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课文反思] 小马过河课文

小马过河》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马过河课文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小马过河课文反思篇1

教学中我尽量创设和谐的氛围,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如: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课后的思考题:过河后的小马从磨坊回来,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回答,有的说:小马从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妈妈小马把面放下来,小马低着头很不开心,妈妈摸摸小马的头亲切的问:孩子,你怎么了?小马抬起头委屈地说:妈妈,我太笨了,面对一条小河的问题还要回来问妈妈,这样既耽误时间,又费很大的力气。妈妈听了小马的话后,说:孩子,妈妈觉得你今天长大了,很了不起呀!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妈妈相信你今后一定是个坚强的孩子。小马听了妈妈的安慰后,觉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说:妈妈,从今天这件事中,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听别人说,只有自己亲自做过了,才会明白。老马高兴地点头称赞:好孩子,经一堑,长一智,你的收获可真大呀!小马又赶快说:妈妈,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让我去做吧,让我多体会成功的快乐吧!这时,我班的另一位同学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绪了,索性站起来说:老师,再来听听我的故事吧。小马驮着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面磨好了。妈妈称赞说:你真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马这时又忍不住对妈妈说:妈妈,今天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才会找到正确的答案。老马亲了亲自己的孩子,点点头。这位同学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乐的小马。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错。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同学们也热情地鼓起掌来。

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是无止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幻想,但是有了课件,我们可以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创新的王国,自由地翱翔。

小马过河课文反思篇2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马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在学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五关:生字关、朗读关、辨析关、夸奖关、联系实际关。第一次在自己班里上的时候挺顺的,我就挺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得意。后来由于要开课,我就拿着这个教案到三(1)班去上。

上到辨析关时,我出示了老牛松鼠小马的图片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老牛松鼠的话说的对不对。我没想到全班都说对,这样一来,我的计划全打乱了。忙乱之中,我只能自己说出结果:他们的话对自己来说是对的,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课后,我静下心来,发现我安排的五关中,这一关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而我为了赶时间,匆匆过去,这实在是一堂失败的课。其实,当时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的答案是老牛松鼠说的话是对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就会想到老牛松鼠的话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虽然只是一个环节,可是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

通过这堂课,我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能力。

小马过河课文反思篇3

本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了,课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有如下几点感触:

1.营造童话意境 激发学习欲望。

课一开始我简单的给学生讲述小马接受任务去磨房,途中遇河,松鼠老牛的话让它不敢过河,只好回家问妈妈的故事。在随后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小马过河 这个故事展开教学,从小马练本领、小马接受任务遇到大河、小马想方法过河、到欢庆过河都是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的,使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参与学习过程,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

2.巧设学习障碍 练就生活本领。

平淡无奇固然可使学生学的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本课根据幼儿特点,巧妙设置了学习的障碍,使学生在新需要与旧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从而更好地学习。因此,在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这个问题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他们会利用以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去实践,甚至会将问题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这样将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练就生活的本领。

3.不足之处是:我还是缺乏幼儿教学经验,课堂应变能力不足,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们取经。

看了《小马过河课文反思的人还看了:

1.《我想》课文教学反思

2.《一个苹果》课文反思总结。

3.语文学习的总结与反思

4.小学课文《画》教学反思

5.关于反思散文。

6.关于课文梅花魂的教学反思

7.小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范文。

8.小学语文反思随笔。

9.教师教学反思范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