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学微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析

高职药学微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析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一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得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1]说明兴趣在推动学生出色完成学习任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药学微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教材内容涉及生物、生物化学、药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内容覆盖面广,教学既包括微生物基本知识的讲授,又涉及其在药品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难度较大。对于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会感觉陌生抽象、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从课程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为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尝试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微生物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结合适合的案例,才能让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而授课的时候,尤其需要从微生物学发展史出发,让学生正本清源,从微生物的发展历史中获取知识养料。微生物虽然肉眼直接看不见,但却是客观存在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类生物,在人们生活空间里无处不在。几千年前我国已掌握了利用微生物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从乡村医生琴纳种牛痘预防天花,巴斯德创立消毒本文由收集整理法、研究狂犬疫苗成功,到现代基因工程菌、基因芯片、生物能源、DNA疫苗等新型研究领域的兴起,标志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以新的姿态迈入新世纪。然而广泛耐药的超级细菌、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病毒的出现等,仍不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还有目前有些微生物的感染至今无法治愈,等等。微生物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微生物发展过程的里程碑事件。以案例教学的形式穿插到不同内容的章节里,并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例如在病毒这一章节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设置了一个围绕HIV病毒艾滋病发展过程的案例:包括HIV病毒艾滋病发现及研究历史、艾滋病人类社会价值观、伦理学以及医疗措施上的影响、预防措施、疾病的控制措施,等等。课后发现学生们不但对HIV病毒艾滋病的认识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同时因为案例的设置,激发了他们了解其他更多病原微生物兴趣。  二、结合重要人物事迹激发学习兴趣  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中,有许多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如发明显微镜的荷兰商人列文虎克,当学徒时就喜欢在业余时间自己用玻璃磨放大镜。他先后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到200~300倍。用这些显微镜,列文虎克观察过雨水、污水、牙垢等许多物质。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和他发现的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他的这一发现,打开了微观世界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人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1680年,列文虎克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是对他20年来刻苦钻研的最好褒奖。又如在讲授立克次体这一病原微生物时,教师首先讲述立克次体这一名称的由来。历史上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斑疹伤寒曾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它被认为是仅次于疟疾和鼠疫的人类瘟疫。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冒着生命危险,研究引起斑疹伤寒的病原微生物并成功分离出该病原体,第2年,当他对这种微生物进行更深入研究时,却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他的去世震动了整个科学界,人们深深为他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感动,后来人们把该病原体命名为立克次氏体,以缅怀他为人类所作的贡献。还有发明巴氏消毒法、狂犬疫苗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伊凡诺夫斯基,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用自己的眼睛做实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中国科学家汤非凡,等等。在授课中讲到与这些重要人物相关的微生物知识时,可以讲讲他们的工作和事迹,他们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勤于思考,甚至为人类健康勇于献身的精神,可激发学生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例,开展问题引导式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选取一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时,先让学生思考问题:生活中一些熟悉的食物如挂面、饼干、咸鱼、腊肉、果脯等,为什么能长期保存?在讲授消毒与灭菌技术一章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家里人得了传染性疾病,我们怎样自我防护?病人碗筷等用具和被褥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消毒?为什么婴幼儿不能采取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来补钙?白开水和直饮纯净水分别是利用什么原理除去微生物的?在讲真菌的生理特性和抵抗力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有脚气的人鞋袜应该用何种方法处理。学习乙肝病毒时,可向学生提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病人能否正常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等一系列学生关心又不太清楚的问题,给学生以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微生物知识,最后由老师揭晓问题的答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答疑解惑充满期待,学习主动,情绪高涨。实践表明,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深受学生喜欢,[2]学生不但深刻体会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