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化 [商品化与书评]

去年年底在哈佛大学举行的一次讨论会,我躬逢其盛,从而了解了一些美国书评界的现状,也触发出一些感想。

这次讨论会题为“大众化的写作评论的策略”(WritingforthePublicandthePoliticsofRevie-wing),是由全美书评家协会和哈佛大学论述文写作计划共同举办的。

参加讨论的有来自美国各地、各大报刊的知名书评家、记者、作家

当天是个阳光灿烂的礼拜六,大厅里仍挤满了热心的听众,足以显示各方人士对书评问题的关心。

大会围绕评论的客观标准,评论家的独到见解,评论的尊严与市场的矛盾等问题展开讨论。

《纽约时报书评》撰稿人A・约翰逊引用美国名作家厄普代克的话说:“评论家应该做每部作品的忠实裁判,而不能盲从流行的见解。

”“评论的是书,而不是名气。

”   全美书评家协会副主席罗伯特逊认为,尽管书评还不能说是一种“艺术形式”(artform),但作为文类的一种它应有自己的质量标准。

这些意见的可取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

哈佛大学一位写作教员兼书评家一针见血的指出:“一旦跨进书评界,你就成了市场的一部分。

”因此,“书评的策略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而不是书评家自己。

而市场的策略就是达尔文主义,是竞争。

这种策略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明星制度”,与会者几乎众口一词地回答。

书评刊物的编辑是按作者名气来组稿的,这样才能得到大出版商的巨额广告费,而书评家不过是大作家的推销员而已。

有才能的“文学新人”只可能在小出版社找到出书的机会,大出版社是不愿为他们担风险的。

可是小出版社广告费不足,难以竞争,无名作家即使写出好书也难免受冷落。

市场规律造成书评水准的低下。

因为要扩大销售量,许多报刊专门报道名人的私生活以迎合读者心理,作品本身的探讨反而置于其次。

商品经济要求加快流通速度,书籍也要趁新鲜买。

为了吸引广告,报刊书评的要求只是图快,认真写作的文章反而得不偿失。

一位书评家感伤地回忆,为了写一篇有学术性的文章,他曾通读一名作家的全部作品,花数周时间认真构思,结果只领到五十元稿酬,只及草草了事的短文的一半。

书评家无意创新,书评也就成了老一套:开头写二句逗趣的话,然后概述作者生平,再交代书的梗概,最后才有几句称得上自己见解的文字。

市场上的竞争还造成了报刊、文人们之间无情无义的角斗。

有些编辑授意书评家攻击那些与己有隙的作家,而吹捧有关系的作家

作家书评家、编辑弗里克指出,评论界根本不存在客观性。

派别斗争是美国文坛长期存在的现象,如“古代派与现代派”,“红皮派与白脸派”(redskinsandpaleface),等等。

批评家为了抵抗对手,不得不投靠一个派别做基地。

应该怎样克服这些弊端?作家们似乎都很悲观。

罗伯特逊提醒大家,报纸和杂志是靠大量读者才能生存的。

再有良心的编辑也得考虑如何扩大读者面,而不能只考虑少数行家。

小说家及书评作者伯尔尼说:“优秀文学的读者总是少数,而低等(low-quality)作品将继续吸引大批读者

”那么读者欣赏趣味又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可惜会议对此未做充分讨论。

一位年青的听众问及进入书评界的途径。

罗伯特逊高声叫道:“去上法学院!”A・约翰逊则苦着脸说:“先做商学士!”大厅里响起一阵如酸似苦的笑声。

是呀,靠几个书生来对抗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制度,谈何容易。

一位作家建议退而求其次。

他认为文艺批评书评之间要划一条明显的界线。

文艺批评应保持其高等文化的地位,而书评不过是为书刊消费者服务的“省力装置”(1abor-savingdevice)而已。

可这样一来,文艺批评便永远是孤独的,而书评则只好跟着商品之流在金元帝国里周旋。

这就是美国评论家口中的美国评论界。

四个小时的会议,听到的都是一些问题。

不过若将这次讨论比做一堂课的话,倒是符合现代教育概念的。

资本主义社会对文化事业一开始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为文化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一方面又唤出商品来与之作对。

我们吃够了政治干扰文艺的苦头,但不可忘记经济也可能干扰文艺

文艺有其自身规律,就意味着不应从属于政治,也不应从属于市场。

如若放任商品肆虐,说不定文艺要吃更大的苦头。

这种危险已经存在了。

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的被商品扭曲一定不可免吗?我不愿相信。

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界一直有人在为艺术的纯洁而战。

上个世纪,美国作家玛尔维尔(Melville)就曾努力摆脱为博人一笑而写作的境遇,决心创作“传播真理的艺术”。

尽管美国作家们还找不到理想之路,但这次关于书评讨论会,可以说是一次探索。

八五年元旦,记于哈佛。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