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财经新闻人才的创新之道: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财经新闻在监测国家经济环境和提供有效经济信息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与此相应,新闻媒体对财经新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对当下财经新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目前全国已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系或专业,且纷纷将财经新闻人才培养列为高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创新点”,其中不少学校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但同时也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造成财经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新闻人才与就业市场的脱节。

本文以浙江财经学院对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例,探讨当前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道。

存在的问题      当前,顺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我国财经媒体正处于急剧增长的过程中,对于跨学科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事实表明,这种既懂新闻传播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就业门路很广,深受市场欢迎。

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财经新闻教育从量和质上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种矛盾、割裂的现实急需我们对现有的财经新闻教育进行反思、改革。

具体来说,当前高校财经新闻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泛化,缺乏层次感   目前许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名,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克隆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方向上忽视了新闻媒体对财经新闻人才的多样化、层次化需求。

具体表现为:教学缺乏目的性,教材选择与综合性新闻院校趋同,难以体现财经新闻专业课程特色;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感,造成学生就业目标缺乏明确性,无法适应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加重了新闻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问题。

2、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规划,造成财经和新闻“两张皮”   目前高校财经新闻专业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专业课,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课程,为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

这种通行的“财经专业课+新闻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大多不过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非有机融合,很难将财经专业知识和新闻报道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结果造成财经和新闻“两张皮”的割裂现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这正是财经新闻专业教学的巨大瓶颈。

3、教学方法、手段大多沿袭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   当前的财经新闻教育,或“重术轻学”即偏重新闻技能的传授而轻视理论学习,或偏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远远不能满足财经媒体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后一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

财经新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纸上谈兵”的授课方式,而应该走出课堂,强调在基于财经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多深入新闻实践,这就必然对教师的新闻实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现行高校考核体系、人事制度等带给教师的压力,使得教师实践的机会越来越稀少,结果自然造成课堂教学一味沿袭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越来越强化知识和理论的灌输。

4、缺乏既掌握经济学理论和实务,又熟谙新闻业务的融合型师资   笔者通过对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院校财经新闻专业师资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实务经验缺乏等问题,具有新闻实践经历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系统的经济学素养,90%以上的师资缺少新闻实践经历。

另一方面,具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仅是偶尔到新闻院校“友情客串”,大多数不愿或缺少机会专门从事新闻教育。

而融合型师资财经新闻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资进行强化、培训和提高。

有益探索      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文秘方向正式设立于2001年9月,依托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主要为各类新闻媒体培养熟练掌握财经专业知识的高级新闻人才,同时为政府管理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培养文秘、宣传等专业人才

专业方向开办近十年来,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具体而言,该校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依托重点经济学科,确定“以财经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培养模式   许多院校大多将财经新闻专业设置在人文学院,且将财经新闻文秘方向分属于不同的系科,事实证明,这种设置并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

浙江财经学院摒弃了这种传统的专业设置原则,确定了“以财经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支撑”的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为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这正是该校财经新闻教育的创新之举,即把财经新闻文秘专业方向设置在以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为依托的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而不是放在人文学院,突出培养具有经济学基础和新闻文秘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此举可充分利用经济学科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打下深厚的经济学基础。

专业设置中,重点学习财经理论,兼学新闻理论。

课程设置保留了财政学、税务学必修课,增设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文秘课程

在教育理念上,注重社会实践,建立了财经新闻研究中心、财经新闻实验室,在多个媒体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

实践证明,把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置于经济学科的背景下,较之人文学科背景,无疑更符合市场的需要。

2、实施“1+3”教学培养模式,以实现“打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2005年起,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财经新闻文秘专业方向开始实施“1+3”教学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各二级学院学习一学期后,第二学期开学初通过考核,第三学期转入省级重点学科一财政学专业学习。

课程设置E,该专业方向主要分两类课程

一类是新闻专业课,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学、经济新闻研究、文秘学,以便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新闻功底。

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程,诸如财政学、中国税制、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旨在为学生消除财经报道中的专业障碍。

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修读完财经新闻文秘方向的全部课程后,仍获得财政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同时又拥有财经新闻专业的学历背景。

3、通过阶段实习和毕业实习,不断提高学生财经新闻实践能力   财经新闻文秘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大量的新闻实践经历对于学生尤为重要,不仅可直接弥补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并自觉加以弥补。

为此,该专业特设了两个时段的实习任务, 即大二下学期的阶段实习和大四下学期的毕业实习,并在《市场导报》、浙江在线等新闻媒体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

阶段实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感觉”,使之知其所短从而尽快地补其所缺;毕业实习则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总体性检阅,同时也为就业选择打好基础。

每届学生实习期间发表的作品均在百篇以上,不少文章发表在《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报纸头版。

还有2005级、2006级学生前往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实习,与同类院校财经新闻专业学生相比,表现不俗,获得好评。

4、实行综合导师制度,为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师资支持   2001年财经新闻专业率先提议并实行综合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导师,导师像带研究生一样带本科生。

该制度通过“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把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松散、阶段性的关系转变成明确、稳定的关系。

综合导师制顺应了财经新闻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了高校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经过9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综合导师制工作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其创新之举及其实践成果获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之后又在综合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双导师制”,即学生可在新闻学与经济学各选一名导师实行交叉培养,这就为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持。

目前该校财经新闻班一直坚持小班化教学,在实际运作中有意识地控制规模,致力于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门路比较宽泛且前景为市场所看好。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新闻媒体,30%左右的毕业生通过考公务员进入政府管理部门,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担任类似“财经笔杆子”的工作,还有小部分学生选择了考研、出国等。

自该专业创办至今,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

对策和建议      浙江财经学院在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对于当下高校财经新闻教育的创新不无启示。

但同时也应看到,该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素质等方面还有诸多亟待改革之处。

第一,课程设置体系改革   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文秘方向自2005年起实施“1+3”的教学培养模式。

由于进入财经新闻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专业背景多样,在转专业前普遍接受的是公共基础课(如外语、政治等)的教育,并没有机会选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完成。

另外,据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反映,由于现有课程体系中偏重财经类理论课程,且涉及的财经知识内容庞杂、过于专业,使得原本缺乏经济素养的外专业学生难以真正消化吸收,造成对财经理论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中的新闻课程,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课程量偏少,学时少,实践机会受限制,造成学生新闻业务掌握得浮光掠影。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专不够专”、“博不够博”的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丁淦林教授曾就新闻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提出:“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横向看,各门课程之间应该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

从纵向看,各门课程之间应该是相互衔接、逐步递进的关系。

”依此来考虑财经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宜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新闻学教育”的模式来构建。

其中,通识教育是打造“宽基础、厚口径”人才的第一步,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学学科基础提高学生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财经新闻教育的重点,因此,应将经济学课程“前置”于新闻专业课程提供给学生修读。

同时,面向财经新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应有别于其他专业要求的同类课程,应体现出财经新闻专业特色和满足专业培养需要。

此外,为了更好地解决财经和新闻“两张皮”问题,开设并增加一些融合型课程比如《财经新闻概论》、《专业财经新闻报道》等尤为必要,当然这类课程必须配备融合型师资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二,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浙江财经学院财经新闻文秘方向实行“阶段实习”和“毕业实习”制度,虽然能使学生对一般性的新闻实务操作有所了解,但由于实习专业课程学习是分开的,实习过程并非由授课教师亲自指导,新闻媒体虽然接纳了学生,却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指导,教学实践脱离,因此毕业后只能适应一般性的新闻报道工作。

该方向曾创新性地提出了“师傅带徒弟”、“请进来走出去”等的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新闻实践能力。

但之后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这种教学方法曾一度被忽略,结果又重新出现教学实践分离的状态。

有必要恢复并光大这种良好的教学传统,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等媒体资源,让学生参与到新闻采写的每个环节中去,授课教师亲自指导,由此优化专业教学效果。

针对新闻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系建设有现代化的报纸编辑实验室、电视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网络传播实验室,硬件条件优越。

并且与解放日报、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以及北京、广州等地的新闻媒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闻媒体普遍反映该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适应力强。

一批经济新闻专业毕业生进入了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的报业集团以及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

由此可见,采用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师资素质提高   财经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在教学中财经和新闻两大学科的融合多半停留在形式上的“物理反应”,从而产生“两张皮”现象。

因此,为了使财经和新闻学科知识实现有机融合,有必要走“化合反应”的路子。

其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一方面引导教师向“两栖”知识结构转向,即财经类教师多关注、采用新闻案例,新闻类教师多补充、学习经济学知识,另一方面,在引进和配备师资时,重点吸纳具有财经和新闻两大学科背景的师资

在提高师资素质方面,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选派教师出国进修;选派教师到财经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特邀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来校举办课程讲座,以密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等。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