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资源激发探究兴趣亲身实践体验

生态农业”是高中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层层设计大标题、小标题,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在老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学习、解答问题。在这種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都能很快地完成教与学任务,但他们的兴趣不高、探究意识不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经过分析,我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设计没有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班级有一半学生来自城市,对农业生产很陌生;另一半学生虽来自农村,但大部分地区单一的种植业结构也让他们对生态农业感到很抽象。其实,阜阳市的生态农业园、颍上八里河、小张庄等地的生态农业在全省、全国都很有名,学生也大都到这些地方游玩过,为何不通过乡土案例讲解课本,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去理解、领悟地理知识呢?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案例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

第二,教学设计没能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使学生缺乏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识或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服务家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充分认识到地理学习的意义或价值,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核心教法:体验、探究实践

课型结构:板块式。

第一板块 立足教材,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梳理课本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课前准备,设计表格,让学生课本中分散的知识,通过阅读、交流、对比、分析,进行归纳,找出生态农业的共同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差异性(区位不同,形式不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书本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板块 置换乡土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地理,激发探究欲望。

置换乡土案例是以课本原有的案例及体系为基础将其替换为乡土案例,总体跟原案例的体系保持一致,保证原汁原味的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材中的案例就在身边,在不影响教材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把师生多方收集来的颍上八里生态农业视频材料、新闻报道及图片根据教材体系进行编排,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优美的音乐、亲切熟悉的画面中去发现颍上八里生态农业的魅力、内涵,从地理角度去发现八里河的生态农业课本案例的异同点。

这种不同寻常的乡土案例教学学生感到很温馨。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争先恐后地说了、写了、问了很多似熟悉又不熟悉的问题。下面是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疑思、探思的一些代表性问题。

1.颍上八里河原来为什么是一个洪水肆虐之地?

2.1991年八里河大水以后,当地人们是怎样大灾促大变、奋发建家园的?

3.八里河人民如何利用区域优势,开发水上旅游?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哪些综合效益?

4.八里河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绿色农产品、柳编手工艺产品主要销往哪些地区?

5.八里河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有哪些?

6.八里河地区是怎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7.八里河的生态农业模式与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有何异同点?

……。

总之,通过乡土案例情境问题设置,把学生熟悉的地理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亲切、有趣、平易之事中发现疑问。在疑思、探思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生态农业原理及发展这种农业的缘由的认识,还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从而激发热爱家乡、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