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创始人与太极拳功能之我见:太极拳感悟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

由于太极拳起源于道家,它的拳理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所以老子和道家应该是太极拳的古源。

老子《道德经》“不争先”(不敢与天下先),“以柔克刚”(天下最柔弱莫过于水,然而最强大的也是水,柔弱才能刚强),“后发先至”,“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

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王征南墓志铭》、《内家拳法》(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记载:“三丰武当丹士,徽宗召之,”“张三丰既精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推出了张三丰和内家拳。

古源和远源毕竟不是发明者和创始人。

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徐震先生(1898—1967)说:“考证之学,尤重取证,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征信。

”他通过史料分析,指出太极拳出自张三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亨,以及出自陈王廷诸说“羌无故实,其为伪托,不待深辨”。

首次以“太极”命名拳术的是太极拳宗师王宗岳

1852年武禹襄之长兄武澄清于河南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原谱:1、《太极拳论》(总论体用);2、《十三势》(说明运用的方法);3、《十三势行功歌诀》(咏颂十三势);4、《打手要言》(说明应变的诀窍);5、《打手歌》(咏颂《打手要言》,说明应变的规则)共五篇。

这是最珍贵的武术遗产,理论高深,精妙无比。

王宗岳之前从未有“太极拳”名称。

王宗岳太极阴阳学说阐述这种拳术,表达了这种拳法理通天地,天人合一,刚柔相济,虚实莫测,无可战胜。

首次指出太极拳特点:慢、柔、粘、随,弱胜强,小力胜大力,舍己从人,不用拙力,忌双重等,是太极拳界公认的经典,权威性不容挑战。

太极拳界各自流派分别崇拜张三丰陈王廷,矛盾对立的同时,却忽略、冷淡了太极拳的真正创始人宗师王宗岳,这是太极拳界的憾事!在没有新证据发现之前王宗岳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太极拳发明人和创始人。

武禹襄得到王宗岳太极拳原谱,与其甥李亦畲首先继承和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并无私地原样公布于众。

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1881年)中实事求是地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洋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这是太极拳不出于张三丰,和太极拳王宗岳传到陈家沟的显证。

太极拳出于张三丰的误导,最早出现在杨派太极拳谱中,徐震先生证明是杨门学人所加无疑。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谱之后附注两条:1、此论句句切要在心,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宿慧,不能悟也。

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2、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生之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1881年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发表时,太极拳始于张三丰之说,其时尚未盛行。

2004年《武魂》第五期披露:“据不完全统计,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种套路”。

张三丰是人不是神。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和李先五《太极拳》最早宣扬了许宣平“三世七”、李道子俞氏先天拳、程灵洗小九天、殷利亨后天法等四家所谓“太极拳术”,以及张三丰传拳状况,说宋远桥、喻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七人为友,共拜师于张三丰

张骧武、丁齐锐《太极八卦考》介绍了张三丰历代传人。

以上诸说皆出自袁世凯门客宋书铭。

其人略识文墨,故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伪撰歌谱,以自神其术。

以上编造的人和事与太极拳毫无关系。

太极拳陈王廷始创,出自唐豪顾留馨的误判。

陈氏九世陈王廷吸取戚继光《拳经》中拳式,创造108式通背长拳,故同“造拳”。

陈家沟的老拳术如长拳、短打、红拳、炮捶都与古雅玄妙的太极拳无关,到乾隆时,王宗岳太极拳由蒋发传给陈十四世陈长兴,陈沟才有了太极拳

陈鑫言乾隆年间有一蒋把式(拳师),这正是蒋发,而陈王廷身边的蒋仆是另外蒋姓仆人,不是蒋发。

太极拳创始人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原谱中对太极拳的功能已阐明,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中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是指太极拳技击功能;“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是指太极拳养生功能。

技击养生太极拳不可分割的两大主要功能。

太极拳先师杨露禅被尊称为“杨无敌”,有超群的技击功夫,当然也有很深的益寿养生功夫

太极拳拳师们的平均寿命比少林拳拳师长,特别是重视养生的吴式拳师寿命最长,吴图南105岁,张廷臣101岁,江长风99岁,马岳梁98岁,杨禹廷95岁,吴英华91岁,平均98.7岁,而且吴式拳拳师也特别重视技击功夫

也有的太极拳名师偏重技击功能,忽略了养生功能,只与人推手而搁下了拳套。

虽然灵敏性极强,但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缺乏肌体组织和内脏器官的内功修炼,技击功夫虽然好,可是五十几岁就早逝了,因而不能延年益寿。

自从火器取代冷兵器之后,人们对太极拳功能的追求,从偏重技击转变为偏重养生,这是客观现实。

特别是解放后,政府和领袖的号召,大批太极拳拳师从事普及简化太极拳工作,太极拳从少数拳师和高徒秘传的状况,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成为武术第一大拳种,在一百多个国家传播,得到上亿人的喜爱和学练,应该说是件大好事,可是太极拳界毁誉参半,广大群众称好,少数传统拳师称坏,指责公园和群众练的太极拳是“太极操”,“太极运动”,“不是太极拳”,“没有功夫”,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1)太极拳从宗师王宗岳创拳始就有击技和养生两种功能,练武技能练出技击功夫,练内功修炼术也能练出养生功夫

青少年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只能偏重养生

(2)真正的技击功夫养生功夫都是很难练成的,自古至今练成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

(3)太极拳技击养生功能都是中华瑰宝,这与西方文化纯肢体活动的体操有本质区别。

说国编太极拳是西方体操,是西方体育运动,并不正确。

(4)几十年来,广大中老人练太极拳益寿祛病,社会上有“太极拳是中老年人拳,是祛病益寿的拳”的错误认识,太极拳技击功夫一代不如一代,这不是太极拳国编、简化、普及的过错,不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和国家体委支持简化、普及太极拳的过错,更不是众多终生奉献给普及推广简化太极拳事业的拳师们的过错。

如果找原因,只能是因为当今社会上见不到与“杨无敌”功夫同样高深的太极拳手之故。

如果国家擂台上出现了“无敌手”的传统 太极拳技击选手,自然练太极拳技击功夫的中青年人就会猛增,自然太极拳技击功夫也会得到发扬光大。

过错和责任是因为传统太极拳拳师们自己没有“杨无敌”那样的功夫或没有培养出像“杨无敌”那样的徒弟,把责任推给传播偏重养生功夫拳师们是不公平的。

国家今后应该有计划的在专业队、军警和打擂竞技中培养有技击功夫的传统太极拳技击手。

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运动”和“太极体育竞技”并不合适,当今太极拳可以区分为偏重技击功夫的传统太极拳偏重养生功夫的现代普及和竞赛太极拳,两者都是国家瑰宝,都应该得到发展。

当今太极拳界应该到了抛弃门派偏见,团结一致的时候了,应该共同尊崇赞扬太极拳事业最突出的奉献者:   (1)太极拳的创始人宗师王宗岳,他发明的拳术刚柔相济、精妙无比、虚实莫测、无可战胜。

(2)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其甥李亦畲,无私地保存和公开了王宗岳太极拳谱,使太极拳没有失传,并首先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

(3)杨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的贡献,要不是他的“杨无敌”功夫太极拳不会成为武术第一大拳种,传遍全国,走向世界。

(4)陈王廷开创陈沟为“少林武艺之乡”;陈长兴将太极拳无私地传于外姓人杨露禅;陈沟从陈长兴到陈发科创造并奉献出当今人们喜爱的,富有发力、跳跃、震脚、蹬踹、螺旋缠绕特色的陈式太极拳

陈家沟和陈氏祖孙们为太极拳做出了卓越贡献。

(5)以吴图南为首的吴式太极拳寿星们的养生益寿功夫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光大。

(6)名师李天骥执笔《太极拳运动》、《简化太极拳》、《简化太极剑》,主持普及推广国编现代太极拳,使太极拳蓬勃发展起来,获国家体委“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

名师李德印普及推广国编普及套路和竞赛套路现代太极拳,培养大批全国、世界冠军,是解放后太极拳名家名师中的佼佼者,是当今太极拳界德艺双馨、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现代普及竞赛太极拳泰斗。

(7)早期太极拳著名史论家徐震著作《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太极拳考信录》、《徐震佚文集》等十数篇考据太极拳史之权威著作,对太极拳源流和太极拳谱的拨乱反正将起到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 乔汉)。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