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工会加强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人才培训本来就是一项人力资本的投资,即使它没有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快捷,但它是效益最佳、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下面是小编整理推荐的一篇加强员工培训必要性探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裁员同时减少人力投资。但从社会长期发展来分析,这是企业社会的一种短视行为。加强企业培训能减缓就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提升员工竞争力。

【关键词】员工培训;金融危机。

金融海啸从美国华尔街席卷而至, 迅速冲向全世界, 蔓延至各个角落,并且至今还没罢休之势,当然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受到金融寒风的剧烈冲击,大多企业选择了一种简捷又有效的方式:裁减员工、削减人力资本投入。但是企业短期大量失血将引发更大危机,因为危机过后招募大量员工将产生人力资本的浪费。且所有的研究者都指出了裁员这种短视的行为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乘数效应必将导致经济本身的缩水。更何况,当前我国高端人才仍是稀缺性资源。据统计目前,高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已经达到4.8∶1。

我国发展战略一直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为国际竞争优势,据统计,中国劳动力成本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30~1/50,是中国台湾的1/30左右。企业发展战略以单纯的价格领先为竞争优势,这是企业一直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所在。但其实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对当前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目标都有积极推动作用,因为培训本身就能扩大就业需求,还可推迟就业时间,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目前紧张的就业压力。同时对将来转变产业结构也有积极意义。

人才培训本来就是一项人力资本的投资,虽然它没有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快捷,但它是效益最佳、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据统计1929—1982年期间,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对美国生产能力提高的贡献率是26%。培训不单纯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当前经济紧缩的情况下,政府、工会更应发挥引导和扶助功能。

本文从四方面分析加强培训必要性

1 个人抗风险的需要。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员工纷纷被降薪、降福利,甚至被裁减,但是其中冲击最小的无疑是核心员工。个体面对当前危机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增强自我的实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自己将来的竞争力,降低自身的可替代性。经济危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处于次级市场中的一般劳动力,而核心员工往往不易被替换或裁减。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抓住目前的时机和机遇,加强自身的培训和学习为自己充电,让培训成为应对危机的加油站。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国内的高风险和来自国际的冲击,个体更有必要加强自身素养和能力,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变化是永远的主题,竞争随处可见。哪怕今天享有盛誉,也无法保证明天你能够继续获得成功。因此需要不断激励自我,不断学习,全方位提升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2 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我国著名营销策划专家何学林认为,经济萧条期是员工培训的最佳时期。有数据显示,在倒闭的企业中,89%以上企业没有进行过员工培训,或没有很好的员工培训发展机制,或员工培训不到位。

通过对员工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员工企业的忠诚度,提升企业的劳动绩效。也许有人说在危机弥漫的时刻,企业哪有实力考虑培训支出。但是企业千万别鼠目寸光,必须为之计久远。在现代社会, 企业竞争不再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精良的机器和雄厚的财力, 人力资源才是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力和培训竞争。当一个团体学习速度超过外部变革的速度时,企业才会得到发展,否则就会被社会抛弃。培训和学习已成为组织、团队和个人不断保值、增殖的必由之路。著名企业管理学沃伦本尼斯说:员工培训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因此、企业培训应列入企业发展规划,放在企业优先发展的地位。

金融危机的到来也许正如大浪淘沙,对于真正有技术和实力的企业来说,产业结构的重新洗牌就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开创一块崭新的天地。企业只要抓住机遇,注重内部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仍然有可能继续保持有效增长。

3 社会和谐的需要。

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谐的劳动关系势必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Putnam 强调,社会面临其社会资本总数收缩的危险:社会的分散、信任和共同责任的丧失、共同目的的散去和社会自身开始的分解。在动荡的劳工关系中,加强社会资本的投入能起着稳定军心的作用。毕竟员工培训是一项双赢的活动,既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加员工的就业能力增强率。在企业发展中凸显员工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员工全面和谐发展。当前金融危机还未见底的情况下,培训能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 国际竞争的需要。

竞争永远是国际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当今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占据国际控制的制高点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将面临着国际产业重新分工的风险。美国经济发展战略在危机后势必将由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这对对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来说将是极大挑战。同时发展中国家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削弱我国经济竞争力, 去年开始,珠三角部分外资企业掀起一波迁厂潮,把工厂搬到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可以说,在全球自然资源匮乏、资本资源稀缺的时代,国际经济矛盾和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提高个体知识技能,帮助企业发展进步,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是摆在政府和工会面前的一份试题。而工会作为政府领导下的社会政治团体,不仅要发挥其维护职工利益的维权功能,还应增强职工抗风险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工会成为职工和国家的贴身人。 设在安阿伯的产业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丹卢里亚说: 在一个需要专业技能社会, 工会的作用就是提供这些技术与技能, 那样才会使雇主面向工会。虽然现在我国不少地方工会在对部分群体进行技能培训,但是培训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有待提升。

增加在物质投资方面的投入虽能获得短期收益,但绝非长久之计,而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才是保持长久发展的理性选择。因此加强工会、国家培训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增加社会培训投入,对摆脱当前金融危机和推动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蒙德A诺伊(徐芳译) 雇员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培训发展.应对经济萧条的最佳选择[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 郭瑞英.企业员工自我培训的再思考[J].人力资源.

[4]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5] 美国学者认为工会的未来在于劳动培训[J].国外理论动态,199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