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学”中的海内外意识形态对抗]2018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摘要“张学”识形态对抗,实际上是其研究主体――海外华人学者形态立场差异。

通分析关《秧歌》和《赤地恋》争论,概括出双方识形态对抗表现海外是与研究对象识形态契合基础上艺术攻略,而陆则是对研究对象艺术承认掩隐下识形态松动;并进步对张爱玲鲁迅学史地位辩论,揭示双方识形态对抗深层原因学传统深层“人性”与“国民性”分歧,由得以从“张学”角透视0世纪国学史上学与政治复杂关系,凸显海外华人学者不学术理念及其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张学”;海外华人学者;识形态

图分类067献标识码编0060677(00)00906。

、“张学”识形态问题与。

海外比较视角。

从0世纪0年代至今,长达60多年,张爱玲及其创作国学、化界起落值得深思0年代上海异军突起,名噪;50年代离开陆,其也陆销声匿迹,却60年代开始香港、台湾及国外华人受到欢迎;80年代以,逐渐陆学研究界再发现,继而受到者和化市场追捧,并终海峡两岸三地跨越学界而成种社会化。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张爱玲及其创作起落,其实是以空基础而言,即其作品不期不地域所受到欢迎0世纪0年代,上海;60至80年代初,香港、台湾及国外;80年代以,国陆、香港、台湾及国外。

实际上,这三组空组合,是两种不“声音”起彼伏与相响应。

这两种声音就是海外华人学者与陆学者张爱玲研究

尤其值得玩味是,99年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957年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张爱玲短说》及《评》台湾发表。

这是张爱玲及其创作曲折命运折。

正是关键上,海外两种声音发挥了各至关重要作用,而熟悉张爱玲者都不难想到识形态烟雾。

首先是张爱玲95年离国及30年陆学史湮没。

就像柯灵所说,“‘全国放’,张爱玲看,对她无疑是灾难”,政治形态不见容当社会,是造成这折原因。

张爱玲政治形态问题,成了陆99年很长对其评价问题。

这问题提出多基些“事实”,例如张氏出身、发表作品刊物性质、抗战期参加社会活动、与“化汉奸”胡兰成恋情等。

张爱玲政治形态问题引申出则是张作思想容问题,即所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产阶级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消极人生态。

其次,张爱玲0世纪80年代陆重新崛起,很程上得助海外华人批评极力推崇。

而所谓“海外”,当社会语境还是非常敏感词语。

更何况,作“张学研究主体“海外华人批评”,扎营地就是台湾,其蕴含识形态味可想而知。

因,陆对张爱玲重新接受程,海外华人批评政治形态问题也然而然地成了题义。

由可见,“张学政治形态问题,是基两层面提出是作研究对象张爱玲及其创作识形态问题,二是作研究主体海外华人批评与陆批评政治形态问题。

正是因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多重识形态叠嶂,“张学”识形态问题才变得必要而敏感。

并且,相对研究对象识形态问题,研究主体身识形态取向和立场学研究活动应更根和关键。

因,谈“张学”识形态问题,实际上就是谈其研究主体――海外华人批评形态立场差异。

从历性角看,般说,“张学”可分三阶段阶段是99年以前;二阶段是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三阶段是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纵观张爱玲研究,如说99年以前张爱玲评论是“‘张学研究头”,奠定了“张学”基础,那么海外“张学”分野实际上始二阶段。

事实上,二阶段张爱玲研究集海外,陆则成盲。

三阶段,海外“张学”发展。

张爱玲研究0世纪80年代初打开了封锁缺口;80年代期,学史写作开始出现张爱玲名;90年代形成热潮。

这阶段海外张爱玲研究,声势更浩,众多华人学者加入张爱玲研究行列,各种西方学、化理论纷纷登场,可谓异彩纷呈。

就笔者目前所见材说,研究者基上有海外分识,但除几综述类外,还没有从海外比较角进行专门研究,更没有就“张学”识形态问题展开深入论述。

因,笔者认,从识形态这“张学”必要而不可回避问题切入,通对海外华人学者这问题上立场、策略等进行比较,可望拨开“张学”表层识形态烟雾,探究其深层成因,更可初步凸显海外华人学者研究诸多差异及其相对照与影响,从而“张学”,甚至0世纪国学研究提供种独特思考。

二、 学与政治形态表层。

如前所言,“张学”识形态问题实际上其研究主体――海外华人学者形态立场差异,那么,海外识形态冲突则始海外华人学者欲冲破陆对张爱玲封锁。

海外华人学者说,要改变张爱玲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年学史不见踪影状况,就必须冲破陆学界对她识形态封锁,而识形态然没有能被轻易冲破理,因而海外华人批评这问题上所作努力以及陆对反应也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

海外批评张学”上政治形态对抗,主要表现80年代初陆对张爱玲重新认识早期,矛头主要指向张爱玲说话夏志清《国现代说史》有关张爱玲论述。

“不满”主要集两是其对《秧歌》和《赤地恋》评;二是其对张爱玲抬高与对鲁迅相对“贬低”。

()关《秧歌》与《赤地恋》。

夏著对这两部作品看法,比较集地体现下面段。

研究共产主义说看,这两成就,都非常了不起,因它们巧妙地保存了传统说对社会和我平衡关心。

而且,更难得是,这两说既没有滥用宣传口,也没有了方便识形态讨论而牺牲了现实描写。

那是西方反共说通病。

……她说,她是以人性――而非辩证法――眼光描写共产党恐怖。

她着眼是普通人,怎样完全陌生制下,无援无助地,着保存人与人爱心和忠诚而挣扎。

由这段措辞相对缓和,我们仍不难感觉到夏志清渗透其识形态情绪。

但是,我们也还可以看出夏氏这两部作品所作“辩”,其主要思路是首先否认这两部作品是反共说,接着肯定它们艺术成就。

,海外华人学者对这问题看法也多沿用这思路,例如龙应台认“它(指《秧歌》,引者)并不是‘反共’说,……《秧歌》层面就从对政权批评,提升到对制批评,更提升到对基人性批评

”又如陈芳明认“张爱玲《秧歌》与《赤地恋》,并非是反共艺政策指导下铸造出,而是她99年以留上海亲身验学反映。

……这两都描写真正人性,尤其政治、济条件特别困难挑战,人际关系是如何变得矛盾而扭曲。

……正对当流行反共学构成了极鲜明讽刺。

陆对反应开始然是激烈。

柯灵《遥寄张爱玲》虽然向远洋彼岸张爱玲伸出了橄榄枝,但对《秧歌》和《赤地恋》态依然“义正词严”“我坦率地认是坏作品,……并不因这两部说政治倾向,……《秧歌》、《赤地恋》致命伤虚假,描写人、事、情、境,全都似是而非,也失作者原有美。

……海外有些批评把《秧歌》和《赤地恋》赞得如朵花,醉翁不酒。

――他们说暴露了‘铁幕’面黑暗,如获至宝。

”柯灵似乎避开识形态而把评价这两部作品标准指向了是否合真实,又认海外批评对这两部作品评是基识形态偏见。

青《张爱玲传》显然深受柯灵影响,不仅明确指出“这是两部具有明显反共倾向作品”,还断言“这两部稿写作和出版,应张爱玲创作生涯‘滑铁卢’阶段。

其主要原因是应召而作,命题作”。

实际上,夏志清《国现代说史》早80年代初就引起了陆学者,丁尔纲就认“夏氏所以抬高张爱玲,关键她反共倾向”。

000年“张爱玲与现代学”国际研讨会上,刘再复发言依然表达了样观“无论是《秧歌》还是《赤地恋》,都是济压力下写就‘遵命学’……其反共动机与立场,非常明显”。

虽然亦有年轻学者对这两部作品态有所改观,例如余斌《张爱玲传》和费勇《张爱玲传奇》都对《秧歌》给予了较高评价。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陆关这两部作品看法总体上还是将归“具有反共倾向作品”。

这观立论基础般有、“应召作”导致作创作主性缺失;二、作没有亲身验而导致与事实相违背虚假;三、海外批评视陆“铁幕”而导致识形态偏见。

作对立方海外华人批评对这三立论基础然也有其说法“应召作”正可以看出“化帝国宰制下,她如何突破言论限制,凸现人艺术主张”;亲身验并非创作唯泉,何况张爱玲写《秧歌》前还曾乡下住了三四月;陆对张爱玲封锁身就是识形态偏见所致。

如这般,围绕张爱玲及其创作识形态问题,海外各执端,不可避免都包含着各识形态偏见。

张学”(至少早期),海外识形态隔阂是客观存,但是问题又不仅仅是“隔阂”这么简单。

对比双方,我们可以发现非常有趣现象,即陆应对海外华人批评“以艺术成就对抗识形态”论辩策略所表现出迂回和婉对上面所讨论两部作品,陆总体上看法是将其归入“具有反共倾向说”,而对张爱玲身识形态问题却又似乎“开面”,从而出现了论及张胡恋,“张爱玲政治态虽不是很积极明朗,但至少是清白”颇具感情色彩而又相矛盾说法,甚至极力张爱玲建国初期创作《十八春》和《艾》寻她“救赎”途径。

陆重新接受张爱玲程犹豫可见斑方面,从学角说,张爱玲创作艺术魅力对陆具有不可抗拒吸引力;另方面,从政治角说,张爱玲政治“污”又是陆块“心病”。

相对陆这种欲迎还拒心态,海外华人批评虽然也难免存识形态偏见,但是其“艺术”策略则显得干净利落有力得多。

因而,“张学”这场识形态“战争”,其总体情形是海外是与研究对象识形态契合基础上艺术攻略;而陆则是对研究对象艺术承认掩隐下识形态松动。

是,从我们看到了“学”与“政治”这对0世纪国学渊极深“冤”。

(二)学史写作政治标准。

其实,从学与政治关系角看张爱玲现象,我们还可扩到学史层面,从国陆“现代学史张爱玲写作,进步探讨其实质。

曾0世纪0年代上海红极张爱玲,国建国现代学史――王瑶《国新学史稿》没有出现。

这种情形直维持了30年,直到98年黄修己《国现代学简史》;987年钱理群等编《国现代学三十年》才收进了张爱玲;到今天,张爱玲已成国现代学史或说史常客甚至贵宾。

然而,早期学史张爱玲论述基模式是主要以作品容思想评述对象,体上以政治作评论标准。

并且,很长以,张爱玲创作国陆学史是以种面形式进行描述。

从今天看,张爱玲国陆现代学史历了系列变化――从缺席到出现,从面评述到正面挖掘,从思想容评论到艺术技巧探讨。

这反映了国现代学史写作机制变化,而造成这种变化,正是国现代学学与政治关系复杂变化。

国陆学史写作,由其产生初与教育有很关系,便不可避免与国政权建构扯上关系。

新国成立,要新学史课程强调学与政治关系,以无产阶级思想学史写作指导思想,也就成了顺理成事情。

这就导致了学史写作以政治标准评论作作品,重思想容上政治倾向。

80年代以,国社会环境、学界有所变化,学研究方面比较突出表现就是对批遭受不公平待遇作进行“平反式”重评。

稍“重写学史”运动目标也无疑首先是走出学史写作政治标准限制,换言,即要建立学标准。

因而,前所述海外“张学学者形态对抗,对抗是表象,其实质是陆身有突破政治标准、建立学标准部要,海外华人批评形态契合基础上对张艺术发掘是陆得以参照、借鉴面镜子。

然而,我们仍然不可忽视长期以政治标准国学史写作定性作用,必然追问是何以陆学者会如“心安理得”地接受这标准?学研究活动人识形态渗入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有直接关系,但也必须有某种潜心理结构作基础才能“心安理得”。

这问题恐怕要追寻到国学传统深层。

张学”曾有场关张爱玲鲁迅学史地位争论,借由鲁迅――这陆公认国现代学巨匠,我们或可映照张爱玲“异类”特质及海外学者所体现出批评立场差异。

三、 人性与国民性学传统深层。

()关张爱玲鲁迅

夏志清《国现代说史》里关张爱玲鲁迅对比,明显不是两者各占幅张爱玲有页,而鲁迅只有6页(指英版)。

这反映了夏志清张爱玲重视超出鲁迅;不仅如,他还对鲁迅“殊荣”地位给予定性“这种殊荣当年是共制造品”;对《阿Q正传》表达了诸多诟病“结构很机械,格调也近似插科打诨”,从而“就它艺术价值而论,这说显然受到誉”。

虽然夏志清并没有直接将张爱玲鲁迅相提并论并给两者评定优劣,但敏感陆学者还是从“嗅”出了张爱玲鲁迅学史地位定冲击性,争论然不可避免。

突出表现莫“张爱玲与现代学”国际研讨会上,刘再复与夏志清激烈辩论。

该次会议上,刘再复首先发言称“这两位学,把天才贯彻到底,这是鲁迅;却把天才贯彻到底,这是张爱玲

而天才只有具备彻底性,才具光辉。

”他看,张爱玲所以没能把其天才贯彻到底,是因她期创作向政治而抛弃了身审美特。

这番言论引了夏志清激烈反对“张爱玲是天才,但是她与鲁迅相反。

张爱玲天才是夭折了( lr),那鲁迅更加失败( r lr)”,原因张爱玲写《秧歌》是“基人立场,了正义与情”,而鲁迅期向左翼则是对政治妥协。

表面上看,两人争论焦张、鲁两人期创作与其政治“向”关系,还是批评形态偏见作祟。

但是,问题又不是这么简单。

我们再看刘再复关张、鲁比较“0世纪国学史上真正有绝望感作只有两人,是鲁迅,是张爱玲

……鲁迅看透人生,但又直面人生,努力与人生肉搏,因形成男性悲壮;张爱玲看透人生,却没有力量面对人生,结总是逃避到世俗细节里,从而形成特殊女性语言。

……鲁迅精神涵显然比张爱玲精神涵更深广,而且深广得很多很多。

”他还进步指出“这里有学批评价值尺问题。

衡量部作品价值,不仅要看其功夫,而且要看其精神涵与灵魂深。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问题是学批评价值尺,精神涵和功夫,孰重孰轻?二是对所谓精神涵和灵魂深,有什么样评价标准?。

刘再复观陆是非常具代表性。

陆作王安忆该次会议上也表达了样观张爱玲“略眺望到人生虚无,便回缩到俗世。

而终放了人生更宽阔和深厚蕴含。

……我更加尊敬现实主义鲁迅,因他是从现实步骤上,结结实实地走,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虚无立足,也有了勇敢。

”所谓精神涵和灵魂深是什么?如刘再复、王安忆等所言,鲁迅创作“国民性”批判及其对国民族、社会人生积极态,张爱玲则是对国民族无担当以及消极人生态,而两者是不层次。

可见,相对技巧,精神涵深浅标准是陆学批评重要指标;并且,对国民族担当程是其“深浅”衡量标准。

而海外学者,正如前所言,技巧不仅是他们所谓张爱玲说艺术重要方面,而且,就张作精神涵说,人立场和人性涵才是其重要表现。

这里,我们看到海外对所谓精神涵理是有分歧。

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张爱玲研究》认《阿Q正传》是“理性社会化作品”,《金锁记》则是“深刻艺术化作品”,而所以有这样区别,主要原因前者因揭露国“国民性”问题而具有很社会普遍性,而者因其人性涵国社会普遍性稍逊前者而影响然不及前者。

刘锋杰分别取鲁迅国民性”和张爱玲“人性”给予定位,可以说是集海外学者观精华,也可看出,国现代学传统,“国民性”与“人性”影响力差别。

(二)学传统感忧国情结。

关“国民性”这陆学界习以常问题,海外华人学者刘禾《国民性理论质疑》曾做梳理。

该写作目虽然不直接颠覆国学界对“国民性”“信仰”身,但却触及了国近代以由鲁迅影响而形成国知识分子“由学改造国国民性”集体情结,以及被“国民性”理论牢牢钳制住多数国者和批评

许子东也曾表达类似看法“新学‘幸’与‘不幸’,都0世纪整国社会化变革,居然由两讨论写法短所引起”,其所指就是国现代学强社会功能。

夏志清《现代国学感忧国精神》也认国作特别关现实。

他分析说,国现代作关国问题,表面上也是关人精神病况,但却将视国特有现象而流种狭窄爱国主义;而张爱玲与般国现代作不处就,她对国人关心,超越国而上升到对人现代社会生存状况思考高。

海外华人批评对“国民性”质疑、对国现代学强社会功能及感忧国传统反思,可以说是深入到了国现代学传统深层而揭示了其质和关键问题――国现代学,正是由感忧国精神而导致其强社会参与功能以及对“国民性”极关,进步发展,则是学与政治密切姻以及“左翼”学产生。

而由前引述,可看出海外华人批评坚持是学性与作品人性涵结合。

海外学者显示了其独具深和高,正是其“学”与“人性”标准映衬下,陆国现代学研究些局限,例如政治标准、对国民性“执著”、对技巧忽视得以凸显。

事实上,海外华人学者“学”立场与“人性”主张对陆学界相关研究曾产生较冲击和影响。

海外华人学者对作品学性以及人性涵重视,与其西学背景有很关系,对今天我们及国学,或可做反思鉴;但他们对国民性批判,对国现代学强社会功能不满,却也不免是国历史语境外“指江山”,有苛历史嫌了。

综上所述,“张学”海外识形态对抗,学与政治矛盾是其表面形式,而学传统深层对“人性”与“国民性”不重视程才是造成这种矛盾和对抗潜心理结构。

从这义上说,双方识形态争,并不仅仅是政治偏见这么简单。

这两合成《国现代说史》张爱玲专。

柯灵《遥寄张爱玲》,《》985年期,00页,0页。

见灵真《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华学》996年期,5358页;王卫平、马琳《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学术月刊》997年期,8896页;黄玲玲《六十年代以张爱玲研究述评》,《教》00年期,50页。

夏志清《国现代说史》,香友出版社有限公司979年版,357358页,7页,33页,6页。

引刘锋杰《想像张爱玲张爱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00年版,35页。

陈芳明《张爱玲与台湾》,陈子善编《作别张爱玲》,汇出版社996年版,3637页。

青《张爱玲传》,国华侨出版社003年版,99页,6页。

丁尔纲《评夏志清著》,《鲁迅研究月刊》983年7期,页,5页。

刘再复《张爱玲说与夏志清》,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编《再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00年版,7页,0页。

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国学》,国华侨出版社003年版,97页。

王宏志《张爱玲与国陆现代学史写》,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编《再张爱玲》,595页。

夏志清《讲评张爱玲鲁迅及其他》,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编《再张爱玲》,6页。

王安忆《世俗张爱玲》,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编《再张爱玲》,30页。

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张爱玲研究》,380页。

许子东《呐喊与流言》,上海艺出版社00年版,页。

相关热词 识形态海外对抗张学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