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提高自信心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应付方式的相关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彝族大学生自信应付方式的关系。

方法以145名彝族大学生研究对 象,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和个人评价问卷(PEI),对其应付方式自信心进行相关研究 和回归研究

结果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某些因子与积极应付方式显著正相 关(P[1]。

而个体的应付方式又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面对 的客观现 实情况,个体的认知水平、情绪状态等。

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判断等 的信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2]。

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个体自信心与行 为方式、成就动机有一定的关系[3,4]。

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应付方式自信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描述性 的调查报告,如对藏族中学生应付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中学生在寻求积极的工具性 的应付方式(解决问题,求助)的同时,又采用消极防御性的应付方式(如自责,退避,幻 想 等),他们在应付方式整体上表现出矛盾、混合的特点[5]。

另一方面则是跨文化 的比较研 究,如马存芳等对藏、回、汉族大学生自我意识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藏、回、 汉族大学生都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态势,并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6]。

而关于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付方式自信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却尚未展开。

本研 究关注了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背景的彝族大学生

他们离开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环 境,来到以汉族文化为主的都市学习、生活,其心理必然受到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冲击,容 易身处应激状态而更多地运用应付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彝 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产生影响,而不同自信心水平的个体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应付方 式。

研究以四川成都的彝族大学生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汉文化背景下的彝族大学生应付方式自信心的现状,试图探讨彝族大学生应付方式自信心的相互关系,希望为民 族大学生的教育及自我教育、适应环境、自我发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西南民族大学各专业选取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彝族大学生145人(男生69人,女 生76人)。

1.2 工具   1.2.1 应付方式问卷 由肖计划编制的问卷,由62个题目组成,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 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因子。

每个题目有两个答案“是”或“否”,一般“是”记为1 分,“否”记为0分。

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6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r1=0.72;r2=0.62;r3=0.69;r4=0.72;r5=0.67;r6=0.72[7]。

1.2.2 个人评价问卷 由shrauger编制的PEI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roy),该 问 卷是专门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自信水平。

问卷分为6个维度: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 、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交谈。

问卷有54个题目,采用4点等级记分,一般从“ 极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别评定为1~4分。

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4~0.89 ,男性为0.67~0.86,间隔1个月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女性是0.53~0.89,男性是0.25~0.9 0,总量表分的重测相关,女性为0.90,男性为0.93[8]。

1.3 施测与统计 采用团体测验,由心理学老师担任主试,问卷调查的实施严格 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纸。

问卷施测采用不记名方式, 统一分发问卷,施测后问卷当场收回。

数据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彝族大学生应付方式自信心的一般状况 见表1。

从表1可见,彝族大学生应付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退避、幻想、求助、合理化、自 责;自信心水平依次为学业表现、交谈、社会交往作用、外表、爱情关系、运动体育。

2.2 彝族大学生应付方式自信心的相关关系 见表2。

从表2可见,在彝族大学生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这两类积极应付方式自信心六个因子 以及总体自信心水平均有显著正相关;自责的应付方式自信心六个因子以及总体自信心水 平均有显著负相关;幻想的应付方式学业表现、外表方面的自信以及总体自信水平显著负 相关;退避应付方式学业表现、外表、爱情关系、交谈方面的自信以及总体自信水平显 著负相关;合理化的应付方式外表自信显著负相关。

2.3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应付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见表3。

从表3可见,以应付方式各因子为因变量,自信心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发现在彝族大学生群体中,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和爱情关系的自信都对解决问题有显著回 归效应,且总贡献为R�2=0.219,即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和爱情关系的自信总共可解释解决 问题这类应付方式21.9%的变异;外表自信对自责有显著回归效应,且贡献为R�2=0.146, 即外表自信可解释自责这类应付方式14.9%的变异;社会交互作用自信对求助有显著回归效 应,且贡献为R�2=0.10,即社会交互作用自信可解释求助这类应付方式10%的变异;学业 表现自信对幻想有显著回归效应,且贡献为R�2=0.070,即学业表现可解释幻想这类应付方 式7%的变异;外表和交谈的自信都对退避显著回归效应且总贡献为R�2=0.117,即外表和 交谈的自信总共可解释退避这类应付方式11.7%的变异;外表自信对合理化有显著回归效应 ,且贡献为R�2=0.063,即外表自信可解释合理化这类应付方式6.3%的变异。

3 讨 论      3.1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3.1.1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积极应付方式的关系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的各因子和总体自 信水平上都与解决问题、求助两类积极应付方式显著正相关。

彝族大学生学业表现自信 、体育运动自信外表自信都对解决问题有显著回归效应,能够对个体采取解决问题应付方 式进行有效地正向预测。

彝族大学生的社会交互作用,自信对求助有显著回归效应,能够对 个体采取求助应付方式进行有效地正向预测。

调查结果说明,彝族大学生自信心水平越高, 就越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反之亦然。

3.1.2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消极应付方式的关系 在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消极应付方式 的关系上,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外表自信与各类消极应付方式都呈显著负相关。

彝族大学生外 表自信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类消极应付方式显著负相关,且外表自信对自责、 退避和合理化三类消极应付方式显著回归效应。

调查表明,彝族大学生外表自信水平越低 ,就越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反之亦然。

这可能与彝族人世代爱美、追求美的传统文 化习俗有关。

自古以来,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之一就是“选美”,而在彝族民间家喻户晓的彝文文献《孜孜尼 乍》则是讲述了一个世上最美的“美女” 孜孜尼乍变成鬼的神话故事,并且在彝族的各个支系之间还广泛流传着有关“美女”的各种 传说,如凉山依诺彝族的《甘莫阿妞》,凉山圣乍彝族的《布阿诗甘伟》等。

这些有关“美 女”的民俗活动和神话传说都体现出彝族传统文化中对个体外表美的追求和向往,特别是处 在青年期的彝族大学生外表美更是高度重视和关注。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彝族大学生群 体中,低 外表自信者由于深受本民族传统尚美文化的影响,很可能使外表自信对个体其它方面的自信 以及总体自信心水平的影响增大,因为对外表自信造成了对自己能力、社交等方面也不自 信,所以在面对困难时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愿望,同时较低的外表自信又可能导致个体过强 的自尊意识或不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其也不太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

因此那些外表自信 较低的彝族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多地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消极应付 方式关系的另一特点就是学业表现自信与自责、幻想和退避三类消极应付方式显著负相关, 且学业表现自信对幻想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调查结果说明,彝族大学生学业表现自信水平越 低,会越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反之亦然。

另外,彝族大学生的交谈自信退避显著 负相关,且交谈自信退避显著回归效应,能够对退避进行有效地反向预测。

3.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同时仍有一些问题留待今后加以探讨。

首先,本 研究虽证实了彝族大学生自信心对其应付方式的影响作用,但并未探讨这种影响作用是直 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

可能在自信心影响彝族大学生应付方式的过程中存在着中介变量,如 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水平等。

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应付方式是否存在更为复杂的 关系是一个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次,在分析讨论调查结果时,多是从彝族民族文化角度 来寻求理论依据和原因。

而影响个体自信心、应付方式以及这两者相互关系的因素显然并不 只有民族文化,尝试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切入来分析讨论彝族大学生自信心与应付方式关 系产生的原因,也是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探讨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肖计划.应付应付方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181—183   [2]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528   [3]车丽萍.国外关于自信研究综述.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418—424   [4]车丽萍.大学生自信与成就动机、综合测评成绩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4,27 (1):51—54   [5]曾凡敏.藏族中学生应付方式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学杂志,2006,14(2):127—131   [6]马存芳.高海拔地区藏、回、汉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跨文化研究.青年研究,200 4,(3):33—41   [7]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2   [8]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6—327   (收稿时间:2008—02—12)。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