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方法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监督;创新完善方法   [论文摘要]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并浅析了几点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方法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1.施控方受控方的关系   控与被控是需要永远协调的一对矛盾。

在一项控制过程中,只要存在施控主体,就必然存在受控对象。

控方必然会对受控方产生作用,而受控方在接受控制的同时也会对施控方产生反作用。

如果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得不到有效调和,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另外,施控与受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如在某个控制循环中的施控者可能恰好是另一个控制循环中的受控者。

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二者的地位会发生相互转化,相互间作用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协调施控方受控方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正常发挥功效的一个关键。

所以,企业在协调施控与被控的关系时,应注意:①把握重点,描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②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③主动把自己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不能授人以柄;④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2.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的关系   事前控制是一种防护性控制,即事先分析可能会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并预先设计出防备措施。

这种预防控制具有主动控制的特征,即事先规定业务活动的规则和程序,并保证其沿着既定方向进行,避免经济运行中错弊的发生和浪费现象的出现。

事后控制是指在实际业务活动发生以后才进行的控制,属于被动控制

这种控制通常在察觉发生了无效行为或不法行为之后才进行查处,其特征是以一定的损失为代价。

事实上,企业最关心的是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无效行为和不法行为,而不是问题产生后如何查处。

如前所述,事前控制最大的优点在于防患于未然,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系统时,应以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查处为辅。

当然,事前控制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为此,在坚持事前防范为主的前提条件下,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事后查处的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能。

3.控面与控点之间的关系   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

那么,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3个位置上:①资金。

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②成本费用。

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③权力使用。

企业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

4.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构成要素,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特殊”是因为它相对独立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之外,能够在不影响或尽可能小地影响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与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企业已经发生的错弊及时予以纠正,并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失控性质、失控程度、潜在影响以及各控制点,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与否和执行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将改进意见反馈给管理者。

因而内部审计可以说是对企业其他内部控制程序和措施的一种再控制

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强化内部审计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5.内部控制创新密不可分   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

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其自身没有资产再生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源泉是创新,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

保持企业发展不仅要实施内部控制,更要促进企业创新

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制度,对企业创新工程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支持中对创新过程实施全面控制,防止企业创新过程中有舞弊行为。

二、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方法   1.企业内部控制成本完善方法   控制成本就是在设置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实施成本不能超过预期的效益

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完整、信息真实、企业目标实现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益,然而内部控制的构建和运行必然要发生成本支出,因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要处理好控制效益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

完善方法:   内部控制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实施某一控制而带来的直接效益;二是因某一控制的存在而带动整个控制系统更好发挥作用所获得的间接效益

内部控制成本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施某一控制所发生的人、财、物等方面的直接耗费;二是因过分追求内部控制完善而影响了企业工作效率所产生的间接成本

一般而言,控制效益控制成本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越细致、越完善,其取得的效益就越大,所需成本也就越高。

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控制得多,效果好,但不经济;控制得少,达不到预定效果。

要走出困境,首先必须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找到“控制临界点”。

判断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只有当实施某项控制措施的成本小于因控制而产生的效益时,控制才有必要设置,否则不设置。

其次,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降低控制成本,而不要过分追求控制完美,力争以最合理的控制成本获得最大的控制效益

2.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方法   现代企业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建立并进行经营的,影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多体现的是约束和规范,但不能把它们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组成的部分,因为它超出了企业控制能力;而内部环境是直接造成各企业内部控制形成和内容差异的根本原因。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讲,内部控制环境显得格外重要,并被视为内部控制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

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完善方法:   (1)优化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历史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正是为了保证会计的真实公允。

既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也为市场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管信息。

加强内部控制,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运转的重大措施。

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会形成现代内部控制体系,又会为现代内部控制体系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2)优化法律环境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健全与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法》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要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与之相配的法规、制度或者实施办法。

促进《会计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

对违法的人员依法进行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