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流解谜续】 太极拳的历史源流

博爱唐村以及千载寺发掘的资料,第一次有根据的把太极拳的历史上溯到千年之前,太极拳历史上的诸多不解之谜也被一一揭开。

最早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唐初千载寺僧道李道子,是他融会三教,结合医学、易理和古导引术,从而编创了护生厚脉的法门――无极养生功,从无极功到十三势,最终到太极拳,一脉相传,掀开了中国特色体育的光辉篇章。

然而历史又常常被强势者所左右,当明朝时仙道张三丰声名鹊起之后,太极拳的殊荣也被加在了他的头上,李道子以及千载寺几乎被时光尘封在历史的角落。

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只有一个,当前世的遗物被发掘时,我们同时也窥见了逝去的王朝的影子。

太极拳在明末时由陈沟陈王廷和唐村李仲、李岩姑表三兄弟在千载寺之太极宫所编创,编创的基础包含无极拳、十三势、通臂拳等,在太极拳被编创以后,在博爱以及陈家沟等地太极拳无极拳、十三势、通臂拳、炮拳等等拳术并行相传,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迁,有的已失传,有的还在民间默默的绵延着。

例如十三势,经过陈家沟陈长兴之手传给了河北杨禄禅,太极拳陈家沟有陈鑫、陈发科、陈小旺等代代相传,炮拳在陈家沟同样代代相传,今称之为二路炮捶,通臂拳在陈家沟已经失传,但留有拳谱可以和洪洞通背拳互相印证。

陈家沟有这些痕迹,那么在博爱是否也有迹可循呢?惜乎笔者无法在博爱民间长期探访,这件艰苦而乏味的工作也只好交由博爱魏美智先生完成,魏先生有地利之宜,更是不辞辛苦锲而不舍的作着持续的调研。

总有捷报不断的传来,一些似乎已经销声匿迹的拳术不断的被发现,真是令人兴奋,也十分不可思议。

在笔者完成了《太极拳源流解谜》系列文章之后,魏美智先生传来了有关于无极拳、十三势拳、通背拳等发掘的资料,这些资料恰好补充上述系列文章之阙如,来得很是及时。

通过魏先生的这些介绍,我们终于可以一睹太极拳源头的一些古拳面貌了,幸甚至哉。

这些古拳也在证明着唐村《李氏家谱》中所述史实的真实,以及我们所述太极拳源流演化史实的真实不虚。

下面是魏美智先生的来信记述:   2007年八月份,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到唐村考察太极拳,村委会派人找到一位无极拳传人为两位教授表演了无极拳。

无极拳共八十八式,十分古朴,与目前流传的太极拳相比,动作相对快一些,但也十分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

据表演者说,他的拳法是清末民初王三其武师所传,到其父辈时还有拳谱,今已佚失。

我们还找到了清初魏禧《大铁椎传》中“宋将军”宋氏后人所保存的一本《108势通背拳谱》,与陈家沟的《108式长拳拳谱》基本相同。

拳谱的封面已经残缺,薄白棉纸质,第一页写有“文同堂宋记”。

现将拳谱录之如下:   懒插衣立势高强 丢开腿出步单阳 七星拳手足相顾势 丢下腿出步单鞭势 探马势太祖高传势 当头炮势冲人怕势 中喇单鞭谁敢当先势 跨虎势诱伊发脚势 拗步势手足活便势 兽头势如牌挨进势 抛架子短当休延势 孤身炮是势 翻花舞袖势 拗鸾肘势 左右红拳势 玉女穿梭倒骑龙势 猿猴看果势高四平势 封脚套子势 小红拳是火焰攒心势 庇身拳势 指裆势 剪镰踢膝势 金鸡独立势 朝阳起鼓势 护心拳专降快腿势 专降快腿势 拈肘势逼退英雄势吓一声小擒拿休走势拿鹰捉兔硬开弓势 下插势闪惊巧取势 骑马势冲来敢当 一霎步往里就踩势 抹眉红盖世无双下海擒龙势 上山伏虎势 朝阳手势便身放腿势 一条鞭打进不忙势 悬脚势诱彼轻进势秦王拔剑势存孝打虎势钟馗仗剑势佛顶珠势 雀地龙按下势 朝天镫立起势 鹞子解胸势白鹅亮翅势 黑虎拦路势 胡僧托钵势 燕子啄泥势龙戏珠势 赛过神枪势 丘刘势 左搬右掌势 鬼蹴脚补前扫后势 霸王举鼎势韩信埋伏势 左山势右山势 势前冲后冲势 观音献掌势 童子拜佛势翻身过海势 回回指路势 敬德跳涧势 单鞭救主势青龙献爪势 野马提铃势 六封四闭势金刚捣碓势下四平势 反堂庄望门攒势 下压势上一步封闭捉拿势 推山二掌势 罗汉降龙势 左转红拳右转红拳右跨马势 左搭袖右搭袖势 回头搂膝拗步插一掌势转身三请客势 掩手红拳双架梁势 托天叉势 左搭眉右搭眉势 天王降妖势上一步铁翻竿势 下一步子胥拖鞭势 苍龙摆尾势 双拍手仙人摘乳势 回头一炮拗鸾肘势 跺子三红仙人捧盘势 夜叉探海势刘海捕蝉势 烈女捧金盒势 直符送书势 回头闪通臂窝里炮势 收回去双龙抹马势 急回头智远看瓜势直转两拳护膝势 当场按下满天星谁敢与吾比并。

除了这种通背拳以外,我小时候在博爱县的贵屯村还学习过一种通背拳,也为108势,共两个套路:一是单练套路叫《108势通背长拳》;二是双人对练套路叫《通背招递》。

此套路为谁所传,老人们也说不清楚,小时只听师父交代说,贵屯、小中里、清化三街为同一个老师所教,但三个地方的拳又不相同,分别教了三种拳术:清化三街是炮拳,小中里是十三势软手,贵屯是通背拳

现在考之于这三个地方,都已说不清师承,但在贵屯村现存有一“郜祥善堂”本的拳谱,在《四两拔千斤》之后注曰:“此为李先生所传。

”据我的了解,此李先生应是千载寺旁唐村的李振兴先生。

李振兴是清末民初人,曾参加过i928年全国第一次国术考试。

据我到唐村了解,李振兴在贵屯那一带教过拳。

今在博爱、焦作等地尚有很多种的“十三势软手”的传承,现在传人较多的,是王堡枪的第十二代传人王三其所传的十三势。

清末民初时,王三其在义沟村传拳近三十年,先后传郝玉和、郝金魁、郝维功、梁兆祥、李周、郝红贞、赵培青、郝金杰等人。

王三其是王仲锦的玄孙,他是位痴迷的武术家,终生未娶,去世后由其弟子安葬。

王三其在义沟除了传授王堡枪以外,还传授了五套十三势,即头套十三势、二套十三势、三套十三势、四套十三势、五套十三势。

这五套现在已成为太极拳的活化石。

这五套十三势的习练者不多,但是,还没有失传。

我的一位朋友是王三其的徒孙,我们去采访他的时候,他曾为我们演练了这五种不同的十三势的起势,还特地演练了“懒扎衣”和“赖察以”的动作。

并告诉笔者,懒扎衣与赖察以动作是不相同的,很多人多以为这两个动作是同一个动作是错误的。

唐村李氏太极拳拳谱上载有清乾隆年间留传下来的李鹤林本十三势拳名目(前文已述,此处略)。

但今天博爱地区多称为“十三势软手”或“软十三”,并且存在多种套路。

据我所掌握的情况,除了李鹤林本的十三势外,流传在博爱十三拳谱最少还有三种。

一是流传在王堡村的。

其主要名目为:   捆七星 高阁手 单鞭 收回怀中抱月 如风使蔽 邪行单鞭 收回兼堂 邪行单鞭 收回怀中抱月撇身捶肘底看拳倒卷猴如风使蔽 邪行单鞭一收玉女穿梭左右两推单鞭 匀手 出一掌高探 马 先右后左檫脚 回脚一蹬一跳一捶 回头扳手跳二起 左脚一蹬双手推 右转身左脚落地 右脚一蹬双拍膝一锤 白鹅亮翅 野马分鬃 闪同背 单鞭抡手 插脚 叠叉 金霸王请客 燕青捉肘 苏秦背剑 王屠捆猪倒贴金金蝉脱壳 千金坠 白猿献书 千金压梁 狮子桩 锁顶捺法 金丝缠户 左推醋瓶 隔席请客 白马卧栏仙人脱衣 吕公解绦铁翻杆   二是流传在义沟村的。

这套十三势软手为王三其所传,是比较原始的套路,名称为《拳术十三势身法》,拳目为:   金刚三道对(捣碓) (括号内为笔者所改,下同)赖插衣 陆风使闭(六封四闭) 单鞭金刚三道对白鹅亮翅搂膝要(拗)步 斜行要步 演手捶金刚道对披身捶 出手 肘底看拳倒拳肱 白鹅亮翅 搂膝要步 闪通背 陆风使闭 单鞭 匀(云)手 高探马 左右擦脚蹬一根(跟) 神仙把一撮二起跌一脚蹬一根演手捶虎豹蹲山 单鞭前照后照 野马分鬃 玉女穿梭 赖插衣 陆风使闭单鞭 匀手 跌叉金鸡独立 朝天蹬倒拳肱 白鹅亮翅 搂膝要步 闪通背 陆风使闭 单鞭 匀手高探马 十字架 指裆捶金刚道对 赖插衣铺地金(锦) 转面指裆捶 金刚道对 赖插衣 单鞭铺地金 七步七兴(星) 下步挂(跨)虎 转面摆脚 当门炮金刚道对,俗语道对即捣碓也。

拳谱的后面录有《拳术要诀》:   身要正,气要静,分子午,转阴阳,手提起,舌上挑,眼要和,进要急,退要速,行架快,实架缓。

诗曰:   手腿身法要练精,拳理妙微莫看轻。

千回万遍多多演,功到纯时巧自生。

见人莫说会拳术,谦逊二字记心中。

学者多演是妙诀,文事武术一般同。

该谱原谱已经破烂,现谱是六零年左右抄在牛皮纸上的。

三是流传在贵屯的十三势软手

其内容又有不同,名目为:   左右关平接印 抡开斗底炮 双剁足 右手发单鞭连二白蛇吐信 左发单鞭 斗底炮双剁足 右手往外一云 左手下身一云 白鹅亮翅 一收蹴身囚住向前两步 白鹅亮翅 叉一收囚住 斗底炮双剁足左右两轮 回头看锁 右手一推 扭回斗底看拳 左右步 倒捻猴 右手一云 左手下云亮翅 一劈转身发开单鞭 云手 跨虎 右擦脚转身双手一格 左擦脚提脚扭回一蹬栽捶跳起右擦脚扭回蹬一根扭回两抽腿 右捣左手 回头叩手势 左跨虎双跺脚二马分鬃 右跨虎 双跺脚 双鞭 云手单叉 一连二高探马 倒捻猴 右一云 左下云亮翅右手一劈转身双鞭 云手 跨虎 左手打左脚抡回叩手势 右手往左一格双鞭右挽踢胸跨虎右脚右旁抡擦脚 双手打着手势挽住大喝一声而完。

这几种不同的拳谱明显都是各人的手记谱,严苛地说。

这不是一篇完整的拳谱,只不过是习武者所写的课堂笔记。

由于抄者文化水平所限,其中还写有不少的错别字。

但是,它却基本上记录了老师所传授的十三势软手的套路的基本形态。

由此看来,千载寺的确流传着十三势拳、通背拳、炮拳等多种拳种,陈王廷、李仲、李岩三人也正是在研习了这些拳法以后,才编创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太极拳,这些拳法都是太极拳编创的基础。

魏禧(1624—1680),字冰叔,江西宁都人。

魏禧是清初的散文家,也是一位有进步思想和民族气节的明朝遗民,魏禧的散文以人物传记为最突出,散文以见识议论为主。

在他的笔记散文中有一篇写侠客异士的《大铁椎传》,曾被收录入我们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文中记叙了一位武林人物――宋将军。

此处“宋将军”不是官职名称,而是因为宋某本人非常雄健,大家便呼之为宋将军。

文中写道:“宋,怀庆清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据魏美智先生介绍,清华镇即今博爱县城,在明清时叫做清华镇。

至今在博爱县城和邬庄、王堡等村子还有很多宋姓后人。

宋将军在当时也是个武林高手,附近七个省的武术爱好者都来向他学习,从此也可见博爱一带武风的强盛。

太极拳拳谱》云:“长拳者一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可见长拳是对太极拳绵绵不绝之气势的一种描述,然而又有很多人把陈家沟失传的“108式通背”叫做长拳,只因为它的动作较多比其他套路稍长而已,似乎是一种误解,但意想不到的是,在博爱贵屯的通背拳也有“长拳”的称呼,可见陈家沟将108通背拳称作长拳的确是有来源的。

十三势的名称来源尚不清楚,大约是受到了通臂拳的影响。

在明周全本《通臂拳谱》中已经写到“十三势”,并从108式中精选出十三个动作来,谱中还有《通臂行拳十三势歌》一首。

但后来十三势的内涵显然已经超出了这个概念,乃是从劲势上总结出一十三种,并概括为“八法五步”。

十三势拳秉承的仍是无极拳的柔和风格。

魏先生收集的三种“十三势软手”各不相同,有的类似于杨式太极拳(十三势拳),有的更类似于陈式太极拳,这即说明,在博爱地区流传的拳术不仅有原传的通臂拳和十三势,也有陈、李姑表三兄弟所共同创编的太极拳

然而,我们还注意到,虽然是三兄弟所创编的太极拳,但名字仍然叫做十三势软手,可见他们仍然视太极拳等同于十三势,当作一家看待,并没有着意区分也。

如王堡村的十三势软手,其中包含:如风使蔽(如封似闭)、肘底看拳、倒卷猴、单鞭、匀手、高探马、先右后左檫脚(左右分脚)、回脚一蹬一跳一捶(转身蹬脚、进步一捶)、回头扳手跳二起(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白鹅亮翅、闪同背(闪通背)等等,类同于十三势拳;义沟村的十三势软手,其中有:金刚三道对(金刚捣碓)、赖插衣(懒扎衣)、陆风使闭(六封四闭)、单鞭、斜行要(拗)步、演手捶、披身捶、倒卷肱、左右擦脚、蹬一根、神仙一把撮、二起、跌一脚蹬一根、前照后照等等,与赵堡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都很相像。

贵屯的十三势记得更不规范,很多都是动作描述而不是名称,比如:右手往外一云、左手下身一云、一收蹴身囚住、向前两步、又一收囚住、左右两轮、右手一推、右捣左手等,还有左擦脚、右擦脚、蹬一跟、云手、单叉等与太极拳类似,有很多独具特色,如“单鞭”一式,有左手单鞭,还有右手单鞭,尤其是他的收势动作:“双手打着手势挽住大喝一声而完”,与今天的心意六合拳真有八九分相似。

附:唐村李氏太极拳谱“十三势”名目   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   进步搬揽捶   如封似闭抱虎推山   揽雀尾   肘底看捶   倒撵猴斜飞式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撇身捶   却步搬揽捶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高探马   左右分脚   转身蹬脚   进步栽捶   翻身撇身捶   反身二起脚   上步挫捶   双风贯耳   披身踢脚   转身蹬脚上步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斜单鞭   野马分鬃   玉女穿梭   单鞭云手下势   金鸡独立   倒撵猴   斜飞势提手上势   白鹤晾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上势   揽雀尾   单鞭云手   高探马   十字摆莲   搂膝指裆捶上势揽雀尾   单鞭   下势   上势七星退步跨虎   转脚摆莲   弯弓射虎   上步揽雀尾   双抱捶      (责编 高 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