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52~20153)

一、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北非“阿拉伯之春”对民族国家建构的启示/庄晨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59。

边疆地区治理创新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若干问题思考/韩小兵,喜饶尼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60~65。

边疆民族群体性事件:概念、治理模式与研究展望/杨鹍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9。

长阳土家族识别叙事中的政府认同研究/谭必友,胡云,冯宁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 —46~52。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青海模式/王延中//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86~92。

滇川藏毗连藏区多民族族际共生关系的演变及其调适:一个演化博弈的视角/李灿松,景鹏,周智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7~54。

法国科西嘉民族主义问题的发展过程/王助//世界民族—2015,⑴—23~30。

泛北部湾地区的民族问题及对策分析/廖杨,蒙丽//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14。

后民权时代的美国族群关系:经验与反思/王晴锋//世界民族—2015,⑴—14~22。

互动中的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关系研究/陈沛照,向琼//贵州民族研究—2015,⑵—9~15。

两条新思路,十年迥异途:关于民族理论创新思维的一个比较/郭亮//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39~48。

马来西亚国族建构研究/许红艳//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5~22。

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潘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6~20。

民族问题的社会根源:社会分化对西部地区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马忠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9~62。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跨界民族及影响其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吴月刚,孙强//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3~18。

社会宏观因素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关系中的内隐偏见影响研究/张军//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86~95。

试论“天下观”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关联/卢俊达//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25~30。

试论西藏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特点/郎维伟,刘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0~37。

西方“60年代”的转型与中国的“民族”自信/明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7。

宪法爱国主义视阈下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李涵伟//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98~102。

云南跨境民族宗教渗透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构建和谐边疆的视角/罗兆均//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9~64。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演变/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9~34。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治理: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视角/朱军//民族研究—2015,⑴—1~12。

中国:守望相助、维护尊严的多元共同体/纳日碧力戈//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82~85。

中国新疆维汉间内隐信任度研究/徐苗,张莘,李雪婷,方慧珍,杨圣敏,刘嘉//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5~18。

二、 理论综述。

边疆意象的形成与变迁:以主流叙事为中心的探讨/朱金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43~47。

参与式发展理论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基于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王增武//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87~93。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前言/王铭铭//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35~38。

从公众史学解析城市景观保护:具有文化敏感性之叙事方法/李娜著;宋奕译;彭文斌审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8。

当代公共人类学发展的新趋势:公众取向下的多元途径/李家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8~43。

党指导民间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苏联理论与民间文艺研究之一/董晓萍//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52~161。

地域研究:外部认知与主体性强调:以藏羌彝走廊为例/张曦//民族学刊—2015,⑴—9~26。

反思发展主义:基于中国城乡结构转型的分析/赵旭东,朱天谱//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1。

索引。

“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陈占江,包智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再生产/路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8~23。

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户晓辉//民俗研究—2015,⑴—16~30。

妇女/性别研究十大维度:以福建妇女为例/王金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06~115。

妇女与权力/特德?C?卢埃林著;何国强,张婧璞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93~105。

弗里德曼为什么只重视中国宗教的功能而忽略系谱:兼论作为一种福利制度的中国宗教/杜靖//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47~52。

国家的建构过程与国族的整合历程:基于美国的考察/陈建樾//世界民族—2015,⑴—2~13。

《航海者》之后: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工作与库拉的后续研究/梁永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7~34。

近代西方“边疆”概念及其阐释路径:以拉策尔、寇松为例/袁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8~42。

理性行动与自我理论:从微观/宏观问题视角重读科尔曼/庄晨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2~56。

两种情感概念:涂尔干与柏格森的情感理论比较:兼论二者对情感人类学的启示/宋红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12~116。

论历史记忆对民族偏见形成的影响/王浩宇//吉首大学学报—2015,⑴—92~97。

论中国与西方之中国边疆研究/周伟洲//民族研究—2015,⑴—72~82。

论宗教民族志的本土经验/王建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11。

民俗学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民俗学实践“表述”的案例研究/吕微//民俗研究—2015,⑴—31~59。

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专稿/朝戈金,杨圣敏,周大鸣,王铭铭,王建民,万建中,萧放,敖其,郝苏民//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39~61。

民族”“宗支”“族群”及其他:中央民族大学潘蛟教授访谈录/潘蛟答,徐杰舜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1~25。

“某时”观念:云南藏族神山卡瓦格博事件、身体与运势观/【意大利】乔凡尼?达?考(Giovanni Da Gol)著;沈海梅,贺佳乐,杨鑫磊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9~19。

“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翻译刍议:兼与丘延亮先生商榷/曹大明,肖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7~60。

欧洲国家——民族的变革:对两种主要概念的反思/【法】穆里埃尔?朗布尔(Muriel Rambour)著;陈玉瑶译//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93~97。

批判与建构:女性主义社会研究方法略论/满珂//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96~102。

情感人类学的发展理路与现状释义/张猷猷,奉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05~111。

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脉络与反思/周大鸣,詹虚致//民族研究—2015,⑴—36~46。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气候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前景/尹仑//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91~96。

视觉人类学学科建设架构初探/邓启耀//民族艺术—2015,⑴—38~45,52。

田野八戒: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赵旭东//民族学刊—2015,⑴—1~8。

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回顾:中国艺术人类学三人谈之一/安丽哲,王永健,关祎//民族艺术—2015,⑴—23~29。

线索民族志:民族志叙事的新范式/赵旭东//民族研究—2015,⑴—47~57。

相互嵌入:民族社区环境建设的新方向/裴圣愚//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11~115。

“新战国世纪”的“新圣贤”论:费孝通先生晚年的世界秩序观/黄志辉//世界民族—2015,⑴—31~40。

眼光向下:新时期中国艺术的“田野转向”: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的考察/张士闪//民族艺术—2015,⑴—17~22。

缘何向修昔底德道歉: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及战争研究/夏希原//世界民族—2015,⑴—52~61。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高丙中//民俗研究—2015,⑴—5~15。

中国散杂居民族研究反思/王希辉,马广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6~52。

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与壮学体系构建/黄桂秋//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86~92。

宗教人类学研究的两个整体性原理/庄孔韶//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39~46。

三、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安多—玛曲游牧藏族“兄弟共妻婚”刍议/刘军君//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90~196。

安多藏族村落的生态:曼荼罗化/【美】郁丹(Dansmyer Yu)著;刘冬梅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8。

巴扎麦西来甫仪式的人类学解读:以莎车为研究对象/祖木拉提?哈帕尔//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82~188。

冲突与融合:南丹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之互动(上):广西世居民族习惯法研究系列论文之三/李远龙,赵知新//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01~108。

大兴安岭岩画的田野考察与文化考论/庄鸿雁//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05~110。

“第二只手”:一个边贸市场的民间权威及其成长/吕俊彪,谭亚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1~36。

多元共生 和而不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思考/田联刚,赵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6。

浮动的“中心”:湄洲岛妈祖信仰空间考察/吴晓美,周金琰//民俗研究—2015,⑴—149~158。

尴尬与出路:旅游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黄萍//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4~19。

汉军萨满祭祀仪式的象征与功能:以2012年吉林乌拉陈汉军张氏家族祭祀仪式为例/郭淑云//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79~85。

河湟农村高额“彩礼”探析:以青海省峡口村为例/纳玉秀//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67~70。

“化外”的村落与“自在”的社会:对一个藏边村庄神山、阿曲与社会的人类学考察/刘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0~25。

回汉杂居社区伊斯兰社会文化空间的建构:以滇中纳西古镇为例/薛熙明,杨茜好,马创//民族学刊—2015,⑴—71~79。

老挝北部山区阿卡人移居坝区历程的人类学考察/张雨龙//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59~64。

流动的困惑:朝鲜族跨国流动与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为例/朴今海,王春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2~16。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