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域中的福克纳小说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福克纳作品大多复杂艰深、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独特的叙事技巧。因此,将福克纳小说置于叙事学的理论视域进行研究,无疑会有利于福克纳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福克纳小说叙事艺术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于评析小说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解剖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时间,阐明他的叙事精湛技巧之所在。福克纳小说研究基本上集中于经典叙事学层面,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经典叙事学 后经典叙事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曾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他以其悲壮恢宏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向人们展现了处在新旧更替时期美国南方社会沉重的历史画卷。无论是对南方生活的描写,对南方历史的理解,对种族主义的谴责,对加尔文主义的揭露,对南方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批判,对现代“荒原”的描绘,对人的异化的探索,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示等方面,福克纳都相当敏锐而深刻。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们对他的作品研究兴趣久盛不衰。

尽管国内的福克纳小说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众多的研究领域,从马克思、福柯、伯格森、詹姆斯的哲学理论入手的,从结构的、解构的、语言学的、美学的、心理的、种族的、女权的、历史的、新历史主义的、文化的、民俗的、生平的、技巧的、主题的、互文的、神话原型的等视角出发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十分丰富,但运用“叙事学理论”,尤其是“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对福克纳小说叙事艺术进行详细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拓展和挖掘。

我们应该注意到福克纳是一位在小说形式和写作技巧上最激进的实验家。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对叙事艺术和写作技巧进行实验和探索,他不断进行文体实验,采用时间错位、意识流、多重视角、时空跳跃和拼贴并置等很多新手法。直到去世前3个月,福克纳还重申他的写作目标是“以最打动人的戏剧性方式讲故事。”瑞典科学院院士古斯塔夫·哈尔斯特隆在授予福克纳诺贝尔奖时所致颁奖辞中,对他在小说形式、艺术技巧上所作的孜孜不倦、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作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福克纳是20世纪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由于福克纳的不断创新,他的小说具有“永不雷同的形式”。[2]福克纳小说叙事艺术上获得了如此令人目眩的成就,使他能在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灿烂的繁荣局面中无人出其右。

众所周知,福克纳作品大多复杂艰深、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他在小说形式的创新方面达到了极致,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小说叙事。因此,将福克纳小说置于叙事学的理论视域进行研究,无疑会有利于了解福克纳文学创作艺术的奥秘和展现福克纳小说的博大精深,有利于提高福克纳小说艺术的欣赏和评论水平,有利于福克纳研究的深入推进,有利于福克纳研究领域的拓宽。

与传统的小说批评相比,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着力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关于福克纳小说叙事艺术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于评析小说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解剖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时间,阐明他的叙事精湛技巧之所在。本文将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将叙事视域中的福克纳小说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福克纳小说叙事结构研究

作为现代派作家,福克纳叙事结构上下了很大功夫,运用多种叙事方法来精心编织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每一部小说都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从整体上看,他的作品叙事结构上给人一种立体交叉之感。研究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例如黎明从复调结构、神话结构、时间结构、对位结构等方面论述了福克纳小说结构艺术[3];周文斑讨论了福克纳小说的意念结构、时空结构、意识结构三种结构方式[4];赖骞宇认为,《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模式是由内聚焦、全聚焦和对位式三种叙事模式复合而成的[5];詹树魁认为《我弥留之际》的几个主要叙述特征为:同心圆式的叙述结构、按心理叙述次序所组合的时间的排列、重叠和中断,以及大量而深刻的象征寓意[6]。冯季庆在探讨结构语义学的二元对立原则的结构、功能的意义,以及它作为一种叙事方法所能达到的语义深度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弥留之际》呈现在语义学意义上的二元对立形式对叙事结构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与作品的道德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关系[7]。

二.福克纳小说叙事视角研究

福克纳小说叙述技巧的高超是毋庸置疑的,而这种技巧的高超和所形成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福克纳善于运用不同叙述视角而产生的。福克纳惯于使用多角度叙述的手法,使用不同叙述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同一个故事。在《八月之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和《押沙龙,押沙龙!》等作品中,福克纳均采用了多种视角叙事模式,使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不同叙述部分之间往往没有情节上的连贯性,甚至这些叙述者的叙述往往相互矛盾、相互冲突。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试图把这些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以某种形式统一起来从而给予读者一个“正确”的观点,给予作品一个“统一”的意义,体现了小说叙事结构上的开放性和意义上的多元性。朱宾忠认为福克纳叙事角度上的实验与成功是评价其艺术成就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他对福克纳如何运用多种叙事视角展开了专门研究:其一是尝试把两种以上的叙事角结合起来使用,并且采用多重的、复合的叙事来开发各种叙事角最大的叙事潜能,发挥其最大表现力;其二是注重运用儿童视角和痴傻人视角来获得特别的叙事效果,更进一步逼近真实。[8]。

三.福克纳小说叙事声音研究

福克纳小说中的多个叙述者,往往对小说的核心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进行对话式的评论,发出不同叙述声音。刘洊波曾运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分析了《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结构,指出小说中三个叙述人的声音互相平等[9]。福克纳小说中的叙述者所讲述的部分之间往往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作者似乎硬把一些观点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让他们进行对话、争吵、各抒己见。不仅他们之间观点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叙述者的讲述中,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同他的讲述实际上达到的效果之间也存在矛盾。换句话说,不仅在他们之间,而且在他们各自讲述部分的内部我们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在影响、破坏或解构着他们自己的解读。福克纳小说中充斥着各种社会阶层、思想、意识、价值体系、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变革等等不同声音的对话。多重叙述声音的大量运用使福克纳小说的意义呈现多面性和开放性。

四.福克纳小说叙事时间研究

在阅读福克纳作品时,最引人注意的可能是他的小说几乎没有传统的直线型情节发展。他很少按时间顺序或通常意义上的逻辑关系来组织、安排情节。在他的作品中,不同的事件、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物被直接放在一起,好像时间差异、空间距离在他的艺术中完全不存在。福克纳小说把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时间好像停止了流动。很多研究者曾总结福克纳的时间观,分析其成因,并揭示福克纳的历史意识。管建明的《福克纳叙事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形式》指出,福克纳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多重叙事角度和多情节线索所形成空间上的并列对照的手法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大大拓展了现代生活表现的新领域及其复杂丰富的内涵,对传统性的叙事也构成变革性的挑战[10]。

综上所述,国内福克纳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基本上主要集中于经典叙事学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理论的新发展,出现了多种跨学科的研究派别,例如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尽管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构成了当代叙事理论的主流。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中外学界普遍认为“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是一种后者替代前者的进化关系,但我国著名学者申丹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共存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技术支撑,后者使前者在当前的应用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如果能将两种叙事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其长,为我所用,有望为福克纳小说叙事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视角,为文学批评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姚乃强.兼容有序聚焦文化——谈90年代福克纳研究的态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3—7.

[2]李文俊.福克纳的神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25.

[3]黎明.论福克纳小说结构艺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 133—137。

[4]周文斑.论福克纳中短篇小说结构艺术——从《夕阳》、《熊》和《老人》谈起[J].《琼州大学学报》1999(2):119—122。

[5]赖骞宇.《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模式[J].《南昌大学学报》1998(3):32—36。

[6]詹树魁.论《我弥留之际》的叙述手法[J].《外国文学研究》1999(2):75—79。

[7]冯季庆.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J].《外国文学评论》2002(3):59—67。

[8]朱宾忠.叙事比故事更重要——论威廉·福克纳叙事角度多元化的追求[J].《武汉大学学报》2006(6):764—767。

[9]刘洊波.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17—21。

[10]管建明.福克纳叙事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形式[J].《外语教学》2003(4):72—76。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叙事视域中的福克纳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11jyty1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王桂琴,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