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 要:《经济政治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教学成果影响着学校的德育教育实际效果,能够提高学生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克服现有的一些弊端,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旨在通过分析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社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217—02。

《经济政治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重要意义,是中职学校德育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并向学生传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鉴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经济政治社会》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职业的理解日趋明朗,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重视落实得非常的到位。与此同时,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理念,端正人生态度的课程却被日益淡化,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更多地把德育课程边缘化,甚至从教育的施教者来看,德育课老师成了谁都能干的活,有些学校从事德育课程教育的老师根本不是科班出生的专业教师,而是成了谁课时不够谁就顶上,谁都可以担当的角色,学生亦然,为数不多的几节德育课被很多人认为是用来放松的课程。而实际上德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应在课程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

(二)教学内容脱离于学生实际。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坚持了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突出德育课的思想引导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的原则;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三结合的原则;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教材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其中“三贴近”原则即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原则,是我们强调的比较多的一个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学生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德育课程教学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中国虽然现在高学历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手持高学历却不能找到理想职业的人已经司空见惯,但仍改变不了中国人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的只有念高中、考大学才能有出息的观念。所以学生一般都是在高考、中考失利后,才会选择读职校。中职学校的另一部分生源是没念初中或初中没读完,是由于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进入社会,放在学校有人看管放心,才到中职读书来读书的。因此,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诸多原因,导致中职生大多自卑、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厌学,学习兴趣不浓。具体到经济政治社会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时纪律都难以维持,教学效果就更可想而知了。如何培养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程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职教老师的面前。

二、《经济政治社会教学对策思考。

(一)正视《经济政治社会》。

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学的目是为了让教师学生对《经济政治社会》这一课程及其改革教材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从全局上把控中《经济政治社会教学方向的正性。按照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要求,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其实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教学目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点的教育,并向学生传授中国社会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并激发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版《经济政治社会》的教材中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因为教材局限,教材内容多是以点概面,且时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每个知识点的支撑内容并不丰富,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丰富和提炼,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引申讲解,最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让学生记住内容更能明白内容涵盖的意思和社会意义,如此才可避免学生被教导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堂导入要贴近生活。

课程要求坚持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何为贴近生活,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选择身边人、身边事实,这些应该是最好的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花样动辄以神话传说、联合国等为导入素材,这反使学生在听课后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就是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前面课堂导入花尽气力,在正课讲授中却出现急躁、语意不明的情形。学生一旦在冗长的课堂导入中已显疲惫,听课过程中如坠云雾之中,似懂非懂,课堂被做成了“夹生饭”,引起的结果必然是“消化不良”。最终的结果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缺乏兴趣,学习的目的不能实现,听课授课失去了意义。

2.在课堂探究环节,探究活动切忌过于频繁。

作为授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探究教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探究教学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通过探究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在唇枪舌战中甄别、提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探究学生的参与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空前提高。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效果良好。但是,如果短短的一节课,教师频繁使用“探究环节”,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适得其反、过犹不及;探究次数太多,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心急火燎。有的“探究”刚开始“冲锋”又来个“猛刹车”,教师草草总结,高度、深度均未挖掘。一堂课下来教师学生“丢盔弃甲”仓皇至极!这些现象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改变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改变以往的单纯的闭卷考试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要坚持评价的客观性、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评价要坚持以激励性为原则。积极有效的评价体制,对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评价要真诚,要积极向上,要充满热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拓宽视野,我们的德育课程教育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越,张可君.政治经济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沈越,张可君.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参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伟华.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学现状与对策思考[J].广东教育,2012,(8).

[4] 潘庆华.《经济政治社会教学初探[J].职业,201l,(27).

[责任编辑 安世友]。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