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把握本质练好太极]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

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

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

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

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

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著熟”并不是“招熟”,招熟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入歧途,每日都在一招一势上努力,出现了学杨式再学陈、吴、武、孙等多种拳式为一身的练功者。

太极拳内家功夫,应求神意在自身体内行功为重要,不能在外形上练苦功。

外家讲究外形快,内家注重心意快;外家练筋骨皮肤肉之力,内家要求放松卸净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内家讲究体内由神意发出的内劲。

肌肉收缩的力,内家要将它卸至无,即王宗岳太极拳论》首提的“无极”。

太极拳神意运动,有“用意不用力”的指导性理论,太极拳不但要“用意不用力”,还要越柔软然后才能越坚刚。

招熟”的出现,给太极拳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它使太极拳练法与外家拳和体育没有了区别,所区别只是现代太极拳的慢,除此之外,外家拳与体育也都讲究。

辨别太极拳锻炼是否正确,只有自身验证是否用意不用力,神意能否充塞通身,越柔软后体内越稳重坚刚,即拳论云“全身意在蓄神”。

练好太极拳,“著熟必须心悟,不能口传。

心知方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

徒心知尚不能适用,待到身知,方能懂劲。

懂劲洵不易也”。

太极拳神意运动,怎样用好神意,必须心悟(心知),心里熟悉练功方法,然后才能在行功走架中逐步练至身体(身知)。

招熟”只能锻炼外形,增强体能、力量、技巧、活动筋骨等。

这些先天自然之能是有一定局限,尽管怎样努力都无法超越,只有神意是无限的,神意要借用身体才能发挥作用。

但身体后天本能强烈,使身体肌肉僵硬失去原来良好柔软身躯,僵硬身躯又要靠神意行功回归柔软,这样行功回归柔软过程,神意就可以逐步充塞身体。

所以拳论曰“用意不用力”“越柔软然后越坚刚”。

但用神用意,必有秘方;锻炼筋骸,必有要诀。

这些秘方要诀,即是历代太极拳技艺高深者的精辟著作。

现代太极拳爱好者总觉这些理论著作难以理解,其实不然。

若爱好者带着武术是招势、速度、力量等主观概念,当然就无法理解这些经典著作。

这些主观概念在理论著作中很难找到。

要想学好太极拳,必须熟悉理论著作,这些拳论一般都围绕怎样用神用意神意在体内怎样行功为基础。

神意在体内行功时,身体本能习惯怎样才能不干扰神意行功,让神意逐步充塞通身,使通身处于无处不光明、全身无处不太极的神明阶段。

神明阶段只说明太极拳成功,不是最高境界。

著熟”是熟悉理论著作,熟悉领悟了理论著作,练拳才有行功方法。

招熟”只能在体能、力量、速度、活动筋骨方面得到锻炼,这只是外形招势熟练。

太极拳内家功,注重神意,内在功力。

有了内功,外形自能饱满达到要求;若没有内在功力,外形招势无法达到外柔内刚,在技击时就很难做到人刚我柔后再走。

正如《太极拳论》曰:“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王宗岳讲得非常明确:“虽势有区别(即招虽有区别)非关学力而有也(即非关太极拳功力而有也)”。

是否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标准,应以“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粘”,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为准。

即对方进攻时那怕只有一根羽毛重量,我都能舍己从人跟着走,即“引进落空”。

对方虽轻(因是有备而来),这时我是否粘着对方弱点,那怕轻的只有蝇虫落下,其运动之方向你都能辨别清,顺其弱点认定方向发之。

心神明白了对方来势与弱点,推手就不会顶抗。

推手是否顶抗,是太极拳修炼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

要学好太极拳,辨别太极拳理法是至关重要的关键。

特别是现代“名师”随处可得,理论书籍五花八门各有其说,这就要靠爱好者多加思考,细心辨别是非。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