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隐喻_经济战争隐喻

摘要:本文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和《Newsweek》(《新闻周刊》)为例,分析经济新闻英语标题中的隐喻现象,重点揭示了隐喻产生的原因及传播功能

关键词:经济新闻 标题 隐喻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被众多研究者密切关注,像亚里士多德等学者主要从修辞的角度来认识隐喻,并认为是语言的一种修辞现象。

隐喻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对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既然隐喻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在新闻尤其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中更是大量存在着,因此对经济新闻中的隐喻进行研究无疑对语言理解、语言教学及经济类交流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经济新闻中的隐喻实例来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传播功能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隐喻的形成机制。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主要论述了隐喻的形成机制,包括四个部分:   概念隐喻始源域喻体)与目标域(本体)并存   原子隐喻:跨域联结(始源域和目标域的融合)   隐喻神经理论:始源域喻体)到目标域(本体)的激活   隐喻融合理论:跨域映射(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生成新创意义)   在这个形成机制中,我们能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得一个很大的隐喻系统:并存期间形成种种神经联结,自然形成了数以百计的隐喻,使得主观经验和感觉运动经验相匹配,然后通过概念融合形成复杂的分子隐喻

我们能形成这样一个基本隐喻系统,是因为人们有身体和大脑,并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

隐喻的工作机制。

隐喻是两个域互动的结果,即将始源域喻体)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中。

我们知道喻体的一个或某些特征是无法直接作用到本体之上的,两类本不相同、不相似或没有联系的事物并置后是在人的认知作用下产生的。

而有些行话常常仅限于某一行业或人群中,往往不为圈外人士所理解或使用,它们大都是些隐喻性的说法,如long(多头)、short(空头)、call(看涨)、put(看跌)等,如果不了解这些词在经济领域里的含义,就可能无法真正读懂相关的报道和消息。

喻体特征向本体映射过程中,可以想象成将喻体丰富的影像(包括所说的特征或复杂的形象)投射到本体上。

本体会对投射过来的影像作过滤性的筛选,激活有关信息并进行加工,然后就能释解出语句真正的隐喻意义。

当然,一个隐喻不一定只有一个隐含义,可能会一语几关,构成一个隐喻的数层含义也使得映合结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隐喻的分析   笔者对《Newsweek》(《新闻周刊》)和《China Daily》(《中国日报》)进行随机翻检,在其经济新闻标题中发现了大量隐喻的存在,经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以下两种现象及其特点: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中的喻体隐喻

喻体隐喻就是指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

示例如下:   ①Calming the bear (《Newsweek》2009—03—16)   标题①是《新闻周刊》有“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之称的巴顿碧斯对股市疲软带来的危机的一则评论。

从字面上读者首先想到的是“熊”这种动物,安抚某种动物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进一步读细节会发现“熊”在这里指 “股市熊市及经济疲软所带来的威胁”,这样再来读标题理解就深入了:要安抚的是人们内心感受到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威胁,对于政府就是要终止威胁复苏经济

但是一开始却很难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及相似性,更不用说深层理解新闻的内容了。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本体喻体同时出现。

此类英语新闻标题中,虽然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则需要读者进一步去推断和理解。

如:   ②E—shoppers storm the Web(2011—01—20)   例②出自《中国日报》,通过网购者的数量如暴风雨般激增这一事实来喻指网络经济的潜在市场也如暴风雨般继续在扩展,网络经济的发展也拥有着同样的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标题隐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的话,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读者阅读的难度,减少悬念的产生。

但能够完整地描绘报道对象,也可以让读者清晰地判断本体喻体之间相似性的确信程度,从而增加新闻标题的导读功能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隐喻的传播功能分析   修辞功能

为了使语言不落俗套,表达新颖,人们自然就要追求新奇的表达方法,隐喻正好用来满足这一需求,有力提高表达的形象性、意象性、趣味性、隐晦性等。

英语新闻标题隐喻的修辞功能,主要在于制造巧妙的悬念,使新闻富于新奇感,抓住读者的眼球,可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这也是英语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如《Bubble trouble revisits nation》(《China Daily》2009—06—02)中,“泡沫”是经济危机中常用到的词汇,喻指其中存在的表面上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的成分,同时还使用到了revisit,结合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其修辞功能,吸引读者具体了解到泡沫经济再次光顾日本。

经济功能

隐喻可使旧词不断获得新义,文字是有限的,而物名是无限的,如何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无限的物名呢?隐喻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在语言发展的某一时期如果没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某一新概念时,就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寻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借用已有的词加以描述,从而形成了隐喻性用法。

同样,隐喻也可以达到言简意赅,就如同成语的经济功能英语新闻标题的要求恰好与之相符。

如《War out in micro blogosphere》(《China Daily》2011—02—21)中,要表达时下流行的网络运营商利用微博推介新页面,吸引网民注册、开通微博的招数也不尽相同,名人微博也正是网络运营商抢占商机的重要工具,“抢人、抢地盘”的好戏正在激烈地上演。

仅仅通过一个“out”既简单又形象地体现出微博世界里的烽烟大战。

认知功能

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存在各种关系,通过思考发现其间的相似之处,或通过想象在事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是人们产生隐喻用法的认知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的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

”这样一来,隐喻的使用为不同事物之间建立了人们所能认识到的联系,也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新方法。

人们通过跨域映射形成概念隐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推理、经验和日常语言,使得我们获得对目的域的理解。

英语新闻标题也为我们认识经济领域知识提供了新的语言工具。

如《Jerry—built project》(《China Daily》2009—10—12)中,标题意指“豆腐渣工程”,除了使用jerry还有beancurd 一词可表达,借用词本身的意思来喻指粗制滥造的工程。

社会功能

除了上述功能外,隐喻的形成还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需求。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为达到礼貌的目的,往往会避免一些令人不快的说法,此时就要借助隐喻性的委婉语。

某些圈内人士出于维持一定人际关系的需要,往往会使用一些特殊隐喻性行话,这样隐喻就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功能

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在各类英语新闻的浏览阅读过程中,标题里含有隐喻新闻更容易引起读者注意、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当然也存在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特定文化下的特殊隐喻

加之英语经济新闻属于“硬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因此,在采写新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大量而准确地使用隐喻,写活标题使之更加醒目、富有趣味性、让人耳目一新,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及时、更有效地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P,1980年版。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张红玲。

1 次访问