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气温病的概念和伏藏部位探讨

【关键词】 伏气温病;伏藏部位。

伏气温病的概念源于《内经》,发挥于王叔和,是温病学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对伏气温病的概念和病位有很多阐释和说法,笔者现就自己的观点对此内容作如下探讨

1 伏气温病的概念界定

“伏”,《说文解字》中有“匿藏”之义,从字型结构来看,人旁蹲犬,有待机而动之象,属会意字。“伏气”则是指潜伏在人体内、待机而发的不正之气。“伏气”的“气”在这里专指邪气、不正之气

那么“气”的范围怎么界定呢?传统中医认为,“气”介于形神之间,妙通有无。古人是用肉眼界定有无的,所以,如细菌、病毒、免疫因子等微细的物质,由于具有“气”的特点,应该划归到“气”的范围,属于“气”的一部分。当然,也只能是一部分,而不是“气”的全部,因为伴随着这些微细物质的形体,还有显微镜都没有捕捉到的存在,如各种场、光等。如果“气”有所谓实质的话,那些没有捕捉到的存在,应该比这些可以观测到的微细物质更接近于“气”的实质。

作了这样的界定,肿瘤、寄生虫肉眼可辩的体内伏邪,则不在伏气范围之内,但肿瘤、寄生虫的存在,往往伴随着“伏气”。痰和瘀是不是伏气呢?笔者认为,痰、瘀既有有形的一面,也有无形的成分,其形成和气化的异常密切相关,治疗上也以调气为主,气顺则痰消,气行则瘀化。在痰、瘀的治疗过程中,伏气理论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伏气温病的概念可以做如下界定:潜伏在体内待机而动不正之气外发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的温热性疾病。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