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虚镜头现象] 虚镜头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摄影是一种纪实作品,理所当然地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杜绝虚镜头

镜头是与实镜头相对的一个概念,相对于聚焦准确而言。

宋晓刚在《虚镜头:探寻历史瞬间的真实性》一书提出:   在新闻摄影中,对焦不实的虚照片大量存在,有些还成为千古名片,比如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的诺曼底登陆,虽然对焦不实,图片发虚,影像模糊,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可信度,反而更体现出现场的气氛。

真实的新闻瞬间,被人质疑,或最终被认定为摆拍、导演、凭空捏造、篡改、误导,甚至于摄影记者上当受骗、张冠李戴、事实不清,即使对它聚焦再实,构图再完美无缺,它都成为一个“虚镜头”。

①   本文从虚镜头的双重含义出发,从经济学的层面上探讨虚镜头的发生机制和解决方法。

镜头的双重含义和表现形态      虚镜头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就是由于摄影者在摄影过程中对焦不实即虚焦,导致照片冲洗或者打印出来之后主体对象发虚,没有形成清晰的图像,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摄影器材还比较落后的年代。

镜头的第二重含义就是“虚假的镜头”,即照片所展现的画面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照片与事实场景不一致。

不管是前期的摆拍、导演,还是后期对图片的加工制作,都属于这类虚镜头

对于第二重含义的虚镜头,根据图片“发虚”的时间,可以做如下划分:   第一种是在拍摄前进行的造假。

为了获得最佳拍摄效果,摄影者对拍摄对象进行摆布即摆拍,对现场进行补光等等,导演整个拍摄过程。

还有的新闻摄影记者到达现场之后,发现时过境迁,为了获得现场效果,请当事人重新演示一遍进行补拍。

比较恶劣的情况如请求救人者下水再救一次落水者,以获得最佳拍摄画面。

这些都是典型的“影楼思维”,而不是新闻摄影思维。

第二种是在拍摄后利用后期技术对图片进行的加工制作。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种类繁多,最典型的就是摄影记者采用张冠李戴的手法,利用虚假的文字说明,“指鹿为马”。

另外对图片进行拼接也是这种虚镜头的一种,拼接手法是将两张照片进行剪接拼成一个照片,形成的图片是两张照片的场景而不是一张真实的照片

手法最简单也最容易实现的虚镜头是对单张图片进行粘贴、复制、裁减,或者对图片拉伸、旋转、变形,或者对图片加光、减光、锐化、钝化、添加滤镜等等。

还有一种虚镜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莫须有的照片,即电脑合成的照片

比如制作出特效图片或卡通图片,如果图片没有加入必要的说明,会误导受众。

镜头现象的经济学解读      新闻摄影摄影记者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受众的新闻需求是新闻活动的原动力。

那么新闻摄影记者在进行摄影创作活动的时候,下意识就会考虑受众的需求。

镜头是供需双方互动行为,能为双方带来各自的利益。

其中制度安排的效率对制造虚镜头成本有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制造者对其预期收益预期成本的均衡。

用EB表示制造虚镜头预期收益(Expect Benifit);用R表示制造虚镜头的报酬(Returns),它包括工资、奖金、物品等有形的物品和名誉、精神等无形的利益;用P表示制造虚镜头被发现的概率(Probability),则可以得出如下公式:EB=R(1—P)。

其中,P的取决因素是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制度安排越完善,P就越大,EB就越小 ;制度安排效率不高,则P就越小,EB就越大。

用EC表示预期成本(Expect Cost);用EL表示预期损失(Expect Lost),它包括扣除工资或者奖金、免职等有形的损失和降级、行政处分、名誉降低等无形的损失;用P表示制造虚镜头被发现的概率(Probability);用EI表示执行力度系数(Executive Index),则预期成本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EC=EL×EI×P。

其中EI是需要引入的一个系数,它表示的是虚镜头被发现后,在多大程度上会执行按照制度安排的规定,因为很多虚镜头的处理都是内部的,这无形中降低了预期成本

P和EI取决于制度安排的完善性,制度安排越好,P和EI就越大,EC就越大,制度安排效率低,P和EI就越小,EC就越小。

用ENB表示预期收益(Expect Net Benifit),用公式表示就是:ENB=EB-EC。

ENB是一个诱惑指标,它的大小就影响了虚镜头出现的规模。

新闻摄影者是新闻图片市场的活动主体,在从事摄影活动的时候,也会考虑预期收益预期成本的。

他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劳动的收益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

镜头的存在就是以上机制在起作用。

以王菲女儿的假照片事件为例,就可以发现虚镜头的存在机制。

由于李亚鹏与王菲拒绝公开女儿照片,一度使王菲女儿的照片炒至50万元一张。

在2006年5月30日的时候,网上突然流传一张“小菲女”照片

稍后,李亚鹏的哥哥李亚伟认定这些照片是假的。

这时候,制造假菲女照的有形的报酬R可以看作是50万元,短期被发现作假的概率P是0,这时候预期收益EB至少是50万元。

此时,媒体刊登照片预期成本至少就是50万元。

从网上下载小菲女的照片,媒体的预期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得到的收益却是至少50万元。

因此,媒体的预期收益至少是50万元,这也难怪很多媒体都争相刊登假菲女照片

镜头的存在一方面是摄影记者心存侥幸,试图对照片进行加工制作,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是虚镜头预期成本比较低,现有的制度安排中,对虚镜头的处理力度和执行力度都非常轻。

2005华赛中的经济与科技类金奖《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发现是拼接片,就是一个典型的虚镜头

华赛金奖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摄影记者不仅可以获得6万元的奖励,更可以籍此成名,成为国内的名人和知名的新闻摄影记者,带来无形的收益

②那么,制造虚镜头的损失又是什么呢?林勤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发现是拼接片后,他的损失就是被取消获奖资格并公开道歉。

③   不管是虚镜头还是实镜头,都是摄影者的一种市场行为。

摄影者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权衡了成本收益之后,自然会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向自己选定的目标投资。

全国大概有80万新闻工作者,如果虚镜头大量存在,势必会影响新闻秩序,破坏了新闻摄影图片的游戏规则,危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不加抑制必然是贻害无穷。

镜头问题的对策      虚镜头是对新闻秩序的破坏,新闻单位可以不定期地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从源头入手,尽量减少虚镜头的发生。

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要坚决杜绝虚镜头,不能存在丝毫的侥幸心理。

而对于编辑,要努力防范虚镜头的出现,不能有松懈情绪。

我们可以加大对出现的虚镜头的处罚力度,实际上就是增大了投资虚镜头成本

一旦发现虚镜头,制造者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媒体内部,可以建立一种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机制,图片从制作到发表经历的各关口都要严格把关,将虚镜头的责任要追究所有的把关人员,而不仅仅是始作俑者。

利用良好的新闻图片的刊登和管理机制,形成摄影记者图片编辑、部门主任、图片总监和值班编辑等等各个把关人之间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防范虚镜头

在具体的新闻产品生产过程中,媒体可以制定规范的新闻摄影作品的操作规程,以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

摄影记者,要养成良好的图片管理习惯。

新闻记者要养成给照片编号并添加文字说明的习惯,并按照规定的步骤存入档案。

另外,在照片拍摄完成后,要加强对图片的增减和删除管理,对虚化和加减光等等损害照片原始状态的做法都要杜绝,尽量保持摄影作品的最初状态。

新闻图片编辑,也要按照操作的规范程序进行。

此外,对于电脑合成的照片图片编辑必须加以文字说明,标以“加工处理”或者“电脑合成”字样,不能误导受众。

注释:   ①宋晓刚,《虚镜头:探寻历史瞬间的真实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   ②王南,《华赛金奖照片“第一爆”是电脑合成作品.》省略/nf/yw/200604040013.asp.   ③林勤,《林勤发表个人声明承认华赛金奖作品为拼接照片》,省略/cysc/cmcb/cuanmei/200604/03/t20060403_6584974.shtml      参考文献:   ①宋晓刚,《虚镜头:探寻历史瞬间的真实性》[M].新华出版社,2005   ②许林,《解读〈华盛顿邮报〉图片处理的15条“军规”》[J].《新闻实践》,2005年第7期   ③钱永安,《守数码新闻摄影的职业底线》[J].《新闻实践》,2004年第8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