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复杂性的精神”重写战争题材成长小说

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获得了多样性发展的机缘。特别是,少年成长小说,作为其重要一旅,更是摇曳多姿,成就突出。乡村叙事、都市叙事、幻想叙事、幽默叙事叙述方式的变化,使得成长小说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训导主义的叙事模式。然而,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在探索新的叙事方式的同时,也承继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史的叙事流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品成所致力于的“红色叙事”,即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张品成自代表作《赤色小子》出发,经由《永远的哨兵》《北斗当空》《出征在即》《腊月之城》《指间的太阳》《红药》等一系列作品,确立了“红色系列”的战争题材成长小说。“红色情结”,作为张品成个人生命隐秘的精神密码,不仅供给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精神血脉,而且内化为他成长小说中一系列“红色少年”的特殊气质:纯真、顽强、机智、勇敢、忠诚、顽皮、矛盾等。然而,就在张品成以这些令人瞩目的“红色系列”的战争题材成长小说收获了文学界、评论界、读者的诸多赞誉之时,他却另辟新路。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觉醒》告别了以往熟稔的“红色题材”“红色少年”“红色根据地”“红色叙事”。《觉醒》虽然依然选取“战争题材”,依然属于成长小说,但小说的场景已经从“赣南”转换到“南京”;成人形象已经由“红军”转换为“国军”;少年主人公由“红军后代”转换为“国军后代”;主要情节也由红军“反围剿”转变为各式民间人物“反屠杀”。这一系列变化,对于张品成而言,无疑意味着一种空前的冒险或挑战。姑且不说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作为一段惨烈的历史伤痛性记忆已被多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单说张品成的《觉醒》如何以个人记忆重新叙述这段历史记忆就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难题。如果说张品成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花费五年时间,几乎走遍了整个赣南,由此使得他的个人记忆红色革命的历史记忆相互渗透、深切交融,那么,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则很难再投入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深切的情感体验,由此他的个人记忆与这个事件的历史记忆如何互相交融?除此之外,《觉醒》如何以少年视角节制地叙述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性,却又让这一历史事件有效地参与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觉醒》如何将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自然、有机地组合为浑然一体的小说叙述世界?《觉醒》如何既忠实于那段历史记忆,同时也忠实于小说艺术的法则?《觉醒》如何以小说的形式进入一个民族的历史伤痛之中,同时也回应当下中国人的民族立场、历史观念?等等问题,对于张品成的《觉醒》来说,都无法回避。当然,对于张品成来说,或许,最过瘾的事情大概就是在小说世界中挑战自我,经历冒险。可即便如此,冒险的指数和挑战的难度,都不可低估。不过,当张品成祛除了个人对“红色系列”中的情感强度和价值认同之时,或许,意味着另一种探索的开始。他可以由此不动声色地调动和掌控战争题材成长小说的某种感染力:战争题材成长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其“复杂性的精神”探索。至少,阅读《觉醒》,让我不禁想起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说的一句话:“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与“红色系列”又是一脉相承。

在我看来,《觉醒》对于少年与成人的叙述显然不仅关乎少年或成人在战争灾变中的命运,更内含了作家对于历史处境与人性复杂性之关系的理性反思。这个关系,在以往的革命历史叙述那里,曾经被处理为一种英雄个人对历史处境的崇高化超越,而在新历史主义那里,则很可能被视为对逾越生命尊严和民族尊严充满宽宥的颠覆性理解。张品成对个人在历史中的困境和选择想必有自己的独到心得,小说觉醒》故此没有对人性在历史中的困境作出简单化的理解以重复以往的写作模式,或进行商业化的操演来取悦读者,相反,他以一种相当内敛的理性笔触写出了自己对人性、对历史的感受、思考和困惑。此外,需要补充的是,《觉醒》在艺术品质方面也有突破。小说虽然一如既往地如张品成的其他长篇小说一样,具有写实主义的简洁和骨力,且深受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阿尔卡季.盖达尔的影响:擅长选取战争为背景,选取少年儿童为主人公,从侧面描写战争,情节安排出奇制胜,叙述基调昂扬向上。小说也重点渲染了“扎风筝”“放风筝”的细节,隐喻了人物由屈辱到“觉醒”的精神变化。特别是,小说反复描写“使用人”的身份带给人物的精神折磨,也是一种颇费思量的现代主义层面的灵魂拷问。

觉醒》无论对于张品小说创作来说,还是对于战争题材成长小说而言,都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突破之作。因为它对战争题材成长小说的“复杂性的精神”探索,既超越于以往的观念化写作,也对抗了时下流行的各式商业化写作。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