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

摘 要: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该体系依赖于外部的紧密知识联系而积极获取知识资源,并通过创新行为主体间交互式学习促使知识资源区域内转移,从而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交互式学习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学习机制的核心。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对发展中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效应。 毕业论文网 /2/view—458679.htm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学习区域创新体系学习机制;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5-0027-05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是目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对区域创新体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推动。本文将就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涵义、学习机制及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效用展开论述,以期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学习型区域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新拓展      区域创新体系又称为区域创新系统(RIS),这个概念最早由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于1992年提出。库克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是用来分析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理论框架,他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中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关注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   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由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来源于对都市中心区域或成功区域的经验研究,所以,在实证研究领域,表现为对工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创新的分析比较多,而对于欠发达区域如何构建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视不够。因此,近年来,国外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拓展创新体系研究。   Gu(1999)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体系研究应该置于经济发展的框架中。Edquist(2001)进一步提出“发展创新体系”的概念,并指出“发展创新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统”具有四点关键性的区别:(1)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更重要;(2)渐进性创新比根本性创新更易获得成果;(3)对扩散技术的吸收比进行原始性创新更重要;(4)在中低技术领域的创新比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更易取得突破。Viotti(2002)重点关注“技术扩散”和“学习”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并进而强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是在发达国家技术扩散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吸收获得技术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Viotti明确指出,既有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方法与理论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学者研究发现,区域发展中非物质性资源日益重要,一些结构性资源与主体间的合作能力及协同效应等成为区域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全球化进程创造了作为学习创新中心的独特能力的新机会,区域成为知识创造和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伴随着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经济和学习型组织等概念的提出,学习型区域的研究开始兴起。      二、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涵义及特征      学习型区域的概念最早由Florida(1995)提出。他认为,“在全球化、知识资本化的新时代,由于有效地形成学习型区域区域正成为知识创造和学习的焦点。学习型区域的功能是知识和观念的收集和储存,提供促进知识、观念和学习流动的根本环境或基础。”此后,学习型区域的研究开始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新热点。   张林(2008)根据学者研究学习型区域的专业视角、提出的学习型区域概念的核心要素、阐释学习型区域的发展动力途径等差异,将国外学习型区域概念来源分为:经济地理学派、网络学派、制度学派和教育学派。   目前,学习型区域理论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欧美许多学者认为,学习型经济和学习型区域这两个概念是未来经济成功发展的代名词。在知识经济下,个人和组织学习过程中成功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评价地区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学习型区域的构建研究,可以从微观上的组织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宏观上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这两方面来进行。   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学习型区域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型区域区域创新体系密切相关,并从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发展的角度对学习型区域进行了不同涵义的界定,如顾新(2002)等。这一点,与国外研究是基本一致的。   本文认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体系内部创新行为主体(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通过与创新体系外部的知识联系积极获取知识资源,各创新行为主体及有关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之间通过交互学习促进知识资源区域内转移,增加区域社会资本的积累,从而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其运行结构如图1所示。   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与其他区域创新体系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联系网络性。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联系网络性体现在与区域外和区域内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与其他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区别在于它与区域外的联系非常紧密,这种与区域外部的知识联系按照Saxenian(1994)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种联系类型,即社会联系、文化联系、组织联系和空间联系。   2、学习交互性。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构成要素是学习型单元,学习效应的实现依赖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区域学习。个体学习组织学习是建立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学习效应的基础,而区域学习是建立学习型区域学习效应的关键。区域学习依赖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但并不是该地区个人或组织获取和应用的知识的简单叠加,它使得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取得完全不同的绩效和创新。在学习型区域中,学习成为提升人力资本、提高组织利益和区域经济绩效的根本途径。   3、主体能动性。通过区域内外的联系改善和建设,区域创新主体能够积极地接近目标或对象,并且通过互动式作用,逐渐形成学习创新网络,使区域成为网络中的一个关键网结,诱致被动的区域转变到能动的积极的区域。      三、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学习机制分析      张营(2005)就学习型区域学习组织学习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的学习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组织创新,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型区域区域学习网络式的循环过程,是区域企业之间的交互式学习,而组织学习则更多的是一个线性过程,学习的对象可能是其他组织和自身。   本文认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学习机制是区域内个人和组织之间通过交互式学习带来区域知识

资源转移。这种关系网络是以区域企业为核心,其他的节点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当地政府等。因此,区域学习本质上是区域内各创新主体通过交互式学习来增加知识资源存量,产生知识资源积累和转移的社会化过程。交互式学习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学习机制的核心。   各创新主体间通过不同层级的学习,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内构成了一个以企业为核心和主体的交互学习网络区域网络内各种形式的交互学习,为创新体系中的企业利用现存的、片段性的知识资源作用于各种创新活动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企业通过交互学习,形成知识集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渠道。   1、企业之间的交互学习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企业之间的交互学习包括两个方面: (1)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享学习。以供应商为例,一方面,供应商是企业创新信息的重要来源,他们对产品的要求变更直接导致企业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或试制活动。企业与供应商的互动式交流带来了许多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从而推动企业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2)企业与同业之间的模仿竞争学习企业与同业之间的追随竞争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内,模仿竞争学习非常普遍,由于地理邻近、产业关联和社会文化规制等原因,区域内同行之间都相互清晰地暴露在对方的视野中,从而使得学习成本大大下降而效率明显提高。   此外,在与其他企业交互学习过程中,企业还应注重大力实施“创新差异化”战略,坚持进行知识创新,以提高创新的差异度和竞争力,确保企业创新同已有同类创新相比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即形成创新的“相对优势”。   2、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向学习。客户是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接受者,是企业创新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始终非常重视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式学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学习企业利用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要向客户展开详尽的需求调查,时刻了解和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动,分析客户需求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对应的产品或服务改进与创新对策,这是一个企业向客户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培育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投放广告和实施其他推介活动,使得消费者接受其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企业教育和引导消费者的过程,是消费者向企业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与客户之间学习是交互式的,兼具学习与教育的过程。   3、企业与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学习。首先,研发机构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进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表现在:一是研发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基础知识、应用知识技术。研发机构的研发提高了区域内基础知识资源存量,为企业提供了创造新技术的机会。二是研发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流入企业,成为企业研发部门的主力军,为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资源提供了渠道。因此,企业不断优化自身知识资源的配置,需要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撑,需要与研发机构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与此同时,企业反过来又为研发机构技术产业化提供载体,两者相互依托,合作开发项目,可以使许多科学知识寻求在潜在的产业应用方面更优的配置。其次,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需要中介机构来促进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联,中介机构作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服务机构,与企业联系紧密。对于区域内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中介机构不仅参与它们的技术选择决策制定,为其提供创新所需的信息和技术,而且还可以通过制定行业公约等方法维护区域内的创新环境,制止区域内的无序竞争,对其创新活动起到协调作用。因此,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始终保持着合作的伙伴关系,相互学习,推动区域知识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   4、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引导学习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学习过程,是指政府在与企业交流过程中会传递一些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或政策信号,这种学习的途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以座谈会、交流会等会议形式,把区域内的企业组织起来,传达一些政策信息;二是政府官员深入区域内的企业实地考察,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   当然,地方政府主要作用还是体现在规范区域创新网络内的市场行为、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方面,政府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和有效作为将极大地提升区域经济创新活力。例如深圳市政府为了促进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保护知识产权,大胆鼓励创新,积极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外来的技术成果,并设立虚拟大学或研究机构,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的发展。   5、非正式交流。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中,非正式交流是实现技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交流,在马歇尔(1890)看来,会导致“观念的重组”。很明显,这一“重组”将体现出对企业技术学习的意义,因为组织学习首先是员工个人的学习,这些人员或多或少地会把重组后的观念和创新的想法带回组织,从而为组织所共享。对一些成熟的高科技集群而言,雇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特征,例如Saxenian(1994)就观察到在硅谷的酒吧里,经常有工程师聚在一起讨论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近来的报道证实了相似的“cLUB文化”也出现在北京的中关村。在非正式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人员的流动。   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了知识企业之间的扩散,而且外部劳动力的流人为外部知识传人及其与创新体系内部原有知识的重新组织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间劳动力流动的程度越高,技术流动的速率就越大,交互式学习发生就越频繁。人力资源的流动在区域内较之区域外更为频繁,一般发生在横向企业与竞争者或者合作者之间,纵向产业链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用户企业之间企业与公共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之间、外围组织区域组织之间。在区域学习过程中,人力资源在核心网络、辅助网络以及外围网络过程中不断地流动,然而正是这种人力资源的流动最终达到了知识的流动,并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再转化。      四、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效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讲,只有处于技术落后但社会能力不断进步的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创建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后发优势、进行跨越式发展的实现途径,并按照“创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一推动知识资源转移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一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步骤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1、推动区域知识资源的转移与配置。与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同,知识资源作为区域经济。

增长的新生产要素,它具有非排他性。这一特性决定了知识资源易于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正外部性效用。因此,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内,区域主体通过能动性的交互式学习,可以快速扩散区域内的知识资源,并使其潜在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区域整体优势。   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学习机制中,知识资源的转移主要通过非正式交流来实现。非正式交流与正式交流是相对而言的,即指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由于地域上的相邻性,使供职于不同组织的员工有可能彼此熟悉并在工作之外发生较多的面对面的交流,来分享知识输出。   知识资源通常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是可以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相对于显性知识来说,隐性知识知识中更重要的部分,包括管理或技术上的专业知识或诀窍等,具有个人属性较强、无法具体化、不易传播与转移的特点。区域主体在非正式交流中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学习与分享隐性知识,使得知识资源区域主体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快速流动、转移。   可见,学习型区域学习机制中通过非正式交流扩大了知识资源流动和技术传播的渠道,使得知识资源转移和扩散的范围变得更加广阔和畅通。   2、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资源区域内的聚集是区域创新的基础,创新离不开知识技术的累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资源的流动和技术的扩散逐渐成为区域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也成为提高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区域组织创新绩效越来越取决于吸收、利用其他主体的知识技术的能力。   区域学习效应的形成是通过高效的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区域学习来实现的,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为学习型区域提供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其中,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累积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知识资源的聚集和个体技能的提高。而社会资本的累积主要表现为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区域主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信任减少了交易成本,使得信息交流反馈加快,激发了区域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提升创新活力,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3、推动区域竞争优势的增强。区域竞争理论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比较优势赋予核心竞争力以独特性;竞争优势突出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两者之间实际处于互动的关系。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的竞争力不仅源于其静态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竞争优势,即其动态创新的能力,因此与区域内的学习创新过程密不可分。   创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区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由于自身比较优势不突出,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较好较快的发展,就必须在提高竞争优势上下功夫。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创建可以增强区域管理水平,发展特色经济,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和影响力,增强内部组织的合作关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增强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将学习作为核心的、有着较强学习效应的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创建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区域知识资源转移和技术的扩散、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和区域竞争优势增强的重要途径。因此,也应该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校:王展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