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作品双重视角的汇集]萧红小说的童年视角与自我呈现

【摘要】从女性主义学批评角看萧红是现代学史上数不多汇集双重视角创造者。

儿童视角成人视角相交替或叠加致完美结合造成表丰富与深刻也凸显出这位女作良艺术创造力。

【关键词】萧红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双重视角

叙述视角是叙述者观察世界和表达世界角视域。

萧红善从儿童视角成人视角两种角观察和表述世界这和她人气质也可寻到某种对应关系。

鲁迅萧红、萧军交往曾称赞他们身上都有种“野气”并说这野气不要故改。

萧红身上更多出份“稚气”鲁迅偏爱这种带着野气和稚气青年。

935年月鲁迅萧红《生死场》写完了序言萧红又提出“孩子气”请希望得到鲁迅先生亲笔签名、制成锌版。

鲁迅年月6日复信说“我不太希罕亲笔签名制版类觉得这有些孩子气不悄吟太太既然热心就写了附上写得太制版可以缩。

这位太太到上海以像体格高了两条辫子也长了了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

”[]“孩子气”萧红与作作萧红她身上共形成了种特殊气质创作分别对应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并形成与相匹配使叙述身成审美对象使形式不仅作容附庸而真正成“有味形式”。

呼兰河传》、《族以外人》、《花》等作品可见出这特质作用下形成。

萧红语言常被人描述“稚拙”这稚气、拙味也是种“鲜味”了萧红性灵散发出别样美。

萧红喜用人称而且特别喜欢用女童眼光看待世界。

萧红说里人称“我”既是姑娘萧红也是女作萧红她们共讲述着“我”己故事以及周围人和事。

这类作品多属回忆性往往是忆故乡与忆童年相系呈现出明确双重视角

忆故乡是现回忆童年是成年回忆童年这样回忆作者双重空得以统创作张力得以体现独树帜萧红式体也寻到表达方式。

萧红短暂学创作生涯直坚持走己路她谈论己创作观并不多下面这段材特别值得。

聂绀弩《萧红选集》作序谈到他与萧红次谈话。

聂绀弩说“萧红你会成了不起散鲁迅说你比谁都更有前途。

”可能是这样话萧红听得多了所以下子就道出其潜台词说“又了你是散但你说却不行。

”接着又说道“我已听腻了。

有种说学说有定写法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定写得象巴尔扎克或契诃甫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套。

有各式各样作者有各式各样说。

若说定要怎样才算说鲁迅说有些就不是说如《头发故事》、《件事》、《鸭喜剧》等等。

萧红还说别人说她不会写说她“气不忿以偏要写”并且要写“《阿Q正传》、《孔乙己》类而且至少长上超他”[]这番谈话是临汾或西安进行其萧红学创作思想已鲁迅深刻影响下有了明显变化。

她反对给写作形式下定义临终前与友骆宾基谈话还强调“有各式各样作者有各式各样说”。

按照这种艺术理念凭着己感知方式、审美喜和气质特征萧红创造出富有人特色女性体丰富了国现代体形式发展。

具有“散特征”国现代说派并不难寻觅踪迹从鲁迅《故乡》、《社戏》到废名《竹林故事》从郁达夫到沈从、艾芜再到孙犁、汪曾祺、宗璞似清澈流动溪流淌学史上。

但不作人生视景、艺术形态并不雷作品形肖而神不似各有风味各放异彩。

萧红“重打开说和其他非说厚障壁创造出种介说与散及诗新型说样式由地出入现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善捕捉人、景细节并融进作者强烈感情气质风格明丽、凄婉又含英武气。

”[3]聂绀弩所说“你会成了不起散”;茅盾《呼兰河传》序言所归纳“三”“叙事诗幅多彩风土画串凄婉歌谣”;当代学者所评述“她是‘诗说’作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笔致牵引说艺术轻疾柔美地翱翔散和诗天地”[]说明了萧红作品浓烈抒情特。

这种抒情性淡化了传统说和叙事散主导性叙事功能构成了萧红体项突出特征。

正如瑞士学者埃米尔・施塔格尔所指出抒情式风格即回忆叙事式风格即呈现戏剧式风格即紧张。

[5]萧红式体双重视角回忆情境徐徐展开。

二。

双重视角般表现儿童视角成人视角相交替或叠加它们致完美结合造成表丰富与深刻体现出作良艺术创造力。

萧红全集》共收录萧红说据粗略统计采用双重视角约有十多。

有趣是936年创作8说就有半运用了双重视角下面择取三略作分析。

《手》是萧红短说佳作采用人称叙事

“我”是主人公王亚明学说通“我”眼口讲述了特殊故事。

王亚明开染房有双因染长期浸泡而变得青黑手因倍受歧视。

虽然她很珍惜省出吃盐钱供她上学机会逆顺受默默承受着学嘲笑和校长凌辱但还是逃不出被驱逐命运。

学“我”看到是现象校长禁止王亚明上早操怕群白手显出双黑手被墙外外国人嘲笑;成人叙述者“我”则透视出质从双变了肤色手透视主人公被压抑、被损害心灵、穷人与富人隔膜双重视角运用使故事更深沉有味。

《牛车上》亦是灵气灌作品。

“我”从外祖父坐牛车回城车五云嫂对当兵赶车夫诉说起身世。

这诉说“我”半睡半醒进行断续似真似幻。

五云嫂丈夫被抓当兵三年音信全无盼盼盼到封信却是别人误投信。

她偶然得知丈夫当了逃兵要被枪毙顿失魂落魄冻半只耳朵也不知觉。

她天天进城寻夫而不得半年才知丈夫因是逃兵头目早已被就地正法。

说以对话、独白主五云嫂诉说与儿童“我”天真猜测交融映衬错落有致。

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儿童语言与成人语言完美结合衍生出种独具新叙述策略作对下层劳动人民悲苦命运情稚气盎然显得韵味悠长。

《族以外人》与《呼兰河传》六具有相主人公――有二伯

《族以外人》是萧红日东京所写说采取了非常明显双重视角

作挖掘出儿记忆库位型人物“性情古怪”有二伯通幼“我”眼光看到许多成年人不易察觉细节并从“我”对这孤老人许许多多“不懂”、“不爱听”隔膜更反衬出他孤苦无靠生存处境。

这种艺术传达正是通由儿童奇眼光、单纯心地和细心观察所构成儿童视角实现。

女孩眼里有二伯“比妈妈还”心对他产生了然感情认。

作貌似出场但她叙事儿童背使回忆叙事有序地进行下使者看到立体阿Q型有二伯走进他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儿童视角成人视角相叠加侧重人物性格我展示。

说半部分则更明显地存着成人视角叙述者有甚至会以当下回忆者身份出场或叙或议成人视角儿童视角交替出现更长作者透视人命运和生活质。

厨子杨安骗不吃羊肉有二伯所有菜都沾了羊肉有二伯由怒哀“像公里石人似”[6]。

作者用“从”折切换了视角很难延用孩子口吻述记叙里作者以当下回忆者身份直接诉说着对童年回忆以现理组织所见所以才能把老人沉入己痛苦和旁人纷纷离留下老人独品心愁状体察得如深。

“但有二伯摊火堆旁边幽幽地起着哭声。

”68无爹无娘、无妻无子、无无业他哭不仅是今生也是世老人无法慰藉心绝望感也许只有祥林嫂可以比拟。

这里成人视角出现并没有损害还原当场景逼真性和叙事客观性只是深化了叙事思想指涉强化了叙述表现力。

将显性儿童视角成人视角结合起是族以外儿童天然情感倾向和人物边成人价值抉择吻合。

论及双重视角然要把重放《呼兰河传》这部说是把两种视角结合运用得极佳。

前二叙述者成人角以种平静语调回瞰童年代呼兰县城较客观地叙写出“卑琐平凡”、刻板单调呼兰河城生活。

成人视角使叙述保持了种超然境界甚至流露出种透骨冷漠体现出作者理性思考与判断。

关泥坑闹剧、作坊里不幸关跳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精神盛举”切仿佛都历历目所有记忆都了成年理性滤。

对城进行组全景俯瞰、近景捕捉细节镜头摇作声音如画外音出城人心态“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生了就任其然长;长就长长不也就算了。

三开始“我”出场了这是还原姑娘“我”儿童视角成人视角相交替或相叠合共完成给呼兰河城作传。

三开头和说尾声部分是常被人引用段落原想不落俗套但似乎行不通。

“如你论及萧红而希望有足够说力似乎只能让她人作品说话。

她所使用那种语言是不起述。

”[7]。

呼兰河这城里住着我祖父

我生候祖父已六十多岁了。

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有花这花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极不太看。

看是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蚂蚱是绿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毛球似不动了。

花里边明晃晃红红绿绿新鲜漂亮。

呼兰河这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祖父现埋着我祖父

我生候祖父已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花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主人逃荒了。

那里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完全荒凉了。

”878。

简单句子相主语句式如朴素不事雕琢就是这种稚拙语言让你体会到种情调带着种动人召唤。

正是这些仿佛是儿童“我”所说实际上是作所说话我们听到了萧红真正主题。

儿童“我”是不会把呼兰河称作“城”也不会知道“我生候祖父已六十多岁了。

”所以这是萧红空对童年记忆采取双重视角儿“新鲜漂亮”成人眼则荒凉破败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展现诗性图景作出理性透视。

花、祖父和我共组成完整童年憩息地。

双重视角我们随着萧红成功地进入了童年记忆。

虽然出现者面前是两结合得不甚紧密系统是事件实际发生主人公“我”行动;另是成年萧红叙述者透露了孩子“我”叙事容造成了定程陌生化但更主要它成我们通向前系统心理航道。

我们首先成成年萧红“我”而成孩子“我”两“我”识深处某种沟通使我们恍若亲身体验了“我”所历事件和感情。

由作者对童年生活及种种事件乃至细节超凡还原能力我们确实比某些通模仿儿童口气能够获得种更真切感受。

萧红漫游脚步从行进到全如音乐段主旋律成年“我”叹息那欣喜奇姑娘身反复响起“我是荒凉。

”“我院子是很荒凉。

”四每节以类似开头独句成段次次调整前以投入感、幸福感基调视角

与里似两不天地“我”里享受着与然亲近和谐游戏玩耍开心痛快而院子里却没有风景可看“东边堆着堆朽木头西边扔着片乱柴火”780还有些孩童看不明白人和事。

粉房、磨房里住着人、养猪那还有喜欢跳神赶车胡“他们不知道光明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地感得到寒凉就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而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

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顺受了。

顺事情却辈子也没有。

”这种生命被轻视被疏忽情绪氛围笼罩着《呼兰河传》全不仅出现成年“我”反观童年声声叹息也深深地渗入每处细节。

这并非刻融合正萧红创作种不觉因素从双重视角出发。

从五至七每各拥有主人公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

儿童视角孩子“我”所看角成人思维外是很多成年人看不到细节落入儿童纯洁眼其他人都相信团圆媳妇身上定有鬼只有“我”说她没病还敢跟她玩送给她玩玻璃球和看碗碟只有“我”说她辫子是被人用剪刀剪她不是辫子妖怪;没有谁把性情古怪有二伯放心上只有“我”认真地向他请教天上昴星到底是什么与他分享偷东西密;样是“我”发现了冯歪嘴子女人和孩子也只有“我”总惦记着看看住如“露天地”房子里她们而其他“探访员”得知原先饱受赞扬王姑娘嫁给冯磨倌“不辞辛苦”飘着雪夜里、戴着皮帽子、穿着毡靴冯歪嘴子窗户外面只“偷听什么消息”“作二天宣传材”。

萧红叙事我们感受到不是对儿童世界刻模仿而是空变迁不曾失儿童生动感觉。

也许儿童纯洁心灵担不了太多沉重成人“我”要用锐利目光、冷峻语气击麻木与愚昧“所以呼兰河城里凡是有跳井投河或是上吊那看热闹人就特别多我不知道国别地方是否这样但我乡确是这样”。

869儿童视角成人视角交织形成了《呼兰河传》独特风格明净而不肤浅深入而不复杂始则轻松、继而沉重。

更深入地看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和补充与深入似乎也暗示着回归童年不可能现实是破碎用话语返回终究只是虚构。

这也是双重空其作品形成独特结构她已临近生终却又向着生起她离开曾那样毅然然而回却是永远离开。

参考献。

[]鲁迅鲁迅全集(十三卷・信)[]北京人民学出版社,98。

[]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次谈话――序《萧红选集》[]新学史,98。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国现代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学出版社,998。

[]杨义国现代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998。

[5][瑞士]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基概念[]胡其鼎,译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

[6]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99。

[7]赵论说十[]杭州浙江艺出版社,987。

项目基金课题008年安徽师学校级课题“探寻萧红双重世界”研究成项目编60―70805。

作者简介张泉泉女安徽师学学院讲师硕士。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