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墙设计图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理念的提出,与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有关,大学作为一个微缩的社会,有它自己独具特殊性的人际生态,人与人之间往往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冲突:学生个体的丰富性所带来的对大学文化认同性不同的冲突;师生关系的复杂性带来的传统师生观念与新的师生观念的冲突;个体角色的差异性带来的专业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目标诉求的多元性带来的高校的经营性与高等教育的非功利性的冲突;办学方式的开放性带来的本源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文化冲突。

校园文化因此成为各种文化、各种观念相互撞击、相互激荡的中心。

美国最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感慨:当代大学是一种矛盾重重的机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转型的加剧直接导致社会分化日趋明显,这种分化在高校就集中表现为知识分子多种群体并存的格局:一部分知识分子作为传统大学精神的守望者固守着精英理想,为追求学术自由、人文精神而不懈努力,既体现了大众化趋势下的校园文化与精英阶段的校园文化的连续性,又保持了校园文化对其他文化形式的审视精神,使得“大学围墙淡出但大学精神永存”;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表现出新精英形象的文化特质:他们将高知识性与高市场价值、高成就动机与崇尚务实的社会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知识创造财富”的形象代言人,成为校园文化与企业、社会紧密联系的文化符号,成为经济文化、市场文化与精英文化融合共生的物质载体。

这种多元化人际生态的一个直接影响表现为人的社会需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和碰撞,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应强调和谐的旋律。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坚持开放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高校校园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思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时,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各种大众文化,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学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在接纳、倡导社会大众文化时,应进行批判性的、有选择性地吸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制腐朽思想和腐败思潮的侵蚀,并从中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从而生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校园自身的内在需要,因此,在开放中保持清醒的选择,在选择中促进开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有的态度。

坚持规范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高校校园文化渗透性是指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并非完全出于人自身的主观需要,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对人产生一定作用与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或以美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各种制度规范,有意无意地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并非行政力或人为强制的,更多的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从而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随着人类知识的激增,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日益从单一专业性人才向具备综合素质的宽基础人才转变。

这一人才规格的转化,要求高校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校园文化正是科学性与人文性交叉渗透的最佳契合点,为此,作为高校,在继续保持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造通畅、丰富的途径和平台,学校应通过开设人文类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代表先进文化与引领多元文化的关系。

高校既承担着孕育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同时又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

为此,在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判断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善于顺势而上,有所作为,在引领校园多元文化的进程中,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正确认识现代科技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择其善而用之”,同时以自信的心态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鼓励支持校园文化创新和多元文化的竞争,在创新中体现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竞争中体现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与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关系。

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是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

为此,我们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和预见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丰富性,加强对各种新型文化表现方式和载体的研究;要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增长性,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要尊重和包容广大师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文化创新和文化继承方面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撑;要尊重和理解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在倡导和支持“雅文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和规范“俗文化”的有序共存。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与促进广大师生意识形态的认同的关系。

意识形态具有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强大功能,在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决杜绝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增强广大师生意识形态的认同的最好办法是把意识形态转化为师生能够接受的对象。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构建,最终是要体现出它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一种和谐校园文化应该包括学术自由的氛围师生平等的氛围、鼓励创新的氛围、包容个性的氛围、部门协作的氛围、人际宽容的氛围等。

这种氛围的形成需要悉心的培育、耐心的呵护和长期的积累。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存在基础,以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发展动力,以充分反映广大师生的利益、愿望、要求和共识作为评价标准,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编校:郑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