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三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对其进行修订与优化。该文介绍了广东海洋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分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三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三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50—03。

自1956年东北农学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1],到1979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后,许多高等院校相继恢复或新建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有94所,分布在农林、理工、综合、财经以及师范院校,以农林和理工院校为主[3]。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不同,客观上也形成了土地规划与利用类、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技术类等各具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北农业大学强调土地利用与工程课程的开设,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强调土地经济与土地政策等课程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强调不动产资源学科类课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侧重开设地理课程,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强调土地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图等课程的教学。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不同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特色专才。

1 专业发展历程。

按照大学生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变化,可以把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成3个发展阶段。

1.1 农学专科专业下设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1994—2000年)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设置的农学专科专业,当时的农学专业下分为六大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土地规划与管理农学农学师范、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和植物保护方向,此时习惯把农学专业称之为“大农学”。1997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与湛江水产学院合并为湛江海洋大学,但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不变,依然维持在农学专科专业下设置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土地规划与利用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农学概论、生态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监察、测量学、土地法规、环境土壤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农业环境保护学等;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合从事各级农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职业学校及土地管理与房地产部门的生产组织、技术研究与推广、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及农业教育等工作的人才

1.2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设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2001—2006年) 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由于我校农学专科专业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尚不符合申报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申报条件,同时原农学专科专业下的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分别升格为本科专业,因此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划入到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2005年湛江海洋大学升格为广东海洋大学,但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不变,依然维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设置土地规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土地资源规划、利用和管理的高级和实用型管理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有地质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测量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房地产估价、土地投资项目分析评价等;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合到各级农业部门、城建部门、职业学校及土地管理与房地产部门从事生产组织、技术研究与推广、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及农业教育等方面的人才;授予农学学士。

1.3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至今) 经过13a的专业发展,200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至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由原来1个班35人左右,发展到2个班70人左右;由原来授予农学学士,变更到授予管理学学士;人才培养计划也作了相应调整,与教育部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

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土地规划、土地资源信息、地籍管理及房地产估价、投资分析与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专业课程有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地质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测量学、遥感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分析等;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合到国土规划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人才;授予管理学学士。

2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程看,经历农学专科(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到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转变;由农学学士转变到管理学学士;由农学概论、农业环境保护学、生态学基础等农业方面的主要课程,演变到地质学基础、遥感技术基础、土地信息系统等地学基础、技术科学方面的主要课程,再到增加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主要课程,实现专业由农科向管理学科的转变,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由侧重培养农业领域的人才,转换到侧重培养经济管理领域的人才

随着专业积累,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逐步向前发展,但与国内高校相比较,起步较早但发展严重滞后。国内大多数高校设置该专业的时间为1988年左右,如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这些高校早已可以培养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落后赶超的意识激励着本校国土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名牌院校相比,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不足。

2.1 人才培养方向凝练不足 2007年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之初,在借鉴国内该专业发展较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时,确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应设置了相关课程。方案实施后,问题逐渐显现: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需要引进对应的专业人才,但至今尚没有引进到位;第二,近几年该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关岗位就业的学生数不到当年毕业生数的10%,而60%以上的毕业生直接或者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工作;第三,9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而与省内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同专业毕业生相比,这两个学校该专业无论在知名度、地利优势上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造就我校学生主要在中、小房地产公司就业,跳槽较多,不利于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可与支持;第四,广东省房地产市场庞大且发达,对该专业人才需要旺盛。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根据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已经形成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提炼学科方向,形成与省内兄弟院校错位竞争,良性发展。

2.2 课程体系设置欠科学 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时分配两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有些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可以合并或者删除交叉内容较多的课程。如《土地管理学》包含了地籍管理、农用地管理和建设用地管理等内容,同时又开设了《地籍管理》、《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土地资源学》包括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同时开设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专业必修课;《土地行政管理学》与《土地资源管理导论》和《土地管理学》也有较多重叠内容;另一方面,经济学和技术工程类课程开设太少,比如《数据库原理》、《AUTOCAD》、《房屋建筑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不太合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籍管理》、和《土地管理学》课时分别为64、64和56学时,而《建筑学概论》、《农田水利学》、《房地产金融》只有32学时,学时分配与课程重要性不对称,并且后者都纳入专业选修课程,十分不合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在土地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使得现有课程体系中,内容难以适应土地管理新的变化和要求,造成了课本内容未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2.3 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4]。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才能深刻理解掌握土地相关技术,为今后从事土地管理工作奠定基础[5]。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较为落后,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特别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实习必须以校外实习为主,而我校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一些课程实验难以有效开展,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因此,如何建立稳定高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4 师资力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 2007年专业成立以来,我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尚未引进到专业人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队伍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已经严重制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6a来,增量人才引进不来,存量人才退休使得专业专职教师人数已经下降到5人,低于教育部“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8人”的规定;此外,在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年龄都介于35~47岁之间,没有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人才梯度,急需引进学科带头人以及青年人才;而且,在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3人,中级职称和具有硕士学位2人,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3 创新本科“三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能型”人才指“能安心”、“能吃苦”和“能创业”的专业人才[6]。“能安心”指安心专业学习、安心即便是艰苦行业工作的敬业精神;“能吃苦”指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能创业”指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的开拓创新能力。“三能型”人才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自身事业有为的基础和条件,是满足人生事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专业三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3.1 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专业,特别是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趋势的加速,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三能型”人才,对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10多所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我院毕业学生的事后反馈情况进行调查。在了解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房地产开发和土地利用规划”两个人才培养方向,以“房地产开发”人才培养方向为重点。

3.2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合理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三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决定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安心”学习。重点做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学时分配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对内容重复较多课程进行合并或者删除,如保留《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和《地籍管理学》课程,但学时要减少,都为48学时;删除《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二是增加已开设课程学时,如《建筑学》、《农田水利学》、《房地产金融》学时设置为48学时、并且调整为必须课程;三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增设《房屋建筑学》、《数据库原理》、《AUTOCAD》等工程和技术课程

3.3 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建设 “三能型”人才的本质要求是培养的学生“能创业”。土地资源管理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能创业”高级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改变以往传统的实习方式,采取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研究单位”的综合培养模式。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不能把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作为单独主体来看,而是要发挥各自在不同环节的优势[7]。在教学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环节,通过分配学生具体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新认识和巩固理论知识;在研究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项目,提高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认识,提升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提高其“能创业”能力。

3.4 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师资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学科梯队,是培养“三能人才”的强力保障。因此,首先需要重点引进1位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其次,引进2~3位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学历优秀青年人才,比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区域发展与规划等专业,提高学科的应用和实践水平;第三,在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人才梯度后,通过选派存量中青年学术骨干以攻读学位、国外国内学术访问学者、短期进修等形式,达到充分挖潜和提升现有中青年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目的,优化教师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另外,为了适应将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储备双语教师,这需要在人才引进和选派优秀教师进修时,把外语水平作为确定和培养双语教师的重要考察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姜博,赵映慧,雷国平,等.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44—145,149.

[2]胡伟艳,蔡银莺,彭开丽,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215(5): 42—45.

[3]教育部阳光高考网.专业知识库[EB/OL].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 : 43—46.

[5]张梦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112—114.

[6]中共广东海洋大学委员会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三能型”人才培养的决定[EB/OL].陈龙高,景海涛,杨小艳.以产学研为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 190—191.

(责编:徐焕斗)。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