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之建构】建构区目标

摘要:宗白华先生提出的艺术人生观应该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在艺术教育中,将审美艺术推及至人生生活,使学生形成一种艺术人生观审美人生态度,变人生艺术,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升未来的生活品质与人生幸福。

关键词:艺术人生观 审美人生态度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目标      明确提出艺术人生观概念的是著名美学宗白华,他在其《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一文中指出:一般的社会平民,“几乎纯粹是过的一种机械的、物质的、肉的生活,还不曾感觉到精神生活、理想生活、超现实生活……的需要。

”宗先生认为造成精神生活缺乏的原因是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如战争、生产力不发达,普通民众的生活还处于解决物质基础的阶段。

但是,看如今时代,物质已经非常丰盛,而人们也还是远没有意识到精神生活、理想生活、超现实生活的重要和需要。

一方面,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欲望不断地膨胀,逐渐迷失其中。

正如当年王国维对社会风气的批评:“吾国下等社会之嗜好,集中于一利字;上中社会之嗜好,亦集中于此而以官为利之表,故又集中官之一字。

”总之,利欲、官欲熏心,从反面说明我们的社会最缺乏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不能从个人的狭隘的利益圈子里挣脱出来。

那么应该怎样去替民众创造出精神生活、理想生活、超现实生活的需要呢?宗白华先生提出的观点是要替他们创造一个新的正确的人生观,而这新的人生观则是科学的人生观艺术人生观

所谓艺术人生观就是要养成一种艺术人生态度:“积极地把我们人生生活,当作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似的创造,使他理想化、美化。

……艺术创造的作用,是使他的对象协和、整饬、优美、一致。

我们一生的生活,也要能有艺术品那样的协和、整饬、优美、一致。

总之,艺术创造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似的人生

”    一、古今中外对于艺术人生观的阐释   人当以怎样的态度生存于世,不仅是哲学命题,同时也是美学艺术的重要命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都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正如 “英雄所见略同”,持“艺术人生观”的人并不止宗白华先生一人。

在西方,我们既可以从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哲学家、美学家的著作中读到艺术人生观的启示,也可以从梭罗、杜尚等文学艺术家的人生中看到他们对艺术人生观的践行。

尼采发出了“上帝已死”的慨叹,认为宗教无法再提供给人生以意义,而道德也往往只是某些人主观意志的表达,而且,宗教、哲学、道德每一时代都有所变化,不足以提供永久的人生依据,而只有美学才能承担起赋予人生以意义的使命。

他说:“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

”   说到海德格尔,我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他那著名的“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晚期非常注重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重返家园的桥梁,这里的艺术并非仅仅是指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而是包含着更深刻的内涵――以诗意的眼光和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

“生存美学”是福柯晚期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明确提出“生活艺术品”的主张,即要把人的生活变成艺术品,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对待生活,通过审美体验来提高生活质量,审美成为人生最重要与最本真的事情。

梭罗终生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变成艺术性的。

1845年他在瓦尔登湖边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小木屋,在那里居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他把美学贯彻到生活,从审美体验中获得了人生的真谛,他将对人生的思索记录下来写成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百多年来风行天下。

法国艺术家马歇尔・杜尚早年学习和尝试了诸多现代艺术创作手法,就在他崭露头角继续下去就可以功成名就时,他却放弃了绘画,甚至放弃了艺术,但他却因此成为20世纪最了不起的艺术家,因为他把对艺术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个完全参透生命本质、抛却物质与精神的束缚的人,他真正做到了变生活艺术,把自己的人生与生命时光塑造成了他最伟大的艺术品。

在中国,艺术人生观的最早体现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始终把实现个体的人格独立和精神的绝对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庄子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人生

“逍遥游”即是庄子审美人生观艺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它虽然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但从美学上看,这种态度恰好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它的根本特征是超功利。

”   说到陶渊明,有人可能觉得他的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其实不然,他躲避的只是黑暗脏乱的官场而不是人生本身,相反他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了一种审美超越,使审美体验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读书、写诗、弹琴、饮酒、种豆、采菊、荷锄、与亲朋叙旧、和老农话桑麻……这些日常的、看来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看来都是快乐的事情,散发出美的气息,充满审美情感与体验,他在自己的真性情中发掘出了人生的真意义。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生活的本质是人必须生存与生活而必然产生的各种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痛苦,而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就会厌倦,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苦痛呢?那就是在艺术中去寻求避开个体生存苦痛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艺术活动中,才能使人超越于利害与欲望之外,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只有艺术才是人生的归宿。

正式提出艺术人生观这一概念的当属宗白华先生,见于《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一文,在他早期发表的其他文章中也可找到相关论述。

二、艺术人生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建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应该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多的研究者和学者也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如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   笔者认为宗白华先生提出的“艺术人生观”应该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在艺术教育中,将审美艺术推及至人生生活,从而使每一个人形成一种艺术人生观审美人生态度,变人生艺术,将自己的人生生活作为艺术品去创造与欣赏。

艺术教育已经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艺术对于我们何其重要,但我们要防止的一种倾向是仅仅把艺术作为知识去学习,而对自己的生存与生活没有任何触动,如果这些知识不能唤起我们去生存,去把握自己的人生,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呢?如果我们只是在面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我们才是审美的,那么这种审美是何其狭隘,尼采、海德格尔、福柯、杜尚、庄子、陶渊明、宗白华……这些思想家、艺术家都无一例外地呼吁我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生活,使我们的人生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开始独立面对现实生活的开始。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的一生到底追求什么,认为到底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组织和行为学博士TalBen Shahar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所有的教育其最终目标应该是指向人生的,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为了使每个个体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然而,当代社会由于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信仰缺失等问题的出现导致现代人心理疾病丛生,拜金、物质追求成为人们唯一热衷的目标

大学生由于其人生观与世界观尚不成熟,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及自身问题与压力时,不能很好地进行分析与认识,于是经常会出现以自杀等极端做法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心理健康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倡导艺术人生观就是倡导一种豁达、自由、不拜金的人生态度,一种追求生活质量、精神质量的社会生活理念,从而使人们能够适度对待财富,豁达对待生活苦难和喜乐。

艺术人生观就是要把人生和世界当作一件艺术品,使它理想化、美化,从而能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克服现实人生中的矛盾和不安,从而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培养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这应该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提倡“审美人生教育的丰子恺先生所说:“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

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

”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2]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2页.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4]尼采.悲剧的诞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第21页.   [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49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