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述略

【摘要】 宋金以前古方文献研究在中医药文献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宋金以前最著名的医家及方书主要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陈延之的《小品方》,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孙思邈的《千金方》,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许叔微的《类证普济本事方》,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关键词】 宋金以前 著名医家 方书 文献研究。

在中国医学史上,宋金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早期中医文献,包括古方文献,在宋金时代尚能窥见原貌。宋金以前(至1279年南宋灭亡前,后同)古方因其质朴严谨、屡有效验,向为历代医家所倚重。如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六版)[1]共收正方209首,其中宋金以前古方就有130首,比例高达62.2%;附方148首,宋金以前古方72首,也占近50%。由日本厚生省监修、列入日本健康保险用药范围的《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2]收方210首,其中我国宋金以前古方计130首,比例高达61.9%。因此,对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进行全面梳理,对研究宋金以前中医古方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选择标准。

古方文献流传中一再被翻刻或传抄,出现多种版本,表明该文献被后世认可的程度较高,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该文献的价值。因此,笔者首先参考薛清录主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3]和裘沛然主编的《中国医籍大辞典》[4]等,调查了宋金以前方书的版本流传情况,如《伤寒论》共21种版本,《金匮要略方论》和《肘后备急方》均有28种版本,《备急千金要方》有41种版本,《千金翼方》有19种版本,等等。但文献价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以现存版本的多寡作为判断标准。如苏轼、沈括所编的《苏沈内翰良方》共28种版本,但苏轼和沈括并非医家,该书的广泛流传更多地是因为作者在文学史和科学史上的盛名。再如《银海精微》一书因托名孙思邈所著,版本竟达40种之多,甚至超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另外,秦汉之际,竹简韦编,书之成也实难,而得之者每藏诸金匮,秘于灵兰,书之传也更难。如仲景著《伤寒》,八百年秘而不传,至宋始得刊行。之后,虽有印刷术问世,然权贵垄断,市贾索价,书之刊行诚非易事,故许多早期重要医著终致失传或未能广泛流传。再如李杲之《东垣试效方》,系其经验效方集,经其弟子、名医罗天益辑录整理,成书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现存版本仅2种,与李氏在医学史上的盛名显然不相称。因此,笔者同时从学术地位和临床经验等方面对宋金以前主要医家及(或)方书进行了考证,医学史及学术史著作参考了李经纬、林昭庚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5],傅维康主编的《中国医学史》[7],任应秋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7],裘沛然主编的《中医历代各家学说》[8]及严世芸主编的《中医学术史》[9]等。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结果进行分析,遴选出宋金以前较著名的医家及方书

医家、方书述略

以前以前著名医家主要有:医缓、医和、扁鹊、淳于意、华佗、郭玉、张仲景等。由于年代久远,多数医家仅有片断事迹记载,并无医著流传,只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得以流传,且历代均有高度评价,如梁代陶弘景说:“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10]宋代陈振孙赞誉《伤寒论》道:“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直斋书录解题》)清代徐大椿评价《金匮要略》说:“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差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医学源流论·金匮论》)后世将仲景称为“医圣”,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称为“经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急方》、《肘后救卒方》、《肘后急要方》、《肘后要急方》,约成书于4世纪初,近两个世纪后,梁代陶弘景整理增补为《补阙肘后百一方》,至金皇统四年(1144年),杨用道再次增订,附方依类散入书中,改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现在流行的本子,杨用道增辑的部分与原书未曾混淆,而葛洪和陶弘景各人所撰的内容已无从分辨,且该书历代刻本较多,现另有尚志钧补辑的《补辑肘后方》,已接近了该书原貌。陈延之的《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首见于《隋书·经籍志》,约成书于刘宋孝建元年(454年)至元徽元年(473年)之间,在唐代得到广泛流传,并为医家所重视。如宋·高保衡、林亿等在《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中说:“臣曾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11]可见在唐代,陈延之《小品方》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相当地位。后世许多方书,如陶弘景增补的《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朝鲜许浚的《东医宝鉴》,均引用了《小品方》的内容。近人高文铸有辑佚本,已基本恢复了原貌。

此外,晋末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后经南北朝时齐人龚庆宣整理,于南齐永元元年(499年)成书,且现存多种版本之间出入较大。南齐褚澄所撰《褚氏遗书》,因其成书过程较为离奇,故对其真伪及评价尚有分歧。北周·姚僧垣的《集验方》,《二十五史·周书·姚僧垣传》称姚氏“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可惜原书早佚。此外,该时期著名医家尚有王叔和、皇甫谧、徐氏八世等。王叔和的主要贡献一是撰写了《脉经》,一是编次《伤寒杂病论》;皇甫谧的主要传世著作为《针灸甲乙经》;徐氏八世的著作多已失传,传世的著作主要有徐之才的《药对》,为中药专著。

隋唐五代时期 该时期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医家主要有巢元方、孙思邈、王焘、陈藏器、王冰、李、孟诜、鉴真等8位。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原因,许多重要著作未能流传,如隋政府主持编修的《四海类聚方》,共2600卷,篇幅之巨可谓空前绝后,惜因当时雕版未行,未能流传。现存的重要古方文献主要有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病源证候学专著;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著作;药物学方面著作主要有:苏敬等集体修撰的《新修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韩保升等的《蜀本草》、李的《海药本草》及孟诜的《食疗本草》等;临证各科也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专著,如昝殷的《经效产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产科专著,《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集唐以前伤科成就。鉴真则在中医药向日本的传播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所著《鉴真秘方》未能流传。该时期在中医药实践成就上,当以孙思邈为最著。孙思邈具有80余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博览群书,其所著《千金方》中许多方剂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名方,也有不少方剂被后人应用化裁而发展为新方,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与孙思邈相比,王焘的贡献则主要在医史文献学方面。

两宋时期 现存宋代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有3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前两书是广泛收集医方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夹杂了不少不切实际的成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初是宋代“卖药所”的配方蓝本,迨至大观年间(1107~1110年),宋政府诏令裴宗元、陈师文等对原书加以校订整理而编成,前后共经6次修订,书中所载方剂及其剂型均来源于实践,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书中很多方剂立法完善,配伍缜密,代表了当时中医方剂学的成就,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人称该书“官府守之以立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12],足见其对宋代医学影响之广泛和巨大。

宋代个人方书很多,比较著名的有: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严用和的《济生方》,苏轼、沈括的《苏沈良方》,王硕的《易简方》,张锐的《鸡峰普济方》,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王的《是斋百一选方》,王衮的《博济方》,杨的《杨氏家藏方》,王贶的《全生指迷方》,吴彦夔的《传信适用方》,等等。其中许叔微因少时父母双双染病而亡,故“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普济本事方·序》),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辑生平历验之方,且附记当时诊疗之事实而成《普济本事方》一书,其内容精炼求实,很快盛行于天下,甚至有取代《局方》之势。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