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深远意义

【摘 要】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

我们从启发式学习一讨论式学习一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一项目学习,正不断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尽管教与学在现实的种种压力下博弈着,但我们仍能真切切地感受教师的不断让位,力图通过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成为润泽儿童心田的沃土。

学习共同体这种崭新的、开放的学习者的组织形式中,学习者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的三个过程构成的学习,不仅仅对当前的教育理念带来新的冲击,也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数学教学实践意义   一、什么是“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二、“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1.行为主体性。

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

3.成员组织性。

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4.目标整体性。

它必须对成员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

5.活动整合一致性。

共同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动作相互协调,做到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三、“学习共同体”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意义   1.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安排,创设学与教的系统,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学习

利用学习共同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学习者助学者在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设计学习者助学者在参与学习时交互程度的设计学习者助学者要形成的共同的事业的设计学习者的参与身份的变化过程的设计学习者助学者所共享的记忆库(即物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工具等)的设计等方面。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内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微观层次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设计,而对另外两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会、实践共同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尚不充分。

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应该发展另外两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教学设计,并将三个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合理地嵌套起来,使学习者在不同的共同体内能够进行连续的学习实践

2.对构建学习环境的意义。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其中,学习资源是指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之间在意义协商的物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即各种法则、规律、概念、工具、计划、程序以及学习者学习到的各种抽象化、概括化的经验等知识

人际关系是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助学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通过参与到这些关系之中,来实现自我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以及身份形成。

目前,我国教学实践领域在创设学习者学习环境时,过于倚重学习资源的作用,通过各种严谨细密的知识、制度等来构建学习者学习环境,希望于学习者能够按照外部已经设置好的内容来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的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领域内的工作者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作用,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生动的、开放的人际关系的设计以及建立学习者与教师之外的助学者之间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忽视了学习者在参与关系的?^程中身份形成对于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领域内创设学习者学习环境时,应平衡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设置,避免非此即彼的误区,重视在建设学习环境时所忽略的学习者参与人际关系实践的部分,进而使学习者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及身份形成三个过程在台适的学习环境中都能都顺利地得以进行。

3.对评价学习活动的意义。

基于学习共同体而进行的对学习者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实践评价,主要表现在助学者对学习者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及身份形成三个方面的评价

学习者知识建构方面:首先要对学习者已经通过建构而获得知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以免于只重视评价建构过程,而忽略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正确性做出检验以后,就要把评价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习者建构知的过程上面,对学习者是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方面做出评价,找出学习者建构知识时的优势及障碍,改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

学习者的意义协商方面:要对学习者助学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存在着何种矛盾,出现此类矛盾的原因,每个个体是如何进行协商得以达成一致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身份形成方面:在评价学习者学习活动时,要对学习者的身份的变化、发展与形成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处于不同身份发展阶段的学习者学习活动是不同的,参与学习实践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而参与程度的不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影响是重要的。

伴随看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在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兴起,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也随之而产生并在逐步地发展,这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学习领域内的研究的一个创新。

未来关于学习共同体实践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对我国教学学习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产生更加广泛与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吴刚.习共同体建构/课程改革教师新思维[M].上海教育出版,2008.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