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镜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155例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者行ERCP检查,全部造影成功,确诊为胆总管结石153例,并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结果 胆总管结石153例,取石成功148例,成功率96.7%;EST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高淀粉酶血症6例,EST术后并发症为5.9%(9/153),无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十二指肠镜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十二指肠镜 近年来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括约肌乳头切开术(EST)已成为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有效方法。

我院2007年3月~2008年9月期间拟诊为胆总管结石15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55例患者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72例,女83例,年龄24~83岁,平均58.2岁。

其中有胆管手术史21例,合并心脏病16例、糖尿病14例、高血压病22例、急性胰腺炎14例。

主要临床表现:典型腹绞痛或右上腹痛64例,黄疸27例,有黄疽病史18例,急性胆管炎14例。

所有病人均经B超、CT检查,147例证实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1.2操作方法:采用Olympus JF—24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和ICC—200高频电发生器,术前准备:所有病人术前8 h禁食,作碘过敏试验,术前静脉注射哌替啶50mg、地西泮5mg、东莨菪碱0.3 mg。

EST手术:行ERCP插管检查前,观察乳头形态及周围结构,胆管造影(ERC)观察有无结石结石的大小、数量、部位、是否嵌顿;对于明确结石者,于乳头11—12点方向切开括约肌,长约0.5—1.5cm,乳头结石嵌顿者采用针状刀切开

取石结石直径1.5cm,多采用网篮取石,泥沙样结石加用气囊拖石;结石≥1.5cm,先机械碎石再用网篮取石或加气囊清理胆管;如果术前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多发性结石一次难以取净,或患者体弱不能耐受较长时间取石时,取石后行内镜胆管引流术(ENBD)或胆管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

术后注意消化道出血、穿孔、胰腺炎胆管感染等,并作相应处理。

2 结果 155例ERCP检查全部插管造影成功,发现胆总管结石153例,取石成功148例,成功率96.7%;其中4例2次取石,5例取石失败外科手术,其中3例因结石过大无法套取,2例合并胆管癌。

其中单发结石69例,多发性结石72例,泥沙样结石12例,成形结石大小1.0cm以下93例,1.0~2.0cm31例,2.0cm以上12例。

本组共行ENBD 17例,ERBD 4例。

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高淀粉酶血症6例,均经内科保守治愈,EST术后并发症为5.9%(9/153),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逐步发展,ERCP及EST为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奠定了技术基础,至今已成为一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1]。

它具有快捷、简便、经济、创伤小、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免开腹和麻醉等特点。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比较在疗效、住院时间及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具有优越性。

ERCP检查具有连续、动态、直视、不易受肠道气体干扰等特点,能清晰地显影肝内外胆管结石或肿瘤的充盈缺损等征象,对结石胆管梗阻性疾病诊断价值优于B超、CT[2]。

本组取石成功率达96.7%,我们认为EST主要适用于直径2 cm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对结石过大、过多,凝血机制差如肝硬化患者,应该优先选择外科手术。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