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把金钥匙:一把金钥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课中教师的教学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力争使学生获取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学法的掌握具有自身的系统性,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点滴渗透到系统为主的渐进系统,在学法指导过程中,可依据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指导学生凭借不同类型的课文学“法”,用“法”。

序列为:一讲读课文方法;二读写说明方法;三阅读课文方法;四独立阅读课文方法

并且寓各种学法于多项基本功训练之中,做到授“法”有序,学“法”有凭,用“法”有据。

语文学法包涵广泛。

平时课上学法指导只能是点点滴滴的渗透,到一个阶段时,再系统归纳,将它们串起来以便学生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用。

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如下学法指导,简述如下:      一、课前导读,常规预习课文      课前提供学法,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常规预习方法指导学生按“提、读、划、圈、答”的顺序。

“提”就是围绕课题提问,看课题与内容的关系,预知课文内容;“读”就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就是找出生字新词划出记号,标出段号及句的序号;“查”就是查阅资料及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圈”就是较细致地阅读课文,圈出重点词句和中心句段;“答”就是尝试性回答课后思考题。

二、逐步提问,整体阅读课文      预习是手段,“会读”,“读通”是目的,在三四年级就可循序渐进地设计“逐步提问”整体阅读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围绕课题提问,觅“眼”探路,重点突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凝聚着评品文章之精华。

教《故乡的杨梅一课,揭示课题后,我按下列步骤指导审题提问:(1)抓主词“杨梅”问主要写什么?(2)扣题眼“爱”问为什么杨梅?(3)探文路“为什么杨梅;爱杨梅什么?”(4)悟感情“我爱故乡”问,“杨梅实际上是指爱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后,再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就能更快地理解课文

2.初读全文提问,整体感知,可提两个问题:(1)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2)“文章具体写了什么,先写了什么,后写什么

”这样学生就可以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3.逐段细读全文,边读边问,部分探究。

一般可提出来“这一段具体写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有几层意思”,“哪几句话是写这层意思。

”另外对重要的词句还要多提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如,“端午节过后的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一句可提: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挂满”说明了什么?……并逐一弄懂。

这样边读边问就使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使语言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4.回顾课文提问,深掘中心,总结全文。

教师要精心设计启发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对文章中心的领会,可问: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是什么

例如:《科利亚木匣》一课中:利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中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你想说些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和理解,可以从全方位地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一”是“课”,“三”是自己阅读东西。

前者是说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启迪学生,后者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自学课文

教《海滨小城》一课,根据文章特点,我先通过前者举一,指导学生学“写海滨”一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看图、读课文、找景物、说景象)然后让学生反三,照此方法自己学习“写小城”的段落,这样就灵活地把教路转化为学路,教法转化为学法

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想象画面,联系记忆      背诵是学习语文,积累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

背诵也是有方法的,掌握了方法,才能背得快,背得熟。

如背《五彩池一课中,描写五彩池样子的一段。

学生要理解性地去背,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彩池的样子,想象画面,抓住联系点,作者先写了五彩池多,接着写了大小,最后写了形状,学生能按照这一个顺序来背就容易多了。

想象画面,抓住文中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点,这样背诵就得心应手了。

教有方法,法无定法,师法不拘囿,亦可直,亦可曲。

以上几种导读方法,只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

我想,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还是要特别重视阅读学法指导

(作者联通:562409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纳玉小学)。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