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四读”

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读通、读懂、读透”、“初读、细读、精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等形式的阅读法,反映了学生对读、悟、理解的三个基本层次,决定了阅读的基本方向。

但从语言文字训练角度看,上面的三个层次的划分对读的基本要求及具体操作方法不甚明了,所以,我们试图从读的四个基本层次分别探索它们的内涵及其相应的操作方法。

下载论文网   一、读中明义   古人十分重视读书自得。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所以,读书首先应在读正、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二、读中清路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法是决不乱走的。

”(叶圣陶语)“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

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

”(张志公语)所以在读中理出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循着作者认识事物的道路走一回,从而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自然地纳入到作者的思想轨道当中,从而达到“言皆出于吾口,意皆出于我心”的理想境界。

比如《鼎湖山听泉》、《小松树》、《海上日出》、《‘我终于回来了’》等文章中,读者作者心心相印,随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踏入文本,一起领略泉之声、树之情、日之壮、爱之切……文章的思路在这些足迹中,慢慢得到呈现,步步得到提升。

这一层的读,要在读出意思的基础上,读出这个意思是怎么个说法,要一字一句地读出来,看作者说出一个意思用了什么词儿、什么句式,作者是怎么思考的。

这样一面读一面疏理、领会,同时分分层、划划段、列列题纲,自然会把握文章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对于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三、读中悟情   “情”即作者思想感情

“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

”这里的“意”也即“情理”。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读者来说,阅读也是一项复杂的情感活动。

读者阅读作品,正是与作者无声的交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只有“披文以入情”,方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朗读是领悟作品情理的好方法。

通过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如同处于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表达,才能揣摩作者的心境,感受作品的韵味和气势,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

四、读中品味   1、咬文嚼字。

“在艺术作品里,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既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还不能因改动一个字而使作品遭到损坏的情况下,思想才算表达出来。

”(托尔斯泰语)。

2、入境诵读。

读书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琅琅的诵读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抚其形”。

精妙的语言除了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外,还有音乐性。

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音响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长短舒促等。

3、内化转述

学习语言,其主要途径是将范文语言吸收、同化为自己的语言

范文中的词、句、表达方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都应该通过读来咀嚼,通过读来吸收,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对学生而言,必须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进行内化转述

内化转述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转述可检查自己对阅读材料的内化程度,找出其中的差距,并在与原作的比较鉴别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