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道德和文化因素”。

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做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用。至1990年,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按照他们的思想,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依据这一目的,教育家们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课程的教材。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强调了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个人才能的发挥,等等。

在亚洲,1987年成立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为后援的“亚洲国家道德教育研究会”,其宗旨也是寻找“普遍的道德价值”,用于改进参与国的道德教育。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文化的因素,东亚国家一直是普遍和突出强调道德教育的区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一直在学校强调和实行直接道德教育的国家。以日本为例,日本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中直接施行道德教育课程就有道德课和特别活动时间两种形式。其中小学、初中的道德课是每学年35课时,特别活动时间每学年35~70课时不等;高中课程道德教育纳入公民课,占公民课总课时的1/3。此外,日本等国教育界也同样关注间接的道德教育和隐性课程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强调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总之,从全球视野看,随着道德危机的加深、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以及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的反思的深入,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