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峡产业基金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系,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三峡库区发展体育旅游业所具有的优势与面临的劣势、所拥有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三峡库区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170-03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应如何抓住契机、将体育旅游有机结合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不仅是为适应现代休闲旅游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三峡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体育旅游及其发展概述      1.1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都把体育旅游定位于旅游,认为体育旅游体育旅游的结合,是旅游的分类形式之一。

基于这种共识,我们可以对体育旅游进行界定:体育旅游是指以一定的体育资源体育设施为条件,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

1.2国内外体育旅游发展概况据报道,旅游王国西班牙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来该国的游客高达5 600万人次,其中体育旅游者占60%以上,创汇始终稳定在170亿美元以上;瑞士仅滑雪一项每年接待外国体育旅游者高达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目前已达500亿美元;英国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业所得到的年产值近90亿英镑。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体育健身游”活动以来,体育旅游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投资报告2005》,从1999年“十一”到2004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从4 000万人次快速攀升到1亿多人次;200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6840亿元人民币(其中入境旅游人数41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占全国GDP的5.02%,全国城乡平均出游率达84.8%。

2 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2.1.1 资源优势 三峡库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过渡性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尤其以名山、峡谷、洞穴、湖泊、瀑布、山泉、风景与漂流河段等最为突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和渊源流长的人文景观,尤其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遗址、石刻、岩棺、古墓、宗教寺庙、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居多。

据国家旅游局、中科院《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三峡库区除火山熔岩景观、现代冰川、宫廷建筑群外,其余全部6大类、71个基本类型的资源都有广泛分布,资源类型覆盖率达95%。

区内有20多个大的景区和300多个景点,其中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四面山、神农架等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景点达60个;神农架、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等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足石刻、丰都鬼城、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屈原庙、黄陵庙和昭君故里等被定为国家级文化古迹;拥有红池坝、仙女山等南方高山草场。

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库区还将形成新的峡谷及漂流河段37处、溶洞15个、岛屿14个、湖泊11个,使旅游资源向纵深发展

2.1.2 区位优势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上游,是我国中西结合地带和长江经济带中下游与上游的衔接部,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承东启西、南北交流,是联络华北、中南与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区。

随着近些年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重庆、宜昌、恩施、万州旅游城市的对外交通日益完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以及长江黄金航道,泸渝、泸蓉高速公路,沿江、焦柳、渝怀铁路等,将库区与上海、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国际旅游口岸城市实现了对接,区位优势日趋明显。

2.1.3旅游产业基础 长江三峡历来倍受国内外广大旅游者的青睐,使库区在多年旅游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较好的旅游产业基础。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导旅游力度的加强,2004年国家编制出台了《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渝鄂两省市签署了三峡区域旅游经济合作“1+3”协议,通过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旅游品牌,使库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设施日臻完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2.2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   2.2.1 市场主体不成熟 目前,三峡库区体育旅游市场大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体育旅游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尚不成熟。

从需求来看,一方面区域内部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观念还有待转变,消费能力和水平较低,体育旅游市场规模较小;另一方面由于三峡工程截流带来“告别游”的透支,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制约库区体育旅游发展的“软肋”。

从供给来看,一方面库区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的体育旅游旅行社,多数普通旅行社缺乏体育旅游经验积累与产品包装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库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还没能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目前传统产品主要以游泳、划船、垂钓、登山等项目为主,新开发漂流、攀岩、探险、野外生存、高山滑雪、山地越野、草原骑射等新兴项目,一是受到季节气候的制约,二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些产品主要针对的是广大青少年,对妇女、儿童、中老年等较广大的市场有所忽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如舞龙、龙舟、摆手舞、天地球并称为重庆“四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观赏表演或比赛为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式产品。

2.2.2专业人才匮乏 渝鄂两省市尚无高校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而普通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稳定,对于新兴的休闲拓展、攀岩、漂流、滑雪、探险体育旅游项目,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因而,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会成为影响库区体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2.3.1 国际社会休闲化趋势 有研究表明:旅游、娱乐、体育健身和文化传播是休闲经济的四个主要方面。

据日本有关研究统计,在所有休闲活动中,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占70%左右。

我国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1999年实行“五一”、“十一”、“春节”节假日“黄金周”以及2001年国家旅游局推行“体育健身游”等活动以来,大众体育蓬勃兴起,带来了以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康复、探险、观赛和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的普及和发展

2.3.2新三峡旅游的旺盛需求 首先,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本身将成为最吸引眼球的水电旅游精品,包括大坝勘察建设、库区淹没及移民过程展示、大坝泄洪景观、五级永久船闸观光等都将成为旅游热点。

据悉,2005年三峡大坝旅游区年接 待游客量达104万人次,居全国103家工业旅游区之首,是继库区三峡之后的第二个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大关的景区,成为三峡旅游新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其次,大坝建成全面蓄水后,三峡库区将形成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连片人工湖泊,将新增天坑地缝、长寿湖、九畹溪漂流万州青龙瀑布、巫峡十二峰、武隆仙女山高山草场、巫溪红池坝、开县雪宝山等新景点,原来不属于三峡游的神农架、华蓥山也将纳入新三峡游;第三,一些具有库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将不断得以开发,如成库后的水下古迹和集镇的潜艇考古游;新形成的峡谷、溶洞等可开发漂流探险游;“武隆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以及拥有世界四大体育赛事品牌的“2006年F2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暨“2006年中美滑水明星表演赛”首次登陆中国,并在库区腹心城市万州的成功举办等赛事体育旅游,将成为库区体育旅游特色而不断满足广大体育旅游者的新需求。

2.3.3库区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契机 移民搬迁安置成功与否、库区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社会治安与稳定、政策导向与法制构建等,倍受国内外关注。

移民与库区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重庆市委九届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打造库区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一行在专程考察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时强调:“长江三峡无论自然、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应该把三峡旅游打造成为世界旅游精品”。

2.4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4.1经济发展水平低 三峡库区是我国中西结合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仅重庆库区的15个区县中就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10个,市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绝对贫困人口64万余人,相对贫困人口193万余人。

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现状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这是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4.2生态环境较脆弱 作为一种产业体育旅游同样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如多年来喜玛拉雅登山者在峰顶留下了600多吨垃圾;宁夏沙坡头的滑沙活动造成了“沙坡鸣钟”奇观的旅游价值下降;青海湖湖水盐化,水面下降,湖区生态急剧恶化等。

因此体育旅游虽然不象其它工业“三废”那样直接在危害人的健康方面令人恐惧,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是不容忽视的。

3 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3.1统一认识。

科学规划。

建全机制 渝鄂两省市应从统揽发展三峡旅游的大局出发,在“1+3”协议的框架下,加强在体育旅游方面的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在组织专家对库区体育旅游资源状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类型与发展对策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兼顾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制定库区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与相应的扶持政策法规。

3.2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形成特色 结合库区体育旅游资源状况,可以开发以下特色或主题系列产品:1)考察体育旅游

三峡库区考察旅游资源丰富,比如奉节天坑、地缝,云阳龙缸,巫溪县的夏冰洞,武隆芙蓉洞等可开发为“独特地质地貌考察”;库区生长着许多国家珍稀植物,如铁坚杉、贡杉、银杉、水杉、红豆杉、鹅掌楸、珙桐等,生活着金丝猴、毛冠鹿、大鲵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是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可开发为“珍稀动植物考察”;神农架“野人”、巫溪县夏冰洞等可开发为“自然之谜考察”;巫山猿人遗址,具有神秘色彩的悬棺、崖墓、古栈道,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的涪陵白鹤梁水下石铭等许多人类文化遗产,可开发为“人类文化考察”。

2)漂流体育旅游

库区流域面积大于50 km2的较大河流有550多条,适宜开展漂流旅游的河流众多,如神农溪、大宁河、马渡河、香溪、芙蓉江、平河、龙河等。

3)探险体育旅游

三峡库区溶洞、山地峡谷、生态森林等资源极为丰富,比如武隆芙蓉洞、张关水溶洞、巫溪江池坝――夏水洞等可开发为溶洞探险;奉节天坑地缝、瞿塘峡山地等可开发为山地峡谷探险;江津四面山等可开发为生态森林探险

4)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三峡库区拥有土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浓郁的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体育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可开发为系列民族风情游。

5)赛事体育旅游

3.3 内外结合,培育人才,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渝鄂两省市的体育院系应申请增设体育旅游专业(或方向),培养高层次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尽量实现专业人才本地化,为库区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4精心策划,宣传促销。

培育市场 为把三峡库区体育旅游推向市场,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应进行精心策划,突出库区体育旅游特色,塑造库区体育旅游形象,不断培育库区体育旅游市场。

4 结 语      目前,尽管三峡库区体育旅游面临市场主体还不成熟,库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较脆弱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不利因素的挑战,但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及旅游产业基础等优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寻求更加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的转变和库区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必然为体育旅游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渝鄂两省市通力合作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以优势资源和产品为重点,合理开发、形成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实现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图表、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