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探讨

[摘 要]我国 农村 金融 组织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组织不全;支农有限,资金外流严重;服务落后,效率低下:民间借贷受到管制;农业保险“缺位”。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农村 经济 的 发展 。为此,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组织;民间金融;农业保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中国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迄今为止,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仍然滞后,成为整个农村改革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中国编辑。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进程及成果      自1979年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9-199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改革措施有四项:一是1979年恢复中自农业银行;二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也重新恢复了名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地位,接受中国农业银行的管理;三是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成立了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四是允许贷款、债券、股票等多种融资方式并存。第二个阶段:1994-1996年。在第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一改革措施有三项:一是1994年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政策性银行职能;二是加快了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三是农村信用社脱离农业银行管理,业务管理由县联社负责,监督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第三个阶段:1997—2002年。在强调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开始受到重视。主要措施有三项:一是开始在农业银行中推行贷款责任制;二是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三是打击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对民间金融行为进行抑制,撤消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第四个阶段:2003年-现在。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措施有四项:一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体制、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及推广;二是邮政储蓄资金政策调整及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放开利率,鼓励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四是探索建立由 自然 人或 企业 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经过四个阶段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功能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形成了包含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见表1)。这一农村金融体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共有农村金融机构法人32891个,机构(网点)达86409个,从业人员129万多,吸收存款约66735亿元,发放贷款约52057亿元,盈利128亿元。尽管农业银行发放的农业类贷款仅有4636.10亿元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但是这些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结算、汇兑、信用卡、担保等金融业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20多年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不全,信用社形成垄断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表面上已经形成了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三足鼎立”的局面,实际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垄断。农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中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在许多乡镇及以下地区很少有分支机构,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国有银行主体缺失。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粮食收购企业及粮食生产龙头企业贷款贷款对象不是农户而是特殊企业群。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家数很少,且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造而成,加之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几乎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 作文 /zuowen/      (二)农村金融组织支农有限,资金外流严重   农村金融组织支农有限、资金外流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行对农村的信贷供给逐年降低。农业银行重建的初衷是服务农业经营机构和乡镇企业,1996年以前,60%的信贷资金用于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1996年分离了政策性业务,与信用社脱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结构也不断调整,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农业贷款从1999年的9127亿元降低到2004年的4636亿元,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从1999年的58.69%降低到2004年的18.04%。   2.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有减无增。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资金运用绝大部分集中于粮棉油流通领域,即所谓的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自1998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政策性贷款一直在7000亿元左右徘徊,2001年达到最高点7432.13亿元,2003年降到6901.90亿元,2004年虽有所提高,但也只有7189.83亿元。   3.邮政储蓄转出大量农村资金。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在农村领域的战线以后,农村金融资源已主要向邮政储蓄集中,邮政储蓄机构成为农村信贷资金的“漏斗”。邮政储蓄规模发展较快,年增额从1998年的61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801亿元,2004年底余额已达10787亿元(见表2),其中乡镇及其所辖地区农村储蓄占全部邮政储蓄的34.11%。邮政储蓄不发放贷款,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了农村。2003年底,中央政府调低了新增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的利率,并试图建立起一种有效衔接邮政储蓄资金与农村信贷资金之间的关系。经过几年努力,邮政储蓄银行终于挂牌成立,发放小额质押贷款也开始试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只存不贷”问题,但邮储资金外流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作文 /zuowen/   4.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虽然经过了多次体制性重组,但是一直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不过,许多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案例研究表明,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度城市化地区,还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农业大省,农村信用社都表现出“非农化”或“城市化”特征。自2000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的农业贷款仅占其贷款总额的40%左右。同时,农村信用社每年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引起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出农村。到2004年资金外流高达5251亿元,2005年虽有所下降,但三季度末仍高达3592亿元(见表3)。         (三)农村金融组织服务落后,效率低下   农村金融服务严重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农村金融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很少有丰富多彩的 现代 银行业务。二是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还不能实现 电子 信息化办公,银联卡还不能在多数农村乡镇上使用,资金结算难以实现“一汇通”,有的信用社至今仍未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甚至没有实现通存通兑。三是金融创新能力差。农村信用社除开通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伴随着支农有限、服务落后,农村金融效率必然低下,农业银行面临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问题,持续经营能力受到限制。农业发展银行则由于政策性贷款的影响,贷款损失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差,严重束缚其政策性功能的发挥。我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 历史 包袱沉重、信贷质量差等问题。两年来信用社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这一部分的盈利是来自贷款利率的提高,也是减免税以及中央银行票据置换政策作用的结果,并且目前仍然存在大量难以化解的风险。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