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营企业衰败原因分析

摘要 民国时期,民族工商业在政府政策的保护和鼓励下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并一度达到比较繁荣的状况,但最后都走向了衰败

探究其中的原因,总结和借鉴经验,有利于今天更好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 民国民营企业衰败;原因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和保护民族工商业,使得民营企业在晚清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

但是,由于政府赢弱、外资入侵以及民营企业自身不利因素等多种原因,民营企业最后又纷纷走向衰败

探求这些企业命运的变迁轨迹,探究衰败的原因,对于总结经验,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外资企业强势竞争,国外商品几乎垄断中国市场      民国初期,外商在华办厂大多分布在采矿、冶金、棉纺织、食品等行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开始瞄准中国市场,资本和商品倾销进一步加剧。

1927年以后,外商在华投资主要分布在金融、贸易、房地产、运输业、制造业、煤炭业等行业中,基本在各行业中都占有优势地位。

例如1936年中国全部21761公里铁路中,由外国直接投资修建和借外资修建的占到了91%;中国出口的80%和几乎全部进口贸易为洋行垄断;中国的铁工业除土铁外,几乎全部为日本所控制。

从市场关系来看,外资企业与中国民族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竞争关系,如日商曾在天津操纵棉市,“付价剔货,皆随意行之”。

(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51页)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恢复经济,筹措内战的经费。

急于获取美国的援助和投资,与美国签订了许多双边贸易协定。

这些条约为美国资本和商品进入中国、垄断中国市场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凭借这些条约,整个中国市场几乎被美国独占,在这样的形势冲击下,民族工业严重受创。

总之,国外资本和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和倾轧。

二、政府赢弱,与民争利,缺乏高效经济管理能力      北京政府时期,财政状况混乱不堪。

中央财政“初恃外赀以图存,继藉内债以补苴”。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45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内外债进行了整理,虽然有所改善,实现了关税自主,采取了征收统税、裁撤厘金等措施,但是有些措施并没有真正贯彻下去,政府财政依然吃紧。

1932年蒋介石为了“剿共”增加军费,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由于国民政府缺乏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垄断利益、重官利、重税收等现象普遍存在。

以张謇的大生企业为例,设厂时约定官利是8厘,即便是筹办工厂搁浅时,也要支付巨额官利,这种官利无异于高利贷。

官利以及重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但总的说来,此时的民族资本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抗战结束后,政府积极接收日伪企业,迅速扩张国营资本,同时大力发展制糖、茶叶、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与民争利。

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又对解放区进行经济封锁。

民营经济的资本活动空间和销售市场逐渐被压缩,国营资本的膨胀和民营企业的萎缩是战后最为明显的经济现象。

以河南省为例,战前全省的民营棉纺厂、面粉厂和榨油厂等有172家,但战后只有33家,有的厂家生产能力下降到不足原来的1/6。

国民政府为筹措内战军费,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都于事无补的情况下,只好无限制地发行法币,导致了金融市场紊乱,投机猖獗。

民营企业财富急剧缩水。

“1946年的后半年中,上海、重庆、昆明、广州工厂倒闭达1600余家”,(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

第446页)“到了1947年,据统计,上海、天津、重庆、汉口等20多个城市,工厂商店倒闭者达2.7万多家。

”(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71页)1948年币制改革后,民营工商业停工倒闭更趋严重。

三、政局不稳定。

战争迭起      外商在华的投资没有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基础,因为各国为了自己的在华利益,常常进行政治角逐,使中国政府的政治破败,政治的破败又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民国38年历史里有近半时间处于战乱之中,先是各资本主义国家操纵下的军阀混战,后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又有三年内战

战火使生灵涂炭,将民族资本家多年的艰辛创业付之一炬,财产化为乌有,战后民营企业的产量和生产能力普遍下降。

如1924年到1926年间,直系、皖系和奉系军阀连年混战,战祸遍及两湖、河北、两广、四川等地,直接截断张謇企业主要在江浙一带的商品销路。

同时各军阀搜刮军费,摊粮派款、频加勒索,给当时的民营企业以重创,中小企业纷纷破产。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全国合乎《工厂法》规定的企业有3935家,大多分布在苏、浙、粤、沪、津、宁、汉等地,仅上海一地有达1235家,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向西南迁徙,资产损耗甚重,很多企业直接毁于日寇炮火。

而抗战结束后,内战风云骤起,国民经济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民族工商业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