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重构

〔摘 要〕近年来,人文意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总体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意蕴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试图构建我国当代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的基本表现形态,在寻求其变革的现实动因的基础上,依托基本的价值基点,提出重构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1—0020—03。

On the Implication of the humanities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China。

Zhou Jian1 Deng Yan2。

(1.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China;。

2.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are paid to social implication of the humanities.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as the cause of the whole library we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human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build a modern China academic library humanities implication of the basic patterns in the search for its real motivation for change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values relying on point,put forward the reconstruction of basic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colleges;library;implication of the humanities。

1 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的一般形态。

1.1 工具价值发挥中的动态表现。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中的一个重要教辅机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行为体现着一种文化,这种环境中的人文意蕴读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图书馆自由的空间和宽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熏陶,这种行为文化环境本身就是体现一种自由的人文意蕴。在图书馆里,学生可以拓宽人文视野,增强融汇贯通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学自治的人文意蕴。在提供空间和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图书馆是配合教学巩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场所。随着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时间越来越多,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图书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配合教学并补充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内化人文意蕴并把学生的创造力与人文意蕴结合起来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图书馆具有使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随机安排学习的特点,能为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学习和研究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图书馆员也承担教师的一部分行为责任,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的行为是无声的示范,比如从事文献服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助人为乐的服务态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爱心的温暖和世界的和谐、美好,从而激发努力进取的信心和热情,而且,图书馆工作人员群体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读者群体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对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能够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之间互动、联动的群体效应,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2 功能建筑中的外在彰显。

大学图书馆建筑首先是属于某个特定的校园环境,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一所真正好的大学,一般都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根基之上的,这一点也为人们所公认。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等一批颇具规模与特色的新馆相继展现于世。这些新馆与以往图书馆建筑以藏书为中心有着根本不同,新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皆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体贴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与习惯,以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是最大的追求。由于数字图书馆是新世纪的图书馆模式,它需要提供容纳计算机及终端与相应的配套设施。于是,图书不再是信息的惟一载体,图书与读者庞杂流线及结构功能空间的关系变得简单了,建造大空间模式的必要性降低,过分单一的技术化环境不再受欢迎,开始关注地域的、环境的、历史的以及文化心理等层面上的因素。高校图书馆的新馆建设为了考虑适应这种需要,体现人文化设计的思想渗透到新馆建设之中,这种做法与总的建筑思潮相契合,图书馆这类文化建筑应是体现建筑文化最佳切入点。

1.3 馆藏书物的价值留存。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指各种类型的馆藏,包括图书、期刊、照片、声像资料、数据库、网页、多媒体资料等。由于高校处在政府大力投资、社会逐渐重视的有利环境下,伴随着高校扩招,这几年高校的经费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相应有了很大的改善,收藏有大量的人文类图书期刊,从哲学原理到文学艺术作品,从心理研究到道德修养,是课堂教学内容所难以包容的,而且,馆藏资源不同于社会上流行的书刊,都是通过认真甄别选择的,图书馆的信息净化功能保证了馆藏资源思想价值的相对纯净性。在这种物质文化环境里,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情感认同和审美体验,既可以获得必要的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道德伦理知识,又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启发追求真、善、美的动机,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另外经过不断筛选、收藏的照片、声像资料、数据库、网页、多媒体资料等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客观生动的视听感触,甚至有的图书馆还设有一些实物陈列室,培养、引导读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修养。事实证明,图书馆及其人文书刊等信息载体对人文意蕴的培育不容忽视。

2 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重构的现实动因。

2.1 社会发展的二律背反。

人文意蕴的失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过去的20世纪,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导致了道德失范。用一种经典性的表述,就是对于金钱的关怀远远胜过对精神的关怀。在新的千年,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如何在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下,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重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人文意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等学校图书馆也应该立足于当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意蕴理念,构建行业的价值体系。

2.2 高教发展中的二律背反。

随着大学的招生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政府指导性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高校本科生的培养由过去的高度专门化普遍转向“注重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新模式。招生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得到扩充,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大众化”时代。然而扩招后的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因为此次扩招虽然纳入国家计划,但有关部门并没有承诺扩招部分也按原计划给予财政拨款,只是说“适当补贴扩大招生所需的教育事业经费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所以图书馆要想扩大规模,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而且扩招后的图书馆员与师生的比例差距进一步拉大,是否能满足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以及带来图书馆员的工作量无形中加大等问题。同时扩招后的图书馆图书、人均阅览面积等的增长跟不上师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这种变化也强烈地冲击着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人文意蕴体系。

3 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重构的价值基点。

任何精神都会有历史的传承性,当代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必然烙下历史的印记。由于新的环境和形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新阶段同时还带有时代的特征,其人文意蕴必然具有时代性,当代新的人文意蕴,是对以往人文意蕴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超越。此外,由于国情的不同,人文背景不同,中国的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由于人文意蕴主张人本身和人的价值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强调人的价值,颂扬人性的真善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一种尊重人的精神存在。自由、平等、合理、公正、博爱精神等正是它所体现的内容。所以当代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的构建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本内核,自由、平等、合理与公正等为基本原则,具体内容不仅要包括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意蕴图书馆员的人文意蕴,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维护读者的知识自由权利而体现的人文意蕴

4 高校图书馆人文意蕴重构的基本途径。

4.1 重构馆风、馆训。

图书馆馆风建设是新时期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搞好图书馆馆风建设,树立一种良好的风尚,营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氛围,对增强图书馆的整体凝聚力,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图书馆馆风建设实质上是图书馆整体人文意蕴的长期积淀,是在全体成员共同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图书馆人特有的精神風貌。同时馆训是一个图书馆整体形象的最浓缩的反映,但是许多图书馆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敬业、奉献、自强、创新”、“热情、严谨、团结、奉献”等社会口号奉为馆训,令馆训的功能大大降低,着眼于此,必须进一步重构具有人文精神的馆风、馆训,在具体实施中,就是通过图书馆员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再配以图书馆安静舒适的借阅环境和教授学者流连其中的学术氛围,来形成图书馆独特的育人环境,对来馆读者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从效果看,这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教育,给读者一种视觉、触觉、听觉全方位的震撼,并深刻地烙印在心灵之中。它能使读者的情操通过体现人文意蕴图书馆环境人文陶冶而日趋高尚;能使读者的心灵通过相互关怀的情感交流而日趋美好;能使读者的人格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塑造而日趋健全,通过向读者传递图书馆人文意蕴,同时也是在培育读者高尚的人文情操。

4.2 制度创新。

制度化的优点在于它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并且是长期的,人文意蕴的构建虽然主要是思想理念的培育,但制度可以为这种培育创造环境因素,因此在塑造图书馆人文意蕴中,运用制度的手段非常必要。

4.2.1 设计符合本馆价值观的奖惩系统。

员工可以通过本馆的奖惩制度、考评标准来识别本馆的价值观念。当员工被奖励时,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本馆的价值观。

4.2.2 建立选拔、晋升或解雇等标准。

本馆在选用人才时,应考虑到被选人员是否具有本馆需要的精神品质,如团结协作精神、敬业奉献精神等。同样,在晋升或解雇标准的建立上都应考虑到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定位。

4.2.3 制定行为规范。

在制定员工行为规范时,要把本馆的办馆理念、价值观等放在显著位置,并确保这些规范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和馆员的行为中,使馆员的服务行为、语言、个人仪表及人际关系等都按规范行事。

4.2.4 构建高校图书馆行业的荣誉体系。

高校图工委、中国图书馆学会或相关机构应为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设立杰出贡献奖、终身荣誉奖、优质服务奖、学术成果奖等弘扬图书馆人文意蕴,让普通的图书馆员能走上领奖台,增强其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的信心。

4.2.5 图书馆评估中应加强人文意蕴建设的重视。

不仅要对体现人文意蕴的举措给予肯定,而且将其纳入具体的评估体系。图书馆评估历来重视一些量化指标和形式上的变化,未能就人文意蕴这种无形的价值作出正确与合理的评估,这样的长期漠视会导致人文意蕴建设的弱化。对此,图书馆评估可以对图书馆设施的人文化设计细节、体现人文关怀的服务等方面作考查,结合量化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作出合理评估,并将其列入评估指标范围,以评促进。

4.3 学术研究。

由于长期以来图书馆学界存在着注重技术,轻忽人文意蕴研究的倾向,图书馆学的某些核心期刊已蜕化为图书馆新技术的报道性刊物,学术论文如不渗杂一点技术因素就好像不算研究,导致对图书馆人文传统、人文意蕴缺乏足够的评价和宣传,一些宝贵的精神竟然得不到本行业的尊重与理解,更何谈社会的尊重与理解。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术刊物应开办专栏、专号,大力倡导新形势下图书馆人文意蕴的探讨,鼓励学者在人文意蕴研究领域出成果。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征文主题是“以人为本、服务创新”,引导图书馆界对人的研究,重视人文意蕴的建设。地方图书馆学会可挖掘、编撰地方有关图书馆人文意蕴史料,如《广东图书馆学会40年》真实地记录了学会40年的发展历史。其中记载了广东一地图书馆杰出人物的事迹,反映了一批图书馆前辈的高贵精神品质,对推动现实图书馆事业起着史鉴作用。重视挖掘图书馆事业史上的重要人物与重要事迹,提炼其珍贵的人文意蕴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发扬。在学术研究的推动下,图书馆界必将日益重视人的因素在图书馆事业的作用,高举人文意蕴的旗帜才能引领图书馆事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只有让社会了解图书馆的人、理解其人文意蕴,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图书馆及其事业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4.4 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塑造图书馆人文意蕴的重要方式。而教育、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图书馆员和即将进入工作的图书馆学生图书馆员属于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也面临着知识更新、信息求索以及自我全面素质和形象的提升。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图书馆中一些人养成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惰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科学精神人文意蕴图书馆中不和谐之过。现代图书馆是知识与高科技的图书馆,技术落后,服务不到位就要被淘汰,而观念落后,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责任心也将被淘汰。在加强其业务培训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人文理念的教育与培训。

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图书馆的后备军,是图书馆的未来与希望,对他们加强人文意蕴的教育意义尤为重大。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的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在图书馆学专业的学习教材中,应大力加强人文意蕴教育,挖掘图书馆优秀的人文传统,总结出其人文意蕴品质,并在图书馆专业核心教材予以重点讲解。武大、北大合编的《目录学》教材中,就有目录学杰出人物的介绍。虽然篇幅有限,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先例。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让员工了解本校、本馆和对馆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的历史,从中探索图书馆人文意蕴传统,以培育新的人文意蕴。再次,结合实际工作,可以通过各种人文意蕴的讲座、参观来培育图书馆员的人文意蕴。最后,可以通过学会或图工委等机构组织行业的人文意蕴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许燕中.论图书馆精神的建构和培育[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5):24—26.

[2]李正详.论图书馆精神[J].图书与情报工作,2005,(4):20—22.

[3]秦俭.图书馆精神探微[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1):6—10.

[4]韩继章.学科精神和行业精神——图书馆精神的双翼[J].图书馆,2004,(3):12—1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