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马说原文及翻译

[教学目标 ]。

1.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理解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的特点。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提问:我们现在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什么?(比喻有才干的人才)伯乐(伯,读b音)比喻什么?(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千里马的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标题既突出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又强调了本文是借千里马伯乐为喻,来表达中心的。

简介作者略。

[提示:作者简介请参见《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及有关资料。简介时,宜突出作者仕途不得志:一生屡遭贬;写《马说》时,仕途很不得志。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很有帮助。]。

三、熟读课文:做到读准、读通、读熟,然后进一步达到美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五遍课文

(一)初读。

第一遍默读:对照注释,正音,解词,试译个别难句;实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请划上记号,准备质疑。作好朗读的准备。然后,教师答疑。

抽三人分段朗读:读的人要尽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听的人要注意听,看读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里。朗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由学生评定其中读得最好者。

再抽三人分段朗读后,教师点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必须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准、就是不读错音,不读破词语句子(读破可适当解释),不添、漏字;通,就是读明白,正确把握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熟,就是读得连贯流畅,且有一定的速度。刚才朗读得不好的同学,就是因为没有读准、读通和不熟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写了什么,解决读准读通的问题。

[说明:为了教学的需要,在抽学生朗读时,可对朗读者作一些有目的的挑选。

如第一次抽读,可选两位读得较差的和一位读得较好的;第二次抽读,层次要高一点的。]。

(二)初步分析课文,结合词句了解段意。

学生翻译:从故虽有名马到不以千里称也。翻译后,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补充强调:虽,即使;名,可译作出色雄健;骈,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一起,骈死,可译作(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提问:第一段中的故字什么意思?(所以,表结果)那么原因是什么?(是前两句)这第一自然的段意是什么?(阐述伯乐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中且欲与其能千里也。翻译完评议后,教师补充强调:朗读时,这两句词语间短暂的逻辑停顿应是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音本段中食字的读音:一食,,(食不饱,均读sh;食马者而食也(下段中的食之)均读s音,通饲。是马也的是,代词,可译作这些、这。

提问:这些马指什么马?(千里马)千里马为什么不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引导学生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推及食马者的无知,并由此得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

教师点示:第二自然段,从全文看,这是承开篇句而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但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又提问:策之不以其道,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什么?(食马者,但翻译时不必补出)那么,鸣之句的主语应该是什么呢?(翻译时也应该把食马者当主语,作听它叫译)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句话写得很形象,表现了食马者的什么?(无知之极)那么,这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着力写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然后,抽学生翻译最后两句。

翻译完评议后,教师点示:其真不知马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不知马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首段指出只有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必然的了;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一食,或尽粟一石)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仍在于食马者的不知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第三段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其真不知马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三)再读课文

仍抽第一次朗读的三人分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评议:肯定比前面所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最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感情还没有读出来。

教师引发:要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达到美读的效果,先要确定朗读的基本浯调,有的课文应以庄重、严肃的语调读,有的应以活泼、愉快的语调渎,有的是贬冲、斥责的语调这篇文章的基本语调应该是什么呢?要确定它,必须要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四)进一步议论、分析课文寓意。

教师激发:结合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境况和预习提示,大家议议,这篇文章是不是只写千里马?是不是表现出作者更深层次的见解?这个见解是什么?全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议,老师评,边议边评,直至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作者抒发的感情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接着教师点示:借千里马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采用了一种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借有关伯乐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那么,这篇文章朗读的基本语调应是什么?(悲愤)基本语调确定后,要贯穿全篇,但并不是说语气、节奏等方面就没有变化。随着内容的展开,语句的变化,语气可有急有缓,声调可有高有低,速度可有快有慢,节奏可有强有弱。还要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现在我们来听听课文朗读录音。

(五)听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体会: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录音朗读语调、语气、节奏等。

(六)再朗读全文

集体朗读全文一遍,接着,分小组分段朗读。然后,要学生评议推选一位朗读得最好的朗读全文一遍。

四、布置作业 。

在做好课文后的练习的基础上,再补充两道练习如下:

1.文中五个也字都为语气助词。在课后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五个也字的语气有些什么不同?。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说 明]。

朗读,确实是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以此开展教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学生朗读,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是个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因种种原因,对朗读的具体指导还略显不足。本设计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美读去高标准要求学生,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有效的引导。首先,是方法上的指导。如本设计提出要达到美读,必须先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接着,提出美读的第一步,是确定朗读的基本语调,然后,提出美读还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逻辑停顿、逻辑重音等方面的变化,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使学生明白朗读好的过程,掌握怎样才能朗读好及怎样才算好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朗读实践,给予具体指导,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使理论认识指导与朗读实践结合,使之落到实处。本设计囿于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将具体指导一一点明写清,这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具体的操作中,执教者应结合本课,在自己反复朗读和反复听录音的基础上,体会朗读时应注意的方方面面,预测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足,设计出准确无误的纠正、改进方法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底,在要求学生朗读时,给予准确无误的切实有效的具体指导。再次,把朗读和分析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初读后,对学生讲清要朗读好,达到美读的效果,必须切实弄通、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朗读训练的需要,分层次逐步引入对课文的分析,如设计中就安排了初步分析课文和进一步分析课文两个阶段。最后,要学生反复朗读,这时的朗读,既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课内容、感情的过程,又是朗读训练深化的过程。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