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精彩“群生活”】 生活好累好压抑的句子

不知从何时开始,“群”风袭来,QQ群、MSN群、博客群……从网上到网下,“群生活”悄然兴起。

随着现代人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人们的个人空间更加广阔,孤独感随之而来,占据着人们心灵的角角落落,甚至成为人们情绪的主宰。

于是,我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寻求温暖的归属感,而各种各样的“群”无疑成为释放情绪的最好舞台。

如今,“泡群”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群生活”万花筒      QQ群或MSN群是大家最熟悉的“群”形式,目前,各种基于QQ、MSN的主题群可谓五花八门:游戏群、同学群、病友群、博客群、粉丝群……   “有条件要上QQ,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现在加入了二三十个QQ群,通过QQ群认识了很多人。

我还经常在QQ的同学群上遇见以前的小学、初中同学,聊起往事,感觉特别好。

”在报社工作的冯小姐这样说。

在某旅游网站的“自由空间”一栏里,经常能看到“驴友”们留下的帖子――“十一征人同游五台山”;“11月28日一起去看车展”;“11月24日登香山”……参加过网上征游伴活动的白领丽人刘女士说:“这样的一次出行,为原本互不相识的人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而参加了黑龙潭郊游活动的张女士坦言:“我喜欢这样的方式,虽然大多数人之前不认识,可正因为此,交流起来心理上毫无负担,一块儿玩得特别开心,不知不觉就成了朋友。

”      “群”趣一箩筐      32岁的陆女士,生日是11月18日。

在去年1月份,她创建了一个生日QQ群,入群的人,生日都是11月18日。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

于是,去年的11月18日,陆女士举行了一场独具创意的同城生日会。

生日会犹如一场万圣节舞会,别开生面,场面非常热烈。

大家都是同一天生日,似乎天生就少了些隔膜。

恋爱去死团”是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群,由一群恋爱失败或者不想恋爱的人组成。

该组织的宣言是:“恋爱有害健康。

”这个组织以条例变态著称,例如向女孩要电话等等行为都要受到团规惩罚。

在光棍节(11月11日)期间,他们更是举行了各种亮相活动。

当然,这个组织虽然现在人数众多,但不时会有人因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而选择离开。

“群生活”的好处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社交方式,每个人各有心得――   在群里可以感受温暖、排遣寂寞、驱散孤独,能给心灵带来归属感和充实感。

大家一起活动,K歌、郊游、聚餐,既新鲜又开心,让一切不愉快的事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这样的小圈子,自己快乐了许多。

群还可以成就姻缘。

在首都机场工作的小强几年前在“仙境网游群”中结识了一个女孩,当时由于有共同爱好,就参加了这个群组织的活动。

网下见面之后,两人就“群聊”越来越少,“私聊”越来越多,最终成就了一桩美满婚姻。

“群生活”兴起的原因      中国网络的迅速发展促成了如今热火朝天的“群生活”,但并非所有网络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如此热衷“群”这种交往方式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热衷于网络“群生活”?   首先,“群生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居传统。

中国人其实习惯于群居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模式在古代社会体现为封建家族,随着现代家庭成员越来越少,孤独感自然随之生发。

而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上的各种群成为中国群居传统的有效载体

中国人喜欢群居、喜欢热闹、喜欢扎堆;而外国人崇尚独立,这也是中国网络群普及程度远远超过西方的原因。

其次,“群生活”是现代社会人们孤独感和依赖性的反映。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它改变了传统的人类社会交往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人的内心产生强烈的不安情绪和孤独感,亟须让自己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有一种归属感

网络群是一种虚拟群体,不必像在现实社会中那样受各种约束,所以网络群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脆弱的关系、对于人们方便地表达思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还有,“群”实质上是人脉资源的载体

人脉资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网络群的出现给人们互相认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网络群,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是一种崭新的人脉载体,体现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彼此温暖的人际关系。

基于“群”的交往能够很快拉近陌生人的距离,也有不少群友反映:“交友的速度太快了,超出想象。

”有专家指出,通过网络结成的群,依赖的是一种虚拟的交流方式,许多邀人去吃饭、K歌、出游的帖子无法辨别真假,更不能确定是否善意。

一位颇有经验的“群生活”老手对此劝告说,交友要慎重,对女性更是如此。

(摘自《书报文摘》)。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