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美交融,编译典范] 情理交融

[摘要] 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学术上的实用主义在当前的心理学著作编译界还有一定的市场。

倘使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失误,并及时改正,最大的损失者恐怕还是编译者自己。

这些草率之作,只能糊一时,不能混一世,最终读者不会买账,市场不会认可,只落得“人”“财”两空。

[关键词]心理学著作 编译变态心理学派别》      一   《变态心理学派别》(以下简称《变》)是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的早期心理学著作,写于1929年,全文连附录在内不足140页。

以如此薄薄一本小册子,何以数十年间几度重版重印,影响之深远至今可见。

通览全书,不难发现如下特点是《变》取得成功的关键:   1.切合时宜,勇破难点,学术胆识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又一个西学东渐的高潮,其时大量新思潮、新学说通过编著和翻译等途径被有识之士介绍到国内。

中国虽有着悠久的心理学思想,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未形成完备、规范、科学的心理学学科体系。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化,人们对自身日益关注。

因此人们对心理学这门研究人类自身奥秘,也是与人类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学就产生了更为急切的需求和期待,《变》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这样的期待心理。

当时心理学本身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甚至因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制约而处于被部分学者指责为“玄学”“准科学”(almost science)的尴尬境地。

令人钦佩的是,作者非但不避难就易,反而径直选取变态心理学这一心理学体系中最为繁杂、深奥的一个分支,写成专书。

这种“擒贼先擒王”的学术胆识注定了《变》绝非那种泛泛而谈、草草完事,很快就被读者扔到爪哇国的应景之作、庸人之品。

今日此书仍广受欢迎之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2.选材精当,详略有别,无处不说理。

全书自引论起就紧扣主题,层层推进。

自巴黎派(Paris school)与南锡派(Nancy school)始,经新南锡派(New Nancy school)、耶勒(Janet)、弗洛伊德(Freud)、荣格(Jung)、阿德勒(Adler),到普林斯(Prince)终,对于变态心理学各派别,可算是列举无余。

作者并非平均着力,而是兼顾各家之实际,有详有略。

撇开重量级人物精神分析派鼻祖弗洛伊德特分上下两章介述不谈,巴黎派与南锡派、新南锡派之间的纠葛作者也一一理清,对于它们共同的理论核心――暗示,更是浓墨重彩,细细分出暗示的各个类型,指出各派的着重点。

至于荣格和阿德勒,虽则二人都著述颇丰,且自成一家,但因与弗洛伊德渊源较深,用力程度反而不如名气稍弱他们的普林斯。

即便如此,作者在不长的篇幅中,也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评析了弗氏、荣氏、阿氏理论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缺陷,其中着重点在荣氏的“集体隐(潜)意识”“思想原型”和阿氏的“在上意志”“弥补”等。

可以说全文无处不在阐释复杂、深刻的心理学理论。

3.行文简练,妙喻横生,无处不透美。

朱先生其时虽求学异国,但他幼年曾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形成了兼收并蓄、学贯中外的特征。

兹举三点为证:   (1)设问答难,给人一种逻辑美。

在论述精神病的成因时,作者如是阐释:这种“遗忘”,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呢?……耶勒则以分裂作用解释。

什么叫做“分裂作用”呢?……而某一观念脱离全体系统而独立。

……意识何以会起分裂作用呢?……意识的分裂作用起于综合作用之失败。

……意识的综合作用何以会失败呢?……分裂作用起于“心理的水平线之降低”。

……心理的水平线何以会降低呢?换句话说,心力何以疲竭呢?……最费心力的是情感。

……精神病之发生,所以往往在受强烈刺激,生暴烈情感之后。

不难看出,此种阐述犹如层层剥笋,又似我国传统相声艺术中的“抖包袱”,终让读者茅塞顿开。

(2)妙喻如珠,给人一种阅读美。

比如他(哈特曼)说“本能是受制于无意识的目的之有意的意志”,就几乎与弗洛伊德同一鼻孔出气了。

……于是往日风靡一世的万灵宝丹,至是遂为学者噤口所不敢了。

……这般心理学分析的先驱,谈到谁在先发表某个主张,谁是正宗,谁是叛逆,互相倾轧妒忌,比村妇还要泼恶,这是科学史上少有的现象。

生动简练,无须多言。

此外,把意识比作浮在水面的冰山一部分;把现代心理学者比作鲛人;把外倾者比作灯蛾,把内倾者比作蜗牛之类的比喻,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在文中时时可见。

许多专业术语、学科难点就这样被作者举重若轻地用一两个比喻、类比点出核心,顿显形象、具体,使得读者一见就明白,捉摸得住。

(3)旁征博引,给人一种智慧美。

在追溯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时,作者即引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叔本华、尼采、哈特曼等多位哲学大家的理论来印证,足见作者视野开阔。

如描述凝神时心境的空灵状态,直称所谓“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就是此心境。

又中国旧有“胎教”的话,西方也有这种信仰,以为孕妇常念着什么样的孩子,将来就会生那样的孩子。

当谈到综合作用失败,分裂作用起时,类比成变态心理好比政治紊乱的国家,握最高权的元首倒塌后,许多强藩都割据偏安起来了。

无不给人一种融汇中西,功力深厚的睿智之感。

阅读《变》,就是享受美。

概而言之,朱先生的《变》理美交融,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的境界(《文心雕龙・议对》)。

所以虽则众人皆知美学使得朱先生享有盛名,却不太清楚他仍以流畅的文字、清晰的概括和折中的评述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   比照朱先生的力作,再反观今日,新世纪已是知识经济社会、开拓创新时代。

社会越发展,经济越繁荣,生活越丰富,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学就越显重要、甚至必要。

在我国心理学已被列为一级学科,广受欢迎。

但不必讳言的是,我国当前心理学著作编译中还存在着不少失误。

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1.选题不准,跟风重复,商业味太浓。

(1)定位欠妥,不合国情,盲目引进。

如某本指明为中国大学生职业选择作参考的心理学编著中,却大谈特谈美国家庭妇女如何再次进入大学深造以重新融入职业女性的圈子,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2)一些书商或出版单位为了名利,滥编抢译,导致选题大量重复、“撞车”。

如前几年的“情商热”,以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意商”“志商”等“情商克隆式”出版物,现在看来是热得过头,无甚道理。

(3)“王婆卖瓜”式宣介比比皆是,商业色彩浓厚。

从封面、封底或扉页上,我们不难读到诸如“在某领域,某某的这本著作实属最具开拓性,所以为每位读者必读”“某某权威认为此是第一本研究某问题的专著,可谓是助人者的圣经”之类的溢美之词。

出现如此局面,主要是因为预先准备工作不足,对读者真正的需要了解不够,甚至是很少注意读者的需要,结果国外真正优秀的作品编译不过来,而二三流的作品却受到远超出其本身价值所应得的欢迎。

正确的做法显然应当是更多地注意读者

一般来说,编译者经常想的总是作者的企图、用意是什么?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一部好的作品也要靠读者的评判和接受来最后完成,作者总有读者对象,而作品的效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反应。

这点在编译时尤为重要,甚至说它是编译成败的关键也不为过。

2.治学不严,粗制滥造,学术性不强。

(1)贪图译大译全,总希望搞出一本大部头、一个大系列。

对于那些对心理学学科发展有用,广大读者也真正想要了解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常识的小本本则看不上眼。

(2)体系结构紊乱,主题游离松散。

给人的感觉是“东一鳞,西一爪,成不了一条龙”,有的编译作品纯粹是“大杂烩”“大拼盘”。

(3)不愿脚踏实地,细心求证,错误频出。

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Watson),在同一本书中又被译成渥森、渥生等,而皮亚杰心理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s stage)”则有时被译成“正式运算阶段”。

专业术语、难点疑点的翻译,不是一带而过,就是含糊其词,难以经得起推敲。

这点比朱先生为了一个词或一段话的翻译查阅大量不同的版本与资料,有时甚至指出英、法、俄译文的不当的严谨学风相差太远。

(4)外行人贸然进入,或者编译者选择自己不熟悉的主题。

结果是出了些“内行不屑读,外行读不懂”的不伦不类的东西。

其实不屑说外行人了,就是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学著作编译者也只应该编译与自己的科研方向、学术风格相近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到得心应手。

以上种种,都大大影响了诸多心理学编译著作的学术性与可读性。

三   总之,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学术上的实用主义在当前的心理学著作编译界还有一定的市场。

倘使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失误,并及时改正,最大的损失者恐怕还是编译者自己。

因为这些草率之作,只能糊一时,不能混一世,最终读者不会买账,市场不会认可,只落得“人”“财”两空。

(本文为2011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立项项目《转企改制后出版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促进系统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XLX11_0040;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译林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变态心理学派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