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提要:本文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以及发展角度阐述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指出了当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面临行政区划、基础设施、产业的同构和制度性等四大障碍。最后,笔者提出了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构想:整合区域比较优势,拓展金融媒介宽度。 关键词:经济学角度,泛珠三角地区,;比较优势 综观全球,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论是北美经济自由贸易区,还是“欧盟”、东盟都充分显示了区域合作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国际上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来看,区域合作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合作区域相互毗邻,且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二是各地区之间经济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资源优势互补;三是必须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在这一点上,“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相对于国内其他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 (一)从地理区位来看,东、中、西部区域特征明显。香港是亚太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澳门与欧盟和葡语国家联系方便,广东毗邻港澳,唇齿相依。如果以“大珠三角”为内圈和核心圈,第二圈则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沿海和与“大珠三角”相邻的省区,第三圈就是“九加二”的其他省份。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圈。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大珠三角城市群,将由现在的城市黄金圈沿东西海岸线延伸至湛江和汕头,发展为华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泛珠三角”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海南与广东原属一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人脉相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尚有40多万人在广东发展。到现在为止,海南最多的外商投资来自香港。 毕业论文 (二)从资源禀赋来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关。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份和特别行政区之间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明显,互补较强,为经济金融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贵州、广西、福建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如仅贵州乌江的十级梯度开发就相当于三个葛洲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的矿种数目多样,存储量大,如江西的铜、银、铀等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福建、湖南、云南、海南、贵州等地拥有丰富的资源,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广东的旅游外汇收入多年来都居内地31个省区市中的首位。港澳地区自由港体制、国际商贸、雄厚的资金、服务业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优势。劳动力也是区域内互补性很强的资源之一。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广东为核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逐渐形成。比如海南的空气,特别是沿海的空气负离子十分富集,是天然大氧吧。还有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中国最大的气田在海南,年产量60亿立方米,供应香港就有29亿立方米,用来发电,其发电量占了香港的30%多。海南还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主要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供应优质的化肥。正在建成中国最大的甲醇项目,另外海南可成为华南地区的石油石化重要基地,广东缺油,海南资源、有港口,区域优势好,完全可以成为华南地区的能源供应基地。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内资源禀赋条件的这种差异和比较优势,寻找合作的契机,实现共同发展。 毕业论文  (三)从经济发展来看,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人均GDP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2004年的中国人均GDP;1091美元为指标,可将“9+2”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港澳,人均GDP分别为23276美元和17539美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1倍和16倍,已进入世界先进地区之列;第二层次为人均GDP高于全国水平的广东和福建,分别为2043美元和1843美元,但与港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三层次为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而粤港澳三地创造的GDP相当于全国GDP的23.3%,超过了闽、赣、桂、琼、湘、蜀、滇、黔8省区所占GDP比重(21.7%)。从全国范围横向比较来看,一方面,海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海南进入新一轮大开发时期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热带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港澳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将通过其发达的服务业为内地产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平台;广东则是内地9省区和港澳经济合作的桥梁,并在内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闽桂赣等8省区亦各具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可以承接粤港澳转移的产业和投资,并且为粤港澳地区提供广阔的经济腹地。

毕业论文 (四);从金融发展来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加快粤港澳的资本进一步辐射,特别是香港金融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目前香港的银行体系存贷款差额高达1.51万亿港元,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为不同经济体系的融资提供广泛的服务。海南金融业这几年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总量稳步上升,截止2005年6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1119.05亿元,同比增长10.3%。各项贷款余额856.63亿元,同比增长6.85%。金融秩序稳定、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金融创新活跃,金融安全区建设初显端倪,地方金融资源正在整合,这为实施“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周边中西部8省区在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正需要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两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优势吸纳投资,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可以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恰逢其时,粤港澳的资金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障碍  目前阻碍泛珠三角区域资源整合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行政区划障碍、基础设施障碍产业的同构障碍和制度性障碍。 (一)行政区划障碍。行政区划障碍是国内市场分割、统一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难以建立、市场机制不能在区域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区域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难以形成的基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政区体制与跨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之间存在矛盾。我国经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级政府按行政区来组织经济活动,行政区内的经济资源受控于政府的干预,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区域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时,各级地方政府往往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各种壁垒,阻碍经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垂直管理与跨区域金融合作之间存在矛盾。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模式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一般情况下,当地吸收的资金只能在当地放贷,分行之间不能灵活调节资金余缺,资金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垂直管理模式下制定的指标体系并不能反映区域内各省份间的经济联系程度,金融合作的割裂必然阻碍经济合作的深层次推进。因此,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使市场机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取得成功的关键。 毕业论文 (二)基础设施障碍。各地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通讯、方面做到沟通无障碍,这是区域合作的最根本条件。当前由于泛珠三角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合理的协调机制,导致了基础设施不匹配,特别表现在交通设施上,从而使泛珠三角经济金融合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尽快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物流效率,创造良好的人流、物流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三)产业的同构障碍。一方面由于产业之间的利润率差别较大,每个地方都不愿放弃高获益产业产业同构化的现象就会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追求发展政绩引起投资冲动和扩张意欲,也会导致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严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使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难以形成。目前如何强化产业错位发展和要素互动,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辐射力是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 (四)制度性障碍。斯密的“分工产生的普遍富裕”是区域经济整合的目的。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正在起步,它会触及我国经济制度中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例如,由户口和户籍制度以及城乡差别导致的对劳动力的就业歧视,影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了维护局部利益而形成的各种法规和政策,会阻碍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这些制度性的障碍最终破坏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微观层面看,它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宏观层面看,它导致了投资的膨胀和结构不合理,是引起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有效整合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