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谈英汉语用失误的比较

摘 要:翻译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本文在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翻译的视角,对基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英汉语用失误原因与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异化策略。

引 言。

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与国间出现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翻译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应当看到,翻译的使命是为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达源语言中蕴涵的文化信息。[1]而决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在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受到其自身文化和母语的制约,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个体很容易在对信息进行编码解码时发生误判,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合格的译文翻译者的要求很明确,即对目的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均很熟稔,并能够充分理解原文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在此基础上来翻译,才能杜绝翻译中的语用失误。[2]。

1.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分析。

只有深入理解两方的差异,才会避免交际的障碍。历代翻译家的一大任务就是追求翻译的“等值”。中方与西方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差异,也拥有着不同的思维定势,这对中西方之间的交际有着深刻的影响。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沟通,而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这就使语言之间的交流沟通难以做到完全和彻底。从这个意义来讲,精确而彻底的翻译是无法实现的。顾曰国结合汉语文化的特点,指出了在“礼貌”方面汉语文化所具备的四个属性为:modesty(谦逊)、respect(尊重)、refinement(文雅)、attitudinal warmth(态度热情)。将这些属性去对比由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就会发现在语用和礼仪上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

举例来讲:。

1.1曾有人把“childbrid”译作“童养媳”。这从词面上来看,貌似合适,殊不知“child?brid”在英语中的本意是童妻,与中国文化中的“童养媳”截然不同。[3]。

1.2曾有人把“楚霸王项羽”译作“Hercules”,其实,“楚霸王项羽”在汉语中有着很多文化伏在成分,单单一个“Hercules”是难以反映出其背后的内涵的,因此西方读者读岛中央的翻译,就难以了解“楚霸王”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3再比如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不少人会直接翻译为“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在英美的文化中,不会被理解为一种客气或者恭维之语,反而觉得受到了冒犯,因为在西方国家中,被人说“老”是一种禁忌。

这些中西文化价值传统差异导致了翻译工作的困难与误区。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可以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看作一对辩证的矛盾。民族不同,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意识也千差万别,在同样的事情面前,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也就存在着待人接物的不同策略和不同的礼仪习惯。在进行翻译时,只有对说话人的意图彻底理解,而不是仅从字面意义去简单的揣测,才不致发生翻译错误。不少翻译学家将这种中西文化价值传统差异称之为“语言的不可译性”,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两个交际的个体分别处于不同价值体系,他们往往倾向于以自身的文化及价值观念去揣度多方的语言和思想,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生误解的基本原因。一个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个体深受本人所在的文化传统影响,他们所进行的语言表达也深深被该文化沉淀和价值观念打下了烙印。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只有在对说话者的动机和目的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方能进行翻译。这同时说明:所谓的语用翻译,不是等值翻译观,而是等效翻译观。等效价值观的基本属性是功能的对等和动态的对等。基于等效翻译观的翻译行为,不能只专注于字面上的对等,其终极的目标是达到所产生的结果和字面背后的意图最大化的相似。

2.语用失误分析。

作为一种等效翻译观,语用翻译主要对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进行考察,通过对两种语言异同的比较,对社交语用等效语用语言等效问题进行研究。所谓社交语用等效,是将语用翻译置于社会文化层次上,分别从社会的角度和文化交际的角度去对语言的使用进行考察;而语用语言等效的含义则为:首先对被翻译信息的明示意义和暗含意义进行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使之充分复制到翻译信息中去。

Thomas所做的研究表明,语用失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别:分别是pragmatic—linguistic?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以及socio—pragmatic?failure(社交语用失误)。这两大类别都属于跨文化语用学的学科领域。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主要来自语言本身,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从说话人(或原文)的层面,原因可以来自使用了歧义词语,或者说话人(或原文)措辞不当,使翻译者在特定条件下对说话人(或原文)的话语意义和所指范围产生误解;再有就是翻译者没有领会到说话人(或原文)所发出的“言外之意”信息,或者说话人(或原文)没有准确、充分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信息。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则是由于翻译者没有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行为中充分把握言语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在语言形式选择上发生了失误。这一失误常常与翻译者对原文的作者身份、以及题材熟悉程度有一定关系。总的来讲,跨文化角度的翻译语用失误最常见的是社交语用失误,其直接原因来自翻译者对原文作者的风俗习惯以及目的语表达方式不够熟悉。例外的原因则来自在翻译者的目的语言当中难以找到与原文语言表达方式向匹配的同类语汇。举例来讲,汉语中的不少表达“称呼”的词汇,在英语里是不存在与之精确匹配的equivalent(对等词汇)。

同时也应该看到,以上所总结的语用失误的两大类别之间并非存在着严格的区分,由于交际双方的语境不同,其对对方话语的理解以及本身的话语意图也可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某一处翻译事物的特例,从一个角度来看,属于语用语言失误,而换个角度则变成了社交语用失误。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一部分翻译者有时会采取注释的方式将原文文化习惯提交给读者,但是这种翻译模式常常在读者眼中显得十分累赘而多余,对读者来讲,加重了阅读的不畅,也使阅读丧失了趣味。假如在小说、散文的翻译中也采取这样的方法,则更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此多数翻译家唾弃这样的做法。假如不选择这种“加注释”的翻译方法,翻译者就必须细细斟酌原文的话语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译文读者角度出发,采用的表达方式要尽量符合目的语习惯,在对目的语文化理解和认识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语用失误。这就要求翻译者深刻了解目的语文化

在一些广告的翻译中,由于跨文化而导致的语用失误例子有不少:。

如,一种减肥产品“轻身减肥片”曾被译作“Obesity—reducing Tablets”,这个品牌在国外的销售遭受的失败,因为它的名称直接指向“发胖”,没有消费者愿意将自己称之为“肥胖”。当产品名称修改为"Slimming Pills"(减肥丸)后,销量一路猛增。

再比如,“索牌”塑料绳的翻译,假如翻译成"Suo"或者"Rope"则无法表达出绳索的坚韧和优质,因此,应该翻译为"Solid",以突出其坚牢的特性。

比较典型的例子还有“小白象”牌童鞋,小白象在中国儿童的心目中十分可爱,能给人带来欢乐与幸运,因此这个品牌的名称是成功的,但是最初翻译成英语时,却是“white?elephant”,市场效果欠佳,因为“白象”在欧美文化中指的是没用的、昂贵的物品。没有人愿意购买这样的物品。因此后来将其翻译为"Pet?Elephant",产品才广受欢迎。

再举例:。

All we could be doing with the loss would be“ locking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had been stolen.”。

本句中,locking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had been stolen指的是“来不及了,一切都已经晚了,赶不上了。”所以可以看出原文中的埋怨或抱怨色彩。但是有些人看到“horse had been stolen.”就很容易想起中国的著名成语“亡羊补牢”,这样就会对原文的含义造成扭曲。因为“亡羊补牢”指的是在遭受不测之后尽量挽回和补救,因此显然和原文的意义并不一致。这个例子属于语用语言失误

下一个例子来自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假如按照以下的翻译:“what we should do is to forbid the empty talk and to throw the long smelly foot—bindings of the slattern into the dustbin.”。

翻译中,直译了“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布”(the long smelly foot—bindings of the slattern)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读者是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的。

可以看出,对于斜体字部分,朱生豪老师是逐句的翻译的,可是结合《威尼斯商人》的内容和语境来看,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因为经历了太久的分别,即使父亲很聪明,也难以识别自己的女儿了”。所以朱老师所做的翻译在逻辑上和语境上都不是很适合的。没有对两种语言当中的谚语的含义充分理解,由于跨文化的原因而造成误译。

3.跨文化翻译的策略选择。

跨文化翻译应以归化为辅,异化为主。跨文化翻译中,宗旨是准确地传递异域文化,因此异化翻译策略是首先考虑的策略。翻译者在面对跨文化原文时,常常有着两难的选择:若忠实于原文,倾向于原文文化背景,则译文不够通顺,降低了可读性;若向读者靠拢,倾向于译语文化,虽然增强了可读性,却丢失了文化元素,背离了作者原文的意图。举例来讲:。

原文为:刘姥姥道:“这则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下面是两段译文:。

译文1来自杨宪益,戴乃迭老师:“Dont be so sure,”said Granny liu.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译文2来自Hawks:译文2:“I would t say that,”said Grannies liu.“man proposes,God disposes.It s up to us to think of something.We must leave it to the good lord to decide whether He will help us or not.Who knows,He might give us the opportunity we are looking for.”。

对比一下即可知道:杨宪益,戴乃迭老师在译文1中,使用了英语谚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并将其中的GOD换为Heaven,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反映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的思想观念。而译文2中,在英语谚语中直接使用了为佳改动的英语谚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读者会错误地认为刘姥姥不受道教的影响,是一个基督教徒。

若想使译文能够最大程度地传递异国文化元素,译文应该兼具原语文化的可接受性与语言表达的可接受性,在情感上、精神上满足读者的期待。从翻译者的视角,对译文中原语文化特色的彰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在语言方面译文的可接受性,另一个则是在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而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各具特性,这就决定了翻译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译文应该为读者呈现出异域文化信息,使异国情调与文化的差异性能够被读者充分感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发其艺术感受。

4.结语。

翻译者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产生了复杂的跨文化语用失误问题。这就给了译者一个更高的努力方向,即尽可能地传递原文的完整信息,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审美情况与接受能力,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文保持尽可能的一致性,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陈雅婷.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语用失误语用等值[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8,(8):12。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3。

[3]何兆熊.英语一日一成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210。

作者简介:蔡立颖(1978—),女,回,辽宁北镇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教学法研究。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