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二语习得策略研究综述

摘 要:文章客观地阐述了近30年来国外研究者对第二语学习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第二语习得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国内二语习得策略研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兴趣逐步转向了对学习者学习策略及影响二语习得过程的诸多因素。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研究重点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即从研究怎样教到研究怎样学 ,从研究教师到研究学生。特别是学生运用何种学习策略习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一大焦点。 二、国外第二语习得策略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始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的是美国学者Rubin、拿大的Naiman等人。当他们总结和研究学习策略的文章发表后,第二语学习策略研究逐步成为了应用语言研究的热点。   美国学者Rubin(1971)受 Aaron Carton(1966,1971)对于外语学习者在推测策略使用中的个体差异研究的启发而开始研究“善学语言者”的认知学习行为、策略。Rubin把学习者策略系统归为三类:(learne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earner social strategies,learner cognitive strategies)。后来她又重新归纳为两类:直接促进学习策略和间接促进学习策略(1981)。这种二分法被后来的美国学者Rebecca L. Oxford所采用。其后,加拿大学者Stern(1975)总结了可以区分“善学语言者”的十种策略(Planning Strategy, Active Strategy, Emphatic Strategy, Formal Strategy, Experimental Strategy, Semantic Strategy,Practice Strategy, Communicational Strategy, Monitoring Strategy, Internalization Strategy)( Naiman 1978)。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1987年,美国学者Anta Wenden和Joan Rubin主编的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一书收录的12篇论文可以算是对这一研究领域在当时所取得的成果的一个小结。其中,Wenden(1982, 1986)对元认知策略(Metacogonitive Strategies)的描述和定义使后来研究者认识到元认知策略二语习得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元认知策略是一个伴随认知活动的更高级而且相对独立的策略系统,元认知策略的功能是对认知活动及行为进行计划(Planning)、监控(Monitoring)和评价(Evaluating)。   进入90年代,二语习得策略研究逐渐进入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是由O’Melley,Chamot (1987,1990)和Rebecca L. Oxford (1990)三位美国女学者做出的。Rebecca L. Oxford 对前人研究中所观察到的所有微观策略、技巧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她于1990年出版的专著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一书中提出了后来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同和采用的二语学习策略分类体系————SILL(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这一分类体系集众家所长,层次分明,类属清楚,更加全面系统。它把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技巧(Memory, Cognitive, Compensation)与支持、调控认知过程的行为活动(Metacognitive, Affective, Social)相区分,总共包括64种微观策略技巧. SILL现已成为二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标准工具。

代写论文    O’Malley和Chamot(1987,1990)的研究别具特色,她们避免了前人二语学习策略研究缺乏科学理论依据的弊端,把Anderson的认知心理学理论———ACT(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理论(1980,1983)和Mclaughlin 的认知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1993)理论作为二语学习策略系统的理论基础。O’Malley和Chamot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技能习得过程,语言习得技巧和策略认知阶段到联系阶段,在认知活动中经过无数次的使用进入自动阶段。即起初的控制性信息处理方式逐渐变成无意识的自动化信息处理(Autonomous Processing)。这一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二语习得策略系统视为一个在使用中不断发展的由“自为”到“无为”的动态系统。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注重静态地考察学习者对各种学习策略技巧的使用频率及效果,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者策略系统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   90年代后期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上文提到的 Rubin, O’Malley, Chamot,Oxford和Cohen等人继续在这一领域研究并丰富完善各自的理论,而且又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如Oxford(1996)开始关注不同国家、民族的学习者策略使用倾向受到文化定势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研究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二语学习策略使用行为,他们把研究方向聚焦在某一特定的语言学习技能领域(听、说、读、写及词汇习得)的策略研究,更注重定性的个案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统计研究方法,又有了新的发现。O’Malley等人(1990)发现,有效的学习者能意识到他们使用策略以及使用的原因,能选择并有机地结合那些适合语言学习要求的学习策略。Ellis(1994)提出了成功语言学习者的五个特点:(1)关注语言形式,对新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比较敏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2)关注语言的意义,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并设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3)积极参加一切对语言学习有益的活动并且创造机会进行语言学习;(4)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较高的意识状态,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调控;(5)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不是给予同等的注意,而是恰当、灵活的使用策略,根据需要适时地调整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关注。 论文代写 三.结语   第二语学习策略研究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理论对二语/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突破口。但英语学习策略领域内还有许多全世界外语学习策略专家和学者都没有得到满意答案的问题。例如(1)学习策略有效性的问题:是否所有的学习策略都对英语学习有帮助?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策略在孤立地起作用,还是一组策略在起作用?认知策略的有效性是否必须以元认知策略使用为前提?(2)学习策略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关系问题:学习者学习风格、年龄、水平是否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3)策略训练与语言教学关系的问题:如何进行策略训练?如何将策略训练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4)策略语言环境关系问题:策略使用在第二语学习环境中和在外语环境中 毕业论文。

2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