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高职院校跨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外国游客数量的增加和中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构建跨文化教育体系。通过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课程体系、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5个方面,协同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立体化的跨文化教育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地方旅游行业发展服务。

引言。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体验。旅游作为陶冶情操、开阔眼界、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里,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独特的东方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2016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达4.69万亿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为1 200亿美元,入境外国游客人数达3 148万人次。旅游不仅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繁荣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促进世界文化交融、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理解包容也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旅游服务质量关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旅游活动中来自不同地域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旅游高职院校旅游产业提供了大量一线工作人员,更需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对接行业需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专门人才。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旅游行业现状,探索构建旅游职业院校跨文化教育体系,旨在提高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一、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旅游活动出现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旅游。张凌云回顾了当前国际旅游学界30种有代表性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旅游内涵认识的演化过程。其中,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认为,旅游是一种包括旅行或远离定居地的,以消遣、休息、丰富经历和文化教养为目的的休闲活动,该定义从一定层面揭示了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的内涵随着旅游活动范围的拓展和方式内容的多样不断得以扩延,但旅游活动的本质还是为了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有句古话: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旅游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往往造成游客和东道主的互动困难,影响相互知觉甚至造成误解。为增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提高沟通成效,除了游客和东道主被动或主动感知与适应外,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从业人员也可以成为两者沟通的桥梁,促使旅游活动顺利开展。此外,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服务质量对旅游产业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微观上会影响旅游服务质量,宏观上会影响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为应对日益增多的外国游客,急需一支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队伍,协调旅游活动中的矛盾冲突,建立旅游舒适感,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职业教育从以往的外延扩张转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各地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以谋求社会认可、行业需要、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模要适应行業发展需求。因此,旅游高职院校在把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同时,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旅游产业和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现代旅游业中不同文化彼此融合,跨文化交往是必然趋势。旅游高职院校开展跨文化教育,既是响应旅游行业发展的召唤,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之举。一方面,开展跨文化教育可以加深师生对旅游行业的了解,通过对旅游内涵认识的深入和旅游跨文化特征的把握,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体系,打造国际化校园氛围,提高师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深层次的人才支撑,更为学校提升办学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跨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高职旅游人才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清晰界定,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职教育研究的深入,旅游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应适时调整,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体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操守的旅游人才为目标,统筹开展育人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促进其生理、心理和文化知识的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旅游文化知识的教学,也要强化能力素质的培养,将跨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框架,确立高职旅游人才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质量和规格,培养一批服务地方旅游业的高适应性职业化专门人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三方面着手,开设相应的课程,采取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以包容、开放和尊重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具备一定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为今后工作中发挥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打下基础。

(二)加强跨文化教育制度建设。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跨文化交际教育不能囿于专业设置,无论是以专业课或通识课、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都应为全院学生提供学习的途径和机会。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跨文化教育平台,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开设适合教学需要和满足学生需求的跨文化相关课程,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用多种方式参与到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中;另一方面,跨文化教育不能流于形式,除了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学分,还需提高课程内容的文化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主动性,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可与国外院校开展海外游学、短期文化交流活动或学生交换学习项目,鼓励学生主动接受跨专业、跨地域、跨时段的旅游职业教育。对于学习时间有一定跨度并涉及课程成绩学分的,在项目实施中须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制订成绩和学分对接的管理办法,以保障学生在参加国际合作项目期间学业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外出学习前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合理的课程学习计划和学分对接办法,明确外出学习课程和校内对接课程的对接标准,规范学生成绩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教学行为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因此,提升教师跨文化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旅游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多渠道参与进修和培训,以提高自身跨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为提高进修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规范管理工作,学校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进修的管理办法,建立相关的督促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为教师进修、培训,乃至企业挂职锻炼提供支持和保障,在教师团队中形成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

(三)打造胜任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跨文化教育离不开一支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旅游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四个路径进行。

第一,出台政策鼓励和资助教师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赴国外进修培训,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学习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教师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可切身体验异国文化,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创造性地寻找解决方法。通过具体的跨文化实践,增强教师的文化差异敏感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今后教学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寻找克服文化差异和处理文化冲突的方法,提高跨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二,不拘一格引进人才,聘用一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既可以聘用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专业教师,还可以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行业教师,以及有异国文化背景的外籍教师,营造跨文化教育氛围,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其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亦有差别,彼此间相互碰撞和融合,可以推动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和进步,促进教师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在教学工作中还可以开展各类观摩和教研活动,增进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第三,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有利于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了解学校人才培养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间的差异,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在行业中的挂职锻炼,可减小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技能证书与实操能力的差距,通过与外国游客的交流和接触,提高教师跨文化敏感性和交际能力,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能有的放矢地讲授知识。

第四,定期举办各类跨文化知识讲座和教学研讨活动,邀请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跨文化交际经验的行业专家和跨文化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仅可以拓宽师生的视野,提高學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还可通过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提升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跨文化素养。

(四)优化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跨文化交际学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我国到80年代中叶,北京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等几个学校,才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以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为首的不同学科领域,开始逐步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涉及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且跨文化交际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表现在工作中具体问题的处理和行为表现,仅依靠外语课是无法满足跨文化教育要求的,因此,跨文化交际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让学生接受系统和规范的跨文化教育,并协同其他课程共同达到育人的目的。目前,国内跨文化方面的教材主要涉及基础性的知识,另外还有部分专门针对语言、商务、管理等方向,但几乎没有面向旅游且融合职业教育跨文化交际的教材,因此,旅游高职院校可以邀请旅游行业资深专家和学校教师团队,共同编写适合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校本教材。编写跨文化交际校本教材具有3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校本教材结合了旅游行业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和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第二,校本教材在编写工作中,可以和地方旅游发展委员会加强沟通,根据当地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主要客源国的知识介绍有所侧重,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旅游跨文化交际校本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其他课程协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此,跨文化教育还要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通过课程之间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灌输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的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的延伸,如第二外语、各国概况等;有的课程跨文化交际课创设实践场景,如导游业务、旅游策划等。通过不同的课堂、老师和情景,构建一个多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跨文化教育

(五)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旅游高职院校开展跨文化教育,可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和旅游行业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让职业教育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出国门。对外合作与交流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的有效手段。旅游高职院校通过与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与教材、安排学生实习与就业,促进学校和企业双赢。在培养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其良好的教学条件,企业可以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二是推进校际合作。旅游职业院校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培训、学生交换学习、学生海外实习等项目。校际合作要注重双方互动,师生既要走出去,对方的师生也要走进来,两者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侧重有所不同。走出国门的学生更多的是主动或被动地去感受和适应海外生活,强调的是亲身体验和具体的跨文化实践;而当外国师生走进校园,学生是以东道主的身份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传统、在学习生活中提供帮助、克服中外文化差异,跨文化实践更具有人文气息和服务导向。

三是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旅游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师资和教材,对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大有裨益。从学校层面来看,外方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为中方院校所用,其管理理念和办学模式能为我国院校提供借鉴,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从教师层面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合创新的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扩大视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还能在与外教沟通中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学生层面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在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专业知识、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旅游业呈现新的面貌,有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来”,也有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进行旅游投资。时代的发展和旅游业的进步,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专门人才,将在未来国际旅游合作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方旅游服务行业输送大量人才的重任,应与行业紧密联系,主动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灌输跨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地方旅游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