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认知冲突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新情境之间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成为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运用认知冲突强化新旧知识、情境间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方法即认知冲突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从创设情景、解析问题、重构认知结构三方面运用认知冲突法。在运用认知冲突法时,要注重与其他方法的结合,注重与教学目标实现的结合,以及与调查、积累和集体备课等活动的结合。

[关键词]认知冲突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4—0105—03。

[作者简介]付秀荣,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62)。

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成长环境的较大变化使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体现出新的认知特点。针对大学生知识面广、获得信息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一直备受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重视,如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专题式、原著法等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这些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主动性和互动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还应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将认知冲突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主要方法,并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考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一、认知冲突法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效用。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新情境之间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较早关注认知冲突的学者主要有费斯汀格和皮亚杰等。费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无法与薪情况、新信息相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皮亚杰认为,解决认知冲突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调节,“所谓调节是指客体作用于主体因而主体使他的行为与客体适应(或配合)的那种方式”。即认识主体在遇到新的情境、问题时,为了保持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平衡,通过“同化”与“顺应”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同化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并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他认为,人的认识总是通过“同化”与“顺应”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发展,只有通过调节不断解决认知冲突,以保持主体与客体的某种相对稳定或平衡的状态,才能促使人的认知活动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认知冲突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双重的,它既可阻碍主体调整知识结构,拒绝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又可调动主体的求知欲,引发主体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认知冲突可以成为认知的障碍,也可以成为进一步认知的原动力,使认知主体努力寻求新知识、新信息以化解认知中的矛盾与冲突。国外有学者指出:“认知冲突是概念改变过程的起点”。“教学就是要推动学生认识到已有的概念网中自己的信仰、概念、理论与新信息之间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运用认知冲突强化新旧知识和情境间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由思考,这种方法即认知冲突法。

认知冲突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体现为如下三方面:一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原有学习态度。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副科,学好学不好不重要;课程考试易通过,开卷考试一抄就过,闭卷考试一背就灵”。二是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原有认知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老生常谈,与高中时没什么区别”。三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出入太大,学了也不管用”。目前,这些认知冲突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认知冲突的内驱力作用而化解消极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回避的问题。要充分运用认知冲突认知原动力作用,以化解认知冲突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将认知冲突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教学设计消解认知冲突的消极作用、充分呈显和激发认知冲突的积极效用。

认知冲突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如下的积极效用:

第一,有利于形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使教学有吸引力,教学设计很重要,特别是每堂课的导课部分,如果能合理地运用认知冲突法,选择、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案例等,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正如好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在开篇就抓住读者和观众一样,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要开好篇,最好能在开课五分钟内抓住学生运用认知冲突法,强化新旧认识之间的差异,以形成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第二,有利于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教学成效不大,成绩不突出,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违背了这一原则。”拉近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需要策略和方法,认知冲突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如运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观点、看法差异与冲突开展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

第三,有利于激发内需,使学生理论产生兴趣。“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四不’现象,即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行为。”而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需、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则会一定程度地解决“四不”现象。认知冲突法可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由地思考,当学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理论引出,并结合学生认知冲突阐析理论认知冲突法可以激起学生的内需,让学生有学习、思考的愿望,有了解理论运用理论的渴求。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化为自己世界观、方法论的一部分。

二、认知冲突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抽象且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原理”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认知冲突法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认知冲突法具体化为如下三个环节:

1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在“原理”课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突出新旧信息之间的差异,创设认知冲突情境,使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

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教育者要以利用情境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共同内化教育内容。“原理”课要抓住学生,既需要展现理论的魅力,又需要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认知冲突情境。为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在“原理”课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在“导课”部分以及每个问题的引入部分指导学生在新旧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特别要注重突出新旧信息之间的差异。如在“绪论”的开篇部分,我们运用学生对“原理”课学习的学习态度冲突,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主角之一——马克思,以及该门课的主题——马克思主义,让学生谈他们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事实上,学生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多,但一部分同学却以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是老生常谈,人人皆知的问题。通过教师点评、补充介绍(运用陈述与视频资料等),使学生认识到:第一,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并不遥远;第二,学生对该问题的了解尚需深入;第三,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理解很正常,因为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十几种之多,说明我们的理论研究空间还很大。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解、研究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愿望并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此引出“概论”课教学的主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 分析认知冲突,阐析基本原理。

在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认知冲突,寻找产生冲突的原因,自然而然引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如在讲到“概论”课的重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可以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如可以把电视节目《解密》等相关内容引入课堂,也可以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在引发认知冲突后,教师与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探究问题的本质,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阐述基本原理。因此,与学生一道分析认知冲突的过程就是理论阐述的过程,也是理论与问题自然融合的过程。理论与问题的自然融合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习、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以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3 化解认知冲突,重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调节引起和促进原有格局(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新环境,格局的“不断扩展,使得结构愈来愈复杂,最后达成逻辑结构”。化解学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结构重构的过程。如针对“原理”课教学的主线——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学生会提出诸如在资本主义有了新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灵不灵”、“社会主义行不行”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以运用这些认知冲突中的某个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并化解认知冲突。如对于“社会主义行不行”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存在着“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不纯正了”的认知困惑。针对这种困惑,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让学生认识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主义会运用目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诸多手段,但并不等于用了这些手段就不再是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所以,应将辩证法运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之中,说明资本主义有新变化、新发展,但要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化解学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中重构学生认知结构,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应用认知冲突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认知冲突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在运用认知冲突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注意与其他方法,如讲授法、原著法、案例法、问题法、讨论法等的结合使用。认知冲突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是相通的,特别是与案例法、问题法等的关系更为密切。教学案例、问题的提出都要针对某个理论或现实问题,与其相比,认知冲突法更加强调所选案例、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的关联度,强调强化新旧新息与情境间的差别,从而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有吸引力。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应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决定。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认知冲突法的作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认知冲突法与教学目标的结合。“原理”课教学“基本的要求是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要在化解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的过程,也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确立的过程,化解认知冲突要与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所以,设计认知冲突情境、分析认知冲突、化解认知冲突都要围绕教学目的与任务展开。同时,在运用认知冲突法时,要注意认知冲突法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结合,力求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知图景,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第三,认知冲突法与调查、积累和集体备课的结合。为提高教学冲突法的效用,教师应注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调查。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与疑惑等进行调查,有利于教师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充分发挥认知冲突法的作用。二是开展经常性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分享好的问题、案例及认知冲突法的运用经验。三是注重平时的积累。要关注社会生活,特别是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搜集整理并使其与理论建立联系。只有注重积累才能有更好的创造,这一点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同样重要的。

(责任编辑:向欣)。

1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