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演绎·阅读

【摘 要】回顾了笔者20多年来的教学之路。依托一个个课题,笔者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研究。依托全语言教学理论,笔者构建了“RPR”高中英语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全语言的环境中进行“沉浸式”英语学习

【关键词】全语言视角;RPR校本课程;“沉浸式”。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75—03。

【作者简介】李漫,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210008)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一路风风雨雨。从最初的只满足于上好每节课到娴熟地掌握各种教学理念;从潜心参透教材,到研究开发设计课程;从求索英语教学的本真,到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接受教育且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教师,多是从赛课起步,我也不例外。在扬州的一个小县城里,我从县二等奖到一等奖,再到扬州市多媒体赛课一等奖。忘不了,1999年赛课时我已经怀孕6个月,那次赛课的场地分外光滑,我虽然有些心惊胆战,但一遇到可爱的学生,激情澎湃的我早把身体的不便抛到脑后。也忘不了,为了准备一次公开课,寒冬腊月,我还在学校仔细磨课,在教学的海洋里徜徉,我忘却了时间,猛一抬头,已经是深夜,外面更是大雪纷飞。我一路在教学之路上攀登,随着自己的日渐成熟,对英语教学的理解也日益不同。理解愈深入,问题和困惑便越多。

二、课题托起教学研究的翅膀。

正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催生了我一系列的课题研究。2006年南京市首届个人课题启动申报,我主持的“创设情境,在协作交流中习得默会知识”成功立项。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也称“隐性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波兰尼,1958)。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为何有的知识教师一再重复,学生始终未能掌握;为何有的学生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究其根源,是我们在过去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涉及明晰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系统中更深层次的默会知识,导致学生只会识记显性化和程序化的知识

英语教学中,学生投入时间最多的便是阅读,教师也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但许多高中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阅读能力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出国后看不懂报纸、论文,只会做阅读理解。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学只注重精读教学而忽略泛读教学,很多中国学生只注重精读,但精读不太能反映自然阅读过程,而泛读能力才是一个学生最长远的阅读能力。鉴于此,2008~2009年我主持了南京市个人课题“高中英语教学中采取多元化阅读模式进行泛读教学的研究”。该课题探讨了在课堂内外进行多元化阅读模式的泛读教学方式。

三、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研究。

依托一个个课题的研究,我在教学研究之路上愈行愈远。我一面领略新课改之后教学的新气象,另一面却又拘束于统一的课程方案和教学内容,只能带着“镣铐跳舞”。鉴于此,在系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校课程校本化”的号召下。我诞生出设计一套英语校本课程体系的念头,以弥补当前英语教学资源、教学途径、教学评价的不足。

1.源头自有活水来。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切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语言运用。于是,2008年我和几位同事开设了《欧美电影鉴赏和评析》校本课程,研究利用影视欣赏课程,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2011年我主持了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全语言视角下‘RPR’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该课题研究中,我首度提出了“RPR”即“吟诵演绎阅读”的概念。

2.漫漫求索路。

“RPR”校本课程是构建在全语言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的。全语言教学理论主张语言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语言能力应该在真实、自然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和发展,主张在交际中学习交际。依据此理论基础,我们以“英语俱乐部”为龙头,以“吟诵”“演绎”和“阅读”三种途径为经线,“英语合唱节”“英语戏剧节”两大活动为纬线。在英语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实施中,形成了“RPR”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在长达5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首先制定了“全语言视角下‘RPR’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该课程方案获江苏省二等奖),构建了适合我校学情的校本课程目标和框架。坚持做到了:有时间、有计划、有设计、有评价、重体验、得实惠、受欢迎。

(2)该课程采取师生双翼,让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一只翅膀是以骨干教师组成的“全语言视角下‘RPR’高中英语校本课程课题组。另一只翅膀是以高二(7)班尹航同学为领头人的“英语俱乐部”。该俱乐部实行双向管理,由课题组成员任指导教师,由于每位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兴趣也不尽相同。我们在校总俱乐部的领导下,又组建各种不同的微型俱乐部。爱好体育运动的男生创建了“Sports”俱乐部,音乐发烧友开创了“Music”俱乐部,沉醉于书海的学生筹办了“Books”俱乐部等。学生自己拟定章程、活动时间及内容,定期开展活动。有了俱乐部这个实体,就可组织学生举行各种英语竞技活动。这种活动的评价方式有别于平时以学习成果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更能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真正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3.在吟诵中激发兴趣,在演绎中升华情感,在阅读中感悟意蕴。

在长达5年的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构建了高中英语“RPR”校本课程体系。我主持开发的“吟诵演绎阅读校本课程获2015年度南京市精品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RPR”是Recite(吟诵),Perform(演绎),Read(阅读)的简称,实则是把吟诵演绎阅读三种途径进行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沉浸式”课程体系。吟诵:让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吟诵英语诗歌,学唱英语歌曲,举办英语合唱节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演绎:在高中起始阶段,把英语影视和戏剧引入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开设电影赏析课,鼓励学生选取课内外的经典素材改编成英语戏剧,举办英语戏剧节。在高中阶段强化“体悟”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经典英语作品的意蕴。个性化的“体悟”阅读后,让学生撰写书评和梗概;阅读英语报刊,学会撰写时事新闻。通过“RPR”课程英语教学提供一个仿真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行体悟浸润式学习;通过戏剧表演,电影片段等的演绎提高学生听说英语的运用能力;通过英语报刊和经典小说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让学生在相互诠释,相互赏析,互相评价中达成英语学习的多维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长达5年的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共开发了情境活动课程、文化探究课程、拓展阅读课程语言实践课程这四大类课程。情境活动课程包含“英文歌曲赏析”“英文歌词欣赏”“英语影视通”“英语电影配音”这四门具体课程。这些课程通过音乐和原声电影的方式打破文化的藩篱,通过对英语歌曲和电影的欣赏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文化探究课程包含“校园标示”“英语词汇与英语文化”“英语词块学习”三门具体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探索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如何通过词块习得理论来学习英语。最终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学会尊重他国文化,提高文化修养。拓展阅读课程包含“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戏剧之美”“英语美文赏析”“英语经典演讲”“英语网络新闻”五门具体课程。“英语报刊阅读”让学生了解英文报刊的结构,能阅读英文报刊,并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英语戏剧之美”“英语美文赏析”“英语经典演讲”旨在通过选择一些语言地道、艺术性强的英语经典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名著片段、名人演讲、诗歌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英语网络新闻”则可以让学生英语随时获取最新的时事新闻。语言实践课程包括“英语角”“校园广播”“英语小报”和“社交活动”四门具体课程。除了学校里的活动,我们没有忽略生活这部“无字之书”。南京有很多著名的风景区,这些景点都配置了英语文字介绍,还有各种宣传的旅游手册,这都是鲜活的英语教材,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英语。在学生游玩的过程中还可以向外国游客介绍并交流体会,这样便能真正做到真实的英语交际。

在长达5年的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设计出了适合高中生学情的英语校本课程,使英语教学有了更为丰富、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资源。专题性的英语读物,使学生英语学习有了更为鲜活的生活体验,使英语课内学习得以延伸拓宽,学生英语的理解与鉴赏也就得以延续。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效地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使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四、莫忘初心,回归教学的本真。

最近,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此次公布的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归根究底,所有的教学最终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英语是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课程,我们要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认真进行教学实践。一方面让学生英语情境中习得语言,在文化探究中赏析语言,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另一方面更要倡导“全学习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和关注学习者的生命状态,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学习者接受教育且全面发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漫.“RPR”高中英语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基于全语言教学理论[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08).

[2]李漫.高中英语戏剧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实践[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07).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