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契机推动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

强宁娟 张金萍。

摘 要:“西部陆海通道建设既为重庆市扩大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带来新的契机,也为降低产业转移的物流成本带来新的空间。基于此,重庆市应借助参与“西部陆海通道建设的新机遇,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建立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西部陆海通道;产业结构升级;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7—0053—02。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重庆市经过多年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但产业内部仍存在整体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升级成本压力大等问题。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重庆市应尽快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2019年8月2日,国家出台了《西部陆海通道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把陆海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西部陆海通道”(以下简称“新通道”)的建设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新通道”的三条线路中,有两条以重庆市为起点,加上中欧班列(重庆)、渝满俄国际班列和传统的长江黄金水道,重庆市将初步构建起辐射东、西、南、北,涵盖“铁空水公”的全方位的国际物流交通枢纽。从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来看,“新通道”的建设有利于重庆市扩大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梯度转移,降低产业结构升级成本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作为既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唯一的直辖市。但是和其他直辖市相比,重庆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近年来,重庆市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但是与同样是直辖市的京、津、沪相比科技水平偏低。2018年,上海市支柱行业分别是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金融业,三者占GDP的比重达到58%,说明上海产业结构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与上海市相比,虽然目前重庆市以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达到了42%,并正在向智能化发展,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面临政策扶植和落实力度不够、中小高新企业投融资难度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科技实力不强、高端产品供应不充分等问题,致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整体产业结构低层次。

重庆市成为直辖市后,三大产业都得到快速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整体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一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较慢,特色农业优势不足。农村工业化起步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低,许多农产品仍以小规模种植为主。第二产业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我国长江上游的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都以重化工业、汽车摩托车等机械制造业为主,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层次较低。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重工业比重过高,轻工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比重偏小,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邮电业等传统服务业仍是第三产业的主体,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发展相对缓慢。

(三)产业升级成本压力大。

全球产业回流加剧了重庆市产业升级的压力。首先,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适龄劳动人口工资较低。但随着我国低生育带来的人口增长放缓,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重庆市出开始出现“用工慌”现象。普通工人工资持续上涨,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成本增加。其次,物流成本持续上升。为加快经济发展重庆市将主要力量放在生产领域,忽视了流通产业,特别是物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再次,工业用地成本高。一方面,重庆市是一座山城,丘陵、山地多,平原少,可用于工业生产的用地可选性较少;另一方面,重庆市部分企业经营不善和政府规划频繁变动等多种因素杂糅在一起,造成闲置土地回收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产业升级面临的成本问题,重庆市可能会丧失“新通道建设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新机遇。

二、“新通道建设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作为重要的外部有利因素,“西部陆海通道”的建设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可以借助“新通道建设重新规划物流体系,降低重庆市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新通道”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一)为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带来新的契机。

“新通道”向南经北部湾港口中转,通达东南亚地区;向东衔接“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经上海港到达东亚地区;向西与渝新欧等中欧班列连接,到达欧洲各地。随着“新通道”的扩张,铁路干线会扩展自己的支线,支线又逐渐形成次级支线,交通的通达性加速了生产要素的集聚,成为了商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选址地,并带来人口、信息的汇集。2019年1月,阿里巴巴重庆智能中心在两江新区服务贸易产业园正式落户。随后,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B2B、菜鸟、阿里集团客户体验事业部等经营团队均正式入驻该产业园。2019年8月,互联网产业园腾讯西南总部正式投用。2019年8月8日,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重庆市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庆市的经济发展

(二)为促进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带来新的动力。

伴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重庆市劳动力、土地及环境成本不断上升,部分产业已经开始向外梯度转移转移产业主要集中于加工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新通道”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逐步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初步工业化有很大的需求。面对重庆市产业转移,“新通道”沿线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重庆市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国内产业转移及国际产业转移两部分。国内贵州、广西两省区“新通道”沿线地区是重庆市产业转移合作的重要地区。相比重庆市,广西、贵州两省区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具有比较优势,而这些地方政府也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因此广西、贵州等地是重庆市进行汽车零部件、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对内产业转移的首选。国际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东亚、南亚地区以及和中国发展相近具有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的亚洲区域。第一梯度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等,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可能会有一些限制措施,但国家鼓励进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可以成为重庆市对外进行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梯度国家包括印度、越南等,这些国家吸引外资的条件优厚,对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及劳动密集型產业都有大量的需求,是重庆市进行产业转移的理想国家。

(三)为降低产业结构升级成本带来新的空间。

“新通道建设能够有效的降低产业结构升级成本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根据《规划》要求,在“新通道”的建设中,重庆市被定位内陆国际物流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以及政府实施的简化企业申报要求及流程、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有利于重庆市高质量的建设产业集聚区,多样化的产业集聚降低了企业之间不同技术、资本、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高技术产业集聚使劳动力更倾向于行业间的流动,降低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成本,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新通道”的建设有利于降低重庆市产业转移成本重庆市庞大的制造能力很大程度来自于组装与加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转型,重庆市已经不具有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优势。但广西、贵州等“新通道”沿线地区可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承接重庆市转移的劳动密集型成本,而这些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予了政策支持。

三、推动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庆市应抓住“新通道建设契机,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

(一)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通过建立产业集群,提升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随着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高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首先,重庆市应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本地区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新产业发展,实现区域产业协作。其次,重庆市应构建良好生态,引导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集聚,将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园区,形成集聚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最后,重庆市应加强产业链招商和供应链招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集聚辐射能力。重庆市应抓住“新通道”带来集聚效应,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区域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转62页)。

(上接54页)。

(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重庆市场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制造业方面,首先,加快智能制造业发展。政府可以从税收、人才引进、技术等方面支持,吸引更多智能装备企业集聚,推动智能化和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其次,重点促进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电子产业不断夯实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装备产业积极发展智能生产装备、环保装备等。现代服务方面,重庆市应该借助“一带一路”、“长江黄金水道”和“新通道”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重庆市的地域特色,构建如“互联网+”、“旅游+”等新模式,衍生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业态。此外,重庆市拥有内陆口岸高地,依托重庆保税区、两江新区、江北国际机场和“新通道”的优势,增强货物贸易与现代服务贸易的互动,推动更多现代服务业融合后的“重庆造”产品走出去,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三)建立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借助“新通道建设时机,建立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从全局出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短板,向南建设好“新通道”,向东建设好“长江黄金经济水道”,向西建设好“中欧班列”,进一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西亚、欧洲的国际合作。二是建设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完善口岸功能,探索设立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构建铁水联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塑造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总部功能,真正使水、陆、空国际大通道重庆市落地落实,把重庆市打造为一流的国际物流枢纽。三是打造交通强国示范区。加快推进交通管理的平台化、信息化,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网络覆盖到铁、公、水、空等重点领域,形成更加完善的信息资源中心,全面提升重慶市现代化交通治理能力。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