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银行监管和宏观调控的内在关系及协调配合(1)

在2003年以来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中,银行监管机构从自身职责出发,着眼长远,加快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适时、适度地配合了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如何全面、客观认识宏观经济调控和银行审慎监管内在关系仍然值得深思。

毕业论文。

一、银行信贷的周期性变化。

毕业论文。

银行信贷,不仅是一个微观经济指标,更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金融指标,反映全社会间接融资总量,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之一。银行贷款一直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贷款和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4,贷款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周期性波动高度吻合。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贷款金额是贷款需求与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贷款需求受制于经济增长和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也受利率、资本边际效率、社会融资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影响贷款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债务人的净财富状况、银行的资金来源、信贷政策等。  从影响贷款需求与贷款供给的因素不难看出,银行信贷本质上具有顺周期性,大多数国家银行信贷的变化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同时,银行信贷会反作用于宏观经济,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从我国银行信贷和GDP的比例可以看出(见图),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信贷比GDP增长得更快;在经济低迷时期,银行信贷比GDP增长更慢。1999~2000年经济疲软时,银行贷款年增长率最低时仅为6%,而2003年经济较快增长时,银行贷款的增长率超过了20%。据测算,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约有60%~70%来自银行贷款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已经占到GDP的70%多,所以,通过调控信贷可以有效调节投资规模和消费水平,影响物价水平,发挥银行体系作为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因此,90年代以来的三轮主要经济调整中,调整或控制信贷规模始终是中央采取的主要调控措施之一。 代写论文。

二、银行监管银行信贷行为。

银行监管配合宏观调控的机理在于:通过监管措施调整和窗口指导等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而影响社会的信贷总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接收到监管部门发出的风险提示信号后,会相机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和风险控制,改变信贷投向、规模、审核标准等。因此,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银行监管当局加大风险提示和监管力度,贷款增速就会下降。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通过银行监管贷款增速的有效抑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去年以来,为配合宏观调控,银监会从监管和治理理念、规则制定、制度执行、现场检查等多个层次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提示和扩张约束。从理念上突出强调了充足拨备和资本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切实建立风险资产扩张的资本约束机制,防止盲目扩张。通过颁布《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情况统计制度》、《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规章,建立了客户违约情况  登记通报制度,提示商业银行注意控制贷款集中度风险和关联交易,并对商业银行征信、授信授信尽职调查提出了详尽的尽职要求和评价标准,以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授信的科学性,引导商业银行建立科学规范的操作要求。同时加大了执法力度,责令商业银行全面提高贷款5级分类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对部分行业贷款进行了专项检查。这些措施在促进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同时,也有效抑制了银行贷款规模的过快增长。 毕业论文   在我国这样的转轨经济中,银行监管银行信贷规模控制的有效程度之高远超出了西方国家的实践甚至想像。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达标,银行违规经营仍然较为严重(尽管不断减少),内部管理粗放而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监管的窗口指导威力被放大,因为商业银行深知,如果不服从窗口指导,可能会招致监管当局的检查,一旦被检查,很多违规行为就会被揭露,进而可能被严厉处罚。事实上,我国历次的宏观调控中往往配合以对银行“运动式”的现场检查,声势浩大。另外,我国银行信贷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即使就增量看,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额仍占商业银行贷款增加总额的2/3。国有商业银行宏观调控之间总体上几乎不存在博弈。  调控银行信贷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这个意义上而言,银行监管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需承担一部分配合实施货币政策的任务。

三、银行监管宏观调控的结合点 论文代写。

出于内在、外在的原因,在这轮宏观调控中,银行监管有效地配合了宏观调控,但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还需要认真、深入思考银行监管宏观调控的关系。银行审慎监管宏观调控至少存在以下五个结合点:  (一)总体上看,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与银行监管目标是一致的银监法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稳定的银行体系,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防止负产出。从世界上发生过银行危机的国家的教训看,这些国家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是为了救助问题银行,需要花费占GDP30%~50%的财政资金;二是银行危机往往伴随着危机国家长达数年之久的经济低迷和社会财富的大量损失。反过来,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经济的大起大落不可避免会损害银行体系稳健性。  (二)稳健的银行体系有利于宏观调控信号的传导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少自我约束机制,宏观调控信号传导缺少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在商业银行缺乏自我约束的情况下,历史上我国的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信号要么被过度放大,要么被过度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在稳健的银行体系下,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健全,会更灵敏、更理性地根据宏观调控信号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不论是通过价格型工具,还是通过数量型工具,宏观政策传导都会更加顺畅,向实体经济的传递将变得更加有效。 代写论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