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的意义和特点

编者按 评估工作是推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1994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至2013年共进行了5次评估,有力推进了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建设事业发展评估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充分发挥评估功能、保证评估工作科学化的关键。即将开展的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恰逢我国大力倡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促进作用。由于近年来图书馆事业的迅猛发展,在评估准备阶段,相关部门和人员审时度势,在导向、评估体系、评估手段、评估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制定上都做出了相应的变革。与往次评估相比,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将有很大不同,如评估主体有所变化,评估指标体系有所创新,甚至出现一些新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刊特组织“公共图书馆评估研究”专题,希望为业界迎接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提供参考。

[摘要]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适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开启崭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模式,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事业具有重大意义。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最大特点是具备科学性与创新性,并将科学与创新贯穿于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全过程,重视对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性,发挥评估工作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规范、引领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评估 评估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994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此后,基本保持每4年开展1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评估,至2013年共进行了5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在文化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在“以评促建”思想的指导下,5次评估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建设事业发展评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目前,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呼唤文化创新与文化引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明确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即将开始的2017年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评估导向、评估体系、评估手段、评估机制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

2 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的意义。

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恰逢我国大力倡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促进作用。

2.1 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适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明显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继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后,《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37号)、《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文公共发[2016]15号)、《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6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以一种改革的思维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创新进行部署、指导与引领。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准确定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顺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趋势,结合公共图书馆的特点有效融合新政策、新发展与新形式,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手段与模式,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以此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切实满足我國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

2.2 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意义——开启崭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模式。

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抓手。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由以往的政府单一评估转向政府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共同评估,是与前5次评估的最大不同,这一重大的变化成为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新开端。前5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都是由政府主导,评估主体单一,由文化部独立负责有关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所有工作,包括评估方案制订、评估指标设置和评估实施与运行。而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第三方参与评估,是多主体、综合性评估,也是政府职能转移在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尝试。

2014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承担了中国科协试点培育项目“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的相关研究与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和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在首批试点顺利推进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协与文化部达成协议,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政府职能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来承接。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评估标准的研制和评估工作的实施,文化部主要负责评估的组织领导,有效结合政府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的职能优势,形成良好的配合。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和改变,实现了公共图书馆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发挥第三方评估主体的积极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对图书馆事业的推动与指导作用,同时实现了文化部政府职能转移。因此,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实际上开启了崭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体系化建设,大力推动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从第六次评估开始,公共图书馆评估将从以建设性为中心的评估转向以效能为中心的评估建设评估重点是通过评估促进投入和管理,而效能性评估重点是通过评估促进服务和效能。因此,形成了第六次评估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投”“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效”的5大目标。

3 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的特点。

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与以往5次评估的最大不同就是具有科学性与创新性,并将科学与创新贯穿于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全过程。此次评估在指標设置上加强了对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性,积极发挥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规范、引领和促进作用。

3.1 科学性。

科学规范是保障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评估工作质量的基础。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指标研制到评估运行都弥补了以往的不足,力求科学规范。

3.1.1 研制评估指标过程体现科学性。

2015年1月,文化部组建评估工作组,启动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研制工作工作组成员一方面对前5次评估指标进行分析总结,了解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进展,梳理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的理论,充分吸收优秀理论,借鉴成功实践,进一步明确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研制的方向。工作组充分考量公共图书馆工作实际与发展需求设计指标,通过收集数据并测算设定量化指标值,反复验证并不断修改完善指标,研制过程持续一年半。

3.1.2 通过多次研讨会和调研提升科学性。

评估工作组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和数据。工作组先后在天津、浙江、北京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还通过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对《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在指标研制过程中,文化部组织召开多次专家研讨会,征求图书馆领域专家学者、各级公共图书馆馆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评估指标的不足并不断完善。

3.1.3 采用试评估保证科学性。

作为实用型的评估标准,可操作性是科学规范的表现。试评估工作是对标准研制和配套信息化建设阶段性成果的验证,同时为正式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2016年6月,文化部组织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评估工作会议,选取5省(市)8家单位,通过试评估筹备、资料准备和网上填报、网上试评和实地访查、试评估总结4个阶段组织开展试评估工作

3.1.4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运行机制。

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佶运行以“先建设、后评估”为指导思想,即由文化部提前发布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标准,地方政府和各级公共图书馆对照标准自评,并有近1年的时间用于自身发展建设,完成建设之后再由文化部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评估,以避免以往评估准备时间短、工作量大等弊端,从而提升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3.2 创新性。

前5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遵循“以评促建”的指导思想,注重公共图书馆投入的衡量与评价,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手段繁琐,难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需求。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在遵循科学规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将创新实用融入到整个评估过程,形成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工作的4大创新点。

3.2.1 评估组织创新。

前5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是由政府主导,评估主体单一。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由文化部组织实施评估工作,通过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培育项目,将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政府职能转移到中国图书馆学会,形成政府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组织模式。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信息公开制度、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保证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公开、透明及科学。

3.2.2 标准体系创新。

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以评估理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以及服务绩效评估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公共图书馆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构建“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的基本框架。“服务效能”体现社会层面,考察公共图书馆基本条件和业务建设共同发挥对外功能的实现效果,重点在服务评估图书馆服务的效能。“业务建设”体现图书馆层面,考察公共图书馆基础业务建设,重点在资源与管理,评估图书馆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状况。“保障条件”体现政府层面,考察公共图书馆基本条件的建设和保障,重点在人、财、物,评估政府的保障能力和保障状况。

在分值设置上最主要的创新点是采用加分制,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不仅设置基本分项,而且增加了加分项。在基本保障、业务建设服务方面表现突出、有创新的都将得到加分。一方面,鼓励公共图书馆在做好基础性工作之外有所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解决中东西部差距的问题。

3.2.3 评估方法手段创新。

前5次公共图书馆评估需要参评图书馆耗时耗力准备大量的档案资料,由专家组到实地根据评估指标评估档案进行核查,完全依靠人工进行。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实现了从手工评估到自动化评估的重大转变,通过信息化平台采用无纸化评估。在研制评估指标的同时,中国图书馆学会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开发公共图书馆评估信息化平台,依据指标特点实现自动采集、自动评分等多种功能。参评公共图书馆依据评估标准将评估各项材料通过系统上传,评估专家现场评估之前通过登录平台进行网上评估打分,再进行实地考察检验与核实。信息化评估手段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将有效地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2.4 评估机制创新。

评估专家遴选机制上,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确定遴选标准、程序,并将过程和结果主动向社会公开,建设一支涵盖理论研究、资源建设、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且具有较强公信力的专家团队。中国图书馆学会面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开遴选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专家,形成不少于100位成员的专家库1个,专家团队包括图书馆学、公共文化研究方面的学者,文化部门领导,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图书馆馆长及与图书馆行业相关部门的领导,形成一支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既有管理经验又有需求经验的合理化专家队伍,各地评估专家组将采用随机抽取方式,加大外地专家所占比例。在评估运行机制上,首次采用试评估,以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便于组织实施评估工作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文化公共文化司指导与组织,委托中国图书馆学会具体组织实施,评估工作实施流程为试评估——发布评估标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专家组正式评估第六次评估有效地引入读者评估机制,在试评估过程中,由专家组现场随机抽样进行读者满意率调查,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问卷填写,不再采用纸质问卷填写,且省、市、县选取样本量不同。诸多实际操作都充分体现出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创新之处。

3.3 指导性。

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不仅要对已有工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还将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与组织管理的方向引領。以评估建设,更要以评估发展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从5个方面体现出其指导性,积极发挥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

3.3.1 加强政府保障与公共图书馆体系化建设

以往公共图书馆评估以政府为主导,单纯评估公共图书馆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从政府层面、图书馆层面和社会层面分别考察与评价,将政府工作和投入纳入到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之中,强调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中明确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并规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中的职责。《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强调各地要加大对本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设施网络,为实施总分馆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充分融合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求和相关政策法规精神,全面考察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水平,促进地方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资源、经费与人员等方面的全方位保障,引导与加强公共图书馆体系化建设

3.3.2 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定位。

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3大维度分别评估省级、地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依据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各有侧重,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工作中提取政府责任、社会需求、图书馆服务,以多维度审视公共图书馆。具体而言,省级公共图书馆侧重业务建设,以更好地实现其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指导协调职能;地市级图书馆和县级图书馆侧重服务效能,实现其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作用,保障基本公共文化建设服务落实到最基层。本次评估以基于功能定位的评估模块划分,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引领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促进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

3.3.3 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前5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是以建设为导向,为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设置评估指标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转变为效能导向评估,虽然在指标中涉及到一些保障指标建设指标,但是重要指标是绩效指标与效能指标。以往的评估过多地强调资源建设、基本条件,因此前5次评估服务所占比重相对比较小。第六次评估则更多地强调服务评估标准中服务指标所占比重相对比较大。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更加重视服务效能,与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引领公共图书馆发挥设施、设备、资源的效用,也是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的一个鲜明导向。

3.3.4 重视新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

新技术、新媒体对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充分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图书馆服务泛在化。前5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对象是传统的图书馆,而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的对象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图书馆,在方向引领上更加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增加如统一数字化揭示平台、图书智能上架、自助借还等加分项目;在新媒体服务方面,增加如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移动图书馆等基本项和触摸媒体服务加分项;在服务数据显示度方面,增加服务数据的实时显示等基本项与加分项,以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推动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深度与广度,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3.3.5 鼓励公共图书馆创新与特色化发展

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通过基本项的指标值与分值设定综合考量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水平,兼顾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分项的指标值与分值设定体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沿,促进发达地区更好的发展。一方面,加强标准化,通过评估工作推动公共图书馆达到一个基本标准,评估标准中加强了信息化指标服务指标、管理指标和政府责任,紧密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的大方向。另一方面,鼓励个性化,通过评估引导公共图书馆创新,形成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通过加分制充分调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积极性,为图书馆创造特色发展的巨大空间,允许个性化发展评估标准中纳入了诸如法人治理、理事会制度、社会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文化工程项目等创新内容作为加分项目,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以期通过评估实现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引领公共图书馆事业向崭新的方向发展

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既保留第五次评估的部分指标,继承优良传统,延续前5次评估的有效措施方法,易于总体推行;又合理增减指标,与时俱进,彰显第六次评估的大胆改进与创新,真正实现评估的目标。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将助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