

都冶妩媚,卓跞多姿。

精慧小心,趋事如飞。

中馈裁割,莫能双追。

关雎之洁,不蹈邪非。

察其所履,世之鲜希。

宜作夫人,为众女师。

”在蔡邕眼中,这位青衣是天地间至美的化身,貌若天仙,言谈举止得体大方,内心秀美,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统一。

蔡邕对男女自由爱情的赞美和对人性美的追求在这篇《青衣赋》中展露无遗。

蔡邕以一颗自然爱美之心对待男女爱情,不掩饰自己对美女的痴恋,蔡邕在《协初赋》开头就说:“惟性情之至好,欢莫伟乎夫妇。

受精灵之造化,固神明之所使。

事深微以玄妙,实人伦之肇始。

蔡邕对新娘和青衣的刻画及其精微细致,蔡邕采用不同手法分别对两位美女做了刻画:用工笔白描手法塑造了端庄秀美的青衣形象,在赞美青衣美貌的同时还展示她的“后妃”之德;用浓笔烘托手法塑造了艳丽动人的新娘形象,这与全篇对婚礼气氛的描写契合一致。

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蔡邕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0d055。

作者简介:黄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1}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11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