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兴胜地――邯郸]陈家沟太极拳招生简章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之瑰宝,是健身御病的有效手段,是科学养生、陶冶情操的法宝,是宋末元初道教丹士张三丰积历史之大成而创造的。

太极拳邯郸的发展历史久远,根基扎实,名人倍出,理论积淀深厚,是近代太极拳蓬勃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兴胜地。

所以然者,理由有三:   一、邯郸是杨、武两式太极拳发源兴盛之地。

邯郸永年县广府城是以太极拳著称的武术之乡。

杨式武式太极拳就发源与此地。

杨式太极拳是广府城南关人杨露禅创造的。

160年前,清朝广府城南关的杨福魁(字露禅),喜欢武术,少学洪拳,而后经广府城西街太和堂药店经理陈德瑚介绍,三次赴河南温县陈家沟拜投明师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历经18载,潜心修炼,艺业成就,为陈氏门中的佼佼者。

返里设馆教拳,40岁时被在京的同乡武汝清(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推荐到北京端王府教拳,并执教旗营。

期间常有拳师求与比试,每遇比武必胜,所向披靡,一举成名,名震京师,号称“杨无敌”。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稣大学士观其精妙的武艺后大加赞赏,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塞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

自此,他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杨露禅这颗太极明星高高升起,照亮了京师。

第二代宗师为其两个儿子杨班侯与杨健侯兄弟。

在父亲的教导下,他们领悟真谛,武艺高强。

杨班侯技艺精湛,出神入化。

他生性刚烈,喜欢格斗。

随父在北京授拳时,力挫著名拳师“雄县刘”(萝蛟),击败曾力扫七省无敌手的“万斤力”,使杨式太极拳名声大震,所以流传杨家拳是“打”出来的。

班侯武艺精湛,臂力过人,善使太极杆。

他武德高尚,助人为乐。

深秋一日,城南关老滩内芦苇着火,扑救不及,迅速蔓延。

杨班侯闻之,挺身而出,以杆挑之,使着火芦苇鱼贯入水而熄灭,免了一场火灾,举城称颂。

第三代传人杨少侯、杨兆清、杨兆鹏兄弟,以杨兆清(字澄甫)为代表,他勤奋苦练,潜心研究,技艺精妙,刚柔相济,善于化发。

以竹杆对剑而巧胜,令人折服。

他经过精心研究,将杨式中架改定为结构严谨、舒展大方、轻灵沉稳、浑厚庄重、中正圆活、刚柔相济的优秀拳式,既适合广大群众习练以强身健体,又有利于武术爱好者研习,使技艺精进。

并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术十要》等拳论,成为太极拳经典之作,对杨式太极拳弘扬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杨澄甫先生被拳界尊称为“天下太极第一人”。

第四代则是杨家四兄弟:杨守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等,均以传拳为己任。

以杨振基为代表,他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半个世纪,无私奉献,传拳于海内外,现已桃李满天下,有“杨家拳,四代传”之说。

所著《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把《太极拳体用全书》论述得淋漓尽致,简明透彻。

并影印公开了杨式家传的古典手抄本《太极拳老拳谱32目解》,为学练、研究杨式太极拳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可靠依据。

这是对太极拳事业的重大贡献。

武式太极拳永年广府城名门望族文人武禹襄所创。

当年与杨露禅学练切磋得其大概,而后亲赴河南陈家沟找陈长兴学艺深造,此时长兴老矣,故改投赵堡镇明师陈清平学习赵堡拳,潜心学练月余,得其真传,并获得传世珍宝――太极宗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随后,与外甥及前清知名文人李亦畲一起研究,反复演练,创编了武式太极拳,非常适合文人雅士们休闲时习练,故又称儒者拳。

自第三代宗师郝为真开始逐渐传播于世,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优秀拳种之一。

由于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播,使沉寂于河南陈家沟的民间武术陈式太极拳也走出禁区,成名于世;使隐居于河南赵堡镇数百年不出村的古拳种赵堡太极拳,亦广为流传,成为当今太极拳的两个重要流派。

邯郸永年广府城还是吴、孙两式太极拳的祖师地。

杨、武两式太极拳进一步发展拓宽,形成新颖而独具特色的吴式、孙式两大优秀太极拳种。

吴式太极拳杨式第二代宗师杨班侯之高徒旗人全佑(后改汉姓吴),与其子吴鉴泉潜心研究,反复演练,创造出以曲蓄柔化为特色的新拳种。

主张斜中寓正,柔以济刚。

此拳长于陶冶情操,强化神经,健身疗病效果极佳。

习此拳者多长寿,所以送号“长寿拳”,练习者日渐增多,广为流传。

其再传弟子郭莲荫及夫人卢莹茹女士,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拳美国,以旧金山为基地,伸展各地,并使太极拳进入大学列为教程学科,使太极拳走向世界,为太极文化的传播、弘扬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孙式太极拳武式第三代传人郝为真宗师传授于河北完县武术大师孙禄堂。

由孙氏在吸收原学形意拳、八卦掌之精华的基础上,潜心研练,创造出以开合手相衔接的进跟退随,轻灵圆活为特征的孙式太极拳,因其步法灵活,所以又称“活步太极拳”。

此拳很受中老年人欢迎,是很好的强身健体的科学功法。

由于邯郸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使中华太极文化事业得以兴旺发达,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竞相辉映,蓬勃发展的陈、杨、武、吴、孙和赵堡式六大太极门派,为造福人类各领风骚。

邯郸还有隐居数百年于道教内部传承的古拳种。

如,张祖意合太极拳和卢式太极拳、万胜门太极拳等。

他们各有精深的理论和奥妙的技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深入发展。

经过太极拳委员会主任李建真再三规劝动员,张祖意合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张兴洲居士,经请示青岛崂山索道长准许,将其拳艺理论公开,并于2004年在《武当》杂志连载。

该拳种立论独到,技艺精深,填补了拳史研究上的一些空白,解决了拳界长期争论之诸多谜团。

不仅如此,邯郸还有以陈式、杨式、赵堡式为基础而创编,有待完善的新拳种。

如混元陈式太极拳、内经太极拳和三丰掌太极拳等,均有新内涵,新特色,都在茁壮成长。

全市呈现“太极中兴映邯郸,杨、武特色旗帜鲜;新老拳种相辉映,百花齐放太极苑”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联谊会开辟了新天地。

以拳会友,弘扬太极

上世纪90年代初,以翟金录、乔松茂、贾红军等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和太极拳爱好者,在国家及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分别在邯郸永年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九届中国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交流会。

汇聚五洲宾朋,研究切磋技艺,探讨拳理拳法,弘扬太极文化。

以拳会友,群英荟萃,武术搭台,经贸唱戏。

太极拳事业的振兴和邯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开创了市级单位召开国际太极拳联谊交流会的先例;受到了国家及拳界的肯定与称赞,也使邯郸永年名扬海内外。

并通过组织联谊会的交流比赛,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太极拳委员会成立,树立了新的里程牌。

2001年5月13日和2004年2月16日,先后成立了邯郸市老年太极拳委员会和太极拳委员会。

五年来,在市领导的关怀下,辛勤耕耘,扎实工作,培养人才,普及提高,使邯郸太极文化蓬勃发展。

1、抓普及,推广国家套路。

2、抓特色,弘扬传播传统套路。

3、抓表演,抓比赛,提高整体水平。

4、抓先进,重点提高。

5、抓理论,提高太极素质。

由于邯郸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和组织者的努力,使邯郸太极事业兴盛起来,发展壮大起来。

我们已有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拳师,优秀的教练队伍,理论队伍,裁判人才,以及一大批弘扬太极文化的优秀人才。

我们的触角已伸向海内外,正在迅速发展,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拳界的表彰与称颂。

太极名家李德印讲:“没有想到邯郸太极拳发展的这样快,这样好。

”很多欧美国际友人及港澳台佳宾纷纷来邯郸寻根,这是对我们的最大的鼓舞和鞭策,形势催人奋进。

邯郸市委、市政府已经将太极文化列入文化兴市的议事日程;“大力弘扬太极文化”的旗帜已被高擎。

一个“精制”的、独具邯郸特色的太极文化品牌必将喷薄而出,造福人类。

(责任编辑 大江)。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